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85)
2023(2985)
2022(2451)
2021(2102)
2020(1739)
2019(3632)
2018(3264)
2017(5971)
2016(3435)
2015(3705)
2014(3794)
2013(3618)
2012(3276)
2011(3039)
2010(2969)
2009(2622)
2008(2515)
2007(2233)
2006(1964)
2005(1804)
作者
(11795)
(9849)
(9813)
(9250)
(6250)
(4706)
(4439)
(3826)
(3739)
(3486)
(3346)
(3345)
(3298)
(3174)
(3121)
(3120)
(3050)
(2955)
(2866)
(2849)
(2520)
(2461)
(2380)
(2230)
(2228)
(2185)
(2167)
(2055)
(2047)
(2045)
学科
(17313)
经济(17303)
地方(8698)
管理(6971)
地方经济(6294)
方法(4942)
(4863)
(4686)
数学(4433)
数学方法(4361)
中国(4139)
(3237)
企业(3237)
(3224)
环境(3220)
业经(2773)
农业(2438)
(2410)
(2395)
区域(2390)
(2229)
金融(2227)
(2159)
资源(2117)
(1930)
(1723)
产业(1680)
水产(1675)
生态(1672)
(1665)
机构
大学(49831)
学院(49629)
研究(21904)
(17628)
经济(17202)
科学(16260)
管理(16228)
中国(14976)
理学(14173)
理学院(13904)
管理学(13598)
管理学院(13512)
(12262)
研究所(11627)
(11213)
(11016)
中心(9340)
业大(9099)
农业(9074)
(9012)
(7935)
(7800)
师范(7621)
研究院(7537)
(7368)
(7293)
(6967)
实验(6855)
科学院(6819)
北京(6609)
基金
项目(39869)
科学(30820)
基金(28053)
(26971)
国家(26776)
研究(26228)
科学基金(21459)
社会(16441)
(16330)
社会科(15584)
社会科学(15583)
基金项目(14880)
(14523)
自然(14433)
自然科(14055)
自然科学(14048)
自然科学基金(13760)
教育(11137)
资助(10937)
(10197)
重点(10167)
编号(9756)
计划(9079)
科技(8530)
(8100)
科研(8051)
(8017)
创新(7723)
发展(7674)
成果(7631)
期刊
(18801)
经济(18801)
研究(12477)
学报(12068)
科学(10623)
中国(9400)
(8991)
大学(8032)
学学(7787)
农业(6222)
管理(5160)
教育(4548)
(4332)
资源(3825)
技术(3650)
业大(3297)
科技(3220)
(3114)
(3052)
金融(3052)
经济研究(3038)
林业(2979)
业经(2937)
(2896)
农业大学(2594)
财经(2493)
问题(2409)
(2335)
地理(2332)
自然(2332)
共检索到70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艳娥  许友伟  范江涛  孙铭帅  杨玉滔  张魁  张俊  黄梓荣  林昭进  陈作志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冬芳  董丽娜  李永振  卢伟华  李希国  于杰  黄梓荣  艾红  朱文聪  崔科  李娜娜  
对南海北部海域5个多齿蛇鲻地理群体(北海、湛江、茂名、东莞、汕尾)共7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在78个个体的568bp序列中共检测到48个单倍型,39个变异位点。经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得出5个地理群体内遗传变异度为98.82%,群体间遗传变异度仅为1.18%,各群体间成对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值在0.00024~0.03008;78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5。通过对基于序列片段构建的NJ树和基于序列单倍型利用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群体间关系网的分析发现,5个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差异不大;再结合种群、种及属的界定标准,判定5个多齿蛇鲻群体归属于同一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舒黎明  邱永松  
综合20世纪60~90年代南海北部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的生物学资料,利用ELEFAN技术计算生长参数,得到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为:L∞=58.5cm,K=0.30,t0=-0.39。根据生长参数及鱼类栖息环境平均水温用Pauly公式计算得自然死亡系数为0.61。根据各个年代的资料采用长度变换曲线法计算总死亡系数,进一步计算捕捞死亡系数,20世纪8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为1.55,是20世纪60年代的近2倍,20世纪90年代捕捞死亡系数与80年代相比又增加了1倍,在目前的开捕规格下,渔业点进一步偏离了最适产量区;若维持当前的开捕规格及捕捞强度不变,会导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作志  邱永松  徐姗楠  黄梓荣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金殿  卢伙胜  朱立新  王学锋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鹏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根据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参数和20世纪80年代南海区底拖网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Beverton Holt模型,分析在不同捕捞死亡系数F时,网囊网目尺寸从目前的平均27mm放大到39mm后多齿蛇鲻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单位补充量渔获尾数YN/R、渔获平均体长 LY、渔获平均体重 WY和渔获平均年龄 TY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目尺寸放大后,在捕捞强度不变的情况下,YW/R、 LY、 WY、 TY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当前的捕捞死亡系数F越大,增幅越明显;YN/R,而的值却有所降低,降幅基本不受F的影响。F在0.4~3.0范围时,网目放大后多齿蛇鲻在年渔获尾数下降15%的情况下,产量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溪  邓裕坚  范瀛方  颜志斌  赵奕然  何雄波  颜云榕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丰  张鹏  谭永光  杨吝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飞飞  陈芃  陈新军  陈国宝  
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黄梓荣  张汉华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虾蛄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虾蛄类有15种,隶属于4科7属。虾蛄类可以分为3种生态类群:热带生态类群、热带亚热带生态类群和广温性生态类群,并以热带亚热带类群为主。依据Pinkas等(1971)提出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判定,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猛虾姑Harpiosquilla harpax、长叉口虾蛄Oratosquilla nepa、棘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它们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其渔获率(1.8...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梓荣  陈作志  钟智辉  梁小芸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蟳、香港蟳、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 kg/h),C断面最低(4.94 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 kg/h),冬季最低(4.05 kg/h);平均渔获率为6.54 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 kg/h,占1...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开达  贺舟挺  李鹏飞  薛利建  朱文斌  
利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耳石对2007年3月~2009年5月取自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鱼安鱼康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1.55897×10-5L3.10865,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为L=244.11R-210.6,体长生长方程为Lt=749.9[1-e-0.349(t+0.256)],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极限年龄Tmax为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ti为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钟振如  李辉权  闵信爱  陈敏  蔡树其  
本文对(石匈)洲岛周围水域墨吉对虾的移动、繁殖习性和幼、成虾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对幼、成虾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估算出其生长和死亡的参数,应用单位补充量产量分析和体长股分析的方法进行资源评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孟磊  陈作志  徐姗楠  张俊  于文明  
陆坡是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特征,能量和物质交换活跃。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系统状况,实验根据2015—2016年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6.5)软件构建了由22个功能组组成的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通道模型,分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总特征。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为1.00~4.47,海豚占据了最高的生态位。关键度指数(KSI)分析表明,中型浮游动物、鸢乌贼为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能量来源于碎屑的比例为52%。生态网络分析表明,系统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整合营养级,来源于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转化效率分别为21.26% 和22.39%,系统平均转化效率21.94%。研究表明,南海陆坡海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转化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