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12)
2023(2783)
2022(2536)
2021(2456)
2020(2034)
2019(4412)
2018(4572)
2017(8566)
2016(4868)
2015(5432)
2014(5464)
2013(5351)
2012(5098)
2011(4541)
2010(4882)
2009(4679)
2008(4814)
2007(4572)
2006(4424)
2005(4190)
作者
(15076)
(12351)
(12314)
(11940)
(7740)
(5977)
(5539)
(4694)
(4645)
(4502)
(4276)
(4194)
(3950)
(3912)
(3831)
(3803)
(3686)
(3616)
(3512)
(3479)
(3157)
(3151)
(2976)
(2867)
(2864)
(2765)
(2746)
(2686)
(2538)
(2475)
学科
管理(19050)
(16929)
经济(16905)
环境(13314)
(12722)
(10448)
企业(10448)
(7132)
(6738)
(6314)
生态(6220)
规划(5719)
(5664)
环境规划(5518)
资源(5311)
中国(5051)
地方(4789)
方法(4781)
(4577)
(4311)
农业(4258)
业经(4222)
(4112)
理论(3638)
(3534)
财务(3518)
财务管理(3505)
(3485)
区域(3481)
数学(3461)
机构
学院(70774)
大学(69976)
(26659)
管理(25900)
经济(25880)
研究(25792)
中国(21062)
理学(20847)
理学院(20596)
管理学(20173)
管理学院(20075)
科学(16555)
(16082)
(13782)
(13716)
(12480)
研究所(12121)
中心(12113)
(11440)
北京(10962)
(10495)
师范(10437)
财经(10099)
(10093)
业大(10025)
(9626)
(9239)
(8865)
农业(8416)
师范大学(8237)
基金
项目(42847)
科学(33083)
研究(32387)
基金(29673)
(25943)
国家(25716)
科学基金(21605)
社会(19779)
社会科(18607)
社会科学(18599)
(17593)
基金项目(15842)
(14508)
教育(13825)
自然(13754)
自然科(13224)
自然科学(13221)
编号(13001)
自然科学基金(12924)
资助(12057)
成果(10971)
重点(10109)
(9819)
课题(9624)
(8750)
(8393)
(8278)
科研(8077)
国家社会(7909)
创新(7837)
期刊
(39462)
经济(39462)
研究(21871)
中国(15709)
(11345)
(10935)
学报(10328)
科学(9784)
管理(9482)
教育(8662)
大学(7765)
(7490)
金融(7490)
农业(7346)
学学(7096)
业经(6588)
