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6)
- 2023(5159)
- 2022(4472)
- 2021(4038)
- 2020(3370)
- 2019(7540)
- 2018(7405)
- 2017(13964)
- 2016(7707)
- 2015(8612)
- 2014(8555)
- 2013(8463)
- 2012(8121)
- 2011(7501)
- 2010(7393)
- 2009(6930)
- 2008(6692)
- 2007(5991)
- 2006(5442)
- 2005(4926)
- 学科
- 济(37465)
- 经济(37434)
- 管理(23249)
- 业(17986)
- 方法(15362)
- 企(14989)
- 企业(14989)
- 数学(13442)
- 数学方法(13316)
- 地方(12017)
- 环境(11206)
- 学(10781)
- 中国(8403)
- 地方经济(8131)
- 农(7717)
- 划(7220)
- 财(7119)
- 业经(6310)
- 和(6020)
- 贸(5899)
- 贸易(5898)
- 易(5638)
- 农业(5230)
- 资源(5068)
- 规划(4988)
- 制(4981)
- 融(4864)
- 金融(4863)
- 发(4860)
- 环境规划(4807)
- 机构
- 大学(116093)
- 学院(114857)
- 研究(46635)
- 济(44679)
- 经济(43684)
- 管理(39875)
- 理学(34696)
- 理学院(34180)
- 中国(33538)
- 管理学(33365)
- 管理学院(33205)
- 科学(32853)
- 所(26135)
- 农(25846)
- 京(25550)
- 研究所(24321)
- 农业(20914)
- 业大(20598)
- 中心(19933)
- 财(18745)
- 江(17914)
- 院(17541)
- 范(16108)
- 北京(16016)
- 师范(15821)
- 省(15294)
- 财经(15077)
- 科学院(14970)
- 州(14332)
- 室(14080)
- 基金
- 项目(83368)
- 科学(65236)
- 基金(60775)
- 家(56657)
- 国家(56262)
- 研究(54275)
- 科学基金(46344)
- 社会(34685)
- 省(32795)
- 社会科(32789)
- 社会科学(32778)
- 自然(32369)
- 基金项目(32236)
- 自然科(31562)
- 自然科学(31547)
- 自然科学基金(30970)
- 划(29047)
- 资助(25122)
- 教育(23897)
- 重点(20075)
- 编号(19698)
- 发(19357)
- 计划(18009)
- 部(17689)
- 创(16932)
- 科研(16874)
- 科技(16207)
- 创新(15986)
- 成果(15481)
- 课题(14822)
共检索到171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鞠佳丽 王小谷 吴尘艳 钟俊生
基于2012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设置的23个站位,以WP2浮游生物网(网口内径57 cm,网长271 cm,网目200μm)进行垂直拖网采集的样本,研究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南海北部海域水文特征与仔稚鱼分布的相关关系。研究共采集仔稚鱼230尾,隶属11目33科77种,其中8种鉴定到科,23种鉴定到属,46种鉴定到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有16科24种,占调查海域仔稚鱼种类数的31.17%。其次是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和巨口鱼目(Stomiiformes),分别为1科18种和4科12种。灯笼鱼科(Myctophidae)、巨口光灯鱼科(Phosichthyidae)、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的仔稚鱼数量约占仔稚鱼总捕获量的50%。各站位间仔稚鱼种类数的变化,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而言,粤东海域和琼东海域的仔稚鱼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夏季南海北部琼东沿岸上升流海区、珠江冲淡水海区以及西沙群岛近岸海区仔稚鱼丰度相对较高。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a)密切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群组,大洋组和近海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卞晓东 张秀梅 高天翔 万瑞景 张沛东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Konosirus punctatus)、油(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永东 金海卫 蒋日进 张洪亮 张亚洲 潘国良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宇坛 李圣法 杨林林 袁兴伟 姜亚洲 林楠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
关键词:
象山港 仔稚鱼 种类组成 环境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林楠 凌建忠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从4月到6月,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6月达到高峰期,7月则大幅降低。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3);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鳀(Engraulis japonicus)、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属(Callionymus sp.)等。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种类数以20 m以浅水域最多,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20 m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0.997,P<0.05)。从春季到夏季,仔稚鱼高丰度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转移。
关键词:
春夏季 长江口 仔稚鱼 种类组成 丰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闫欣 钟俊生 王明星 李安东 蒋雪莲 王储庆 仇延舫
2013年1月至12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站点,按月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进行了12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81粒,隶属于4科6种;仔稚鱼143 782尾,隶属于23科69种。其中河口型鱼类(34种)和海洋型鱼类(24种)多于洄游型鱼类(4种)和淡水型鱼类(7种)。鱼卵中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居多,而仔稚鱼中个体数最多的是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占总渔获物的62.88%,其后依次为棘头梅童鱼(13.02%)、凤鲚(Coilia mystus,9.22%)、黄鳍刺虾虎鱼(Acanthogobiu...
关键词:
杭州湾 仔稚鱼 种类组成 多样性指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1993年夏季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鱼卵、仔稚幼鱼种类10种。主要种类为深海鳚、鮶和狭鳕。鱼卵、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水温高于7.0℃。当表层水温高于9.0℃时,鱼卵、仔稚幼鱼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多。鱼卵、仔稚幼鱼的主要分布区鲍威尔斯海盆及其邻近水域和波哥斯洛夫岛水域,表层盐度分别为32.80-33.00和32.50~32.95。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芃 蒋日进 印瑞 刘明智 龙翔宇 单晓鸾 张秋宏 郝辉擘 李齐群
为了解七星列岛产卵场保护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4月、5月、11月和2019年4月、5月、11月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6个航次的样品,分析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聚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6个航次共采集到鱼卵1490粒,仔稚鱼278尾,隶属于9目26科60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仔稚鱼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调查海域的东部, 2019年较2018年增多。聚类分析和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排序结果显示,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组成呈极显著差异(P=0.001),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特征。曼特尔检验(Manteltest)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与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保护区在建立初期对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和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该海域以小型鱼类和低经济价值鱼类为主,在现有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黄庆洋 凌建忠 李圣法
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
关键词:
东海北部近海 虾类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吕莉欣 赵恒权 钟俊生 王晓东 叶旭昌 刘志良
为了探究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表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22年夏季在菲律宾海(11°N~19°N、129°E~138°E)设置的50个采样站位,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38159尾,隶属14目21科56种。日间采集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和银灰半棱鳀,夜间采集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昼夜共同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占采集样本总数的99.69%。各站位仔稚鱼的总平均密度为292.43ind./1000m~(3),日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17.61ind./1000m~(3),夜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526.54ind./1000m~(3),昼夜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密度较高的站位主要分布在15°N附近海域,且均为夜间采集。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表明,影响仔稚鱼分布的环境因子从强到弱依次为海水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优势种银灰半棱鳀的分布主要受SSS和DO的影响。研究表明,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富,表层分布不均匀,昼夜分布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菲律宾海渔业资源评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仔稚鱼 种类组成 昼夜分布 菲律宾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钟俊生 吴美琴 练青平
为了探明春、夏季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月变化,2004年和2005年5-8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14 309尾,其中2004年5 921尾(平均密度109.6尾/网),2005年为8 388尾(平均密度186.4尾/网),属于24科,53属,约62种。2年均以5月份种数最少,但2004年6、7月种数最多,2005年以7月种数最多。2004年7月平均密度最大(311.9尾/网),5月最小(20.8尾/网),而2005年最大平均密度出现在6月(459.1尾/网),最小平均密度为8月(29.3尾/网)。2年春夏季的优势种前3位...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钟俊生 郁蔚文 刘必林 龚小玲 薄欢军 胡芬 丁峰元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瑞景 曾定勇 卞晓东 倪晓波
为了解当前东海生态系统中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现状及其变化与物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根据2006年11月—2008年6月5个航次的鱼卵、仔稚鱼和物理环境调查资料,对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产卵场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变化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航次采集到74 813粒鱼卵、16 826尾仔稚鱼,共有135个种类。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09种,隶属于15目67科99属,还有17个种类仅能鉴定到属、6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科和3个种类仅能鉴定到目。2006年—2007年秋季、冬季和春季鱼卵、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变化逐渐增多;...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梓荣 陈作志 钟智辉 梁小芸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蟳、香港蟳、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 kg/h),C断面最低(4.94 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 kg/h),冬季最低(4.05 kg/h);平均渔获率为6.54 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 kg/h,占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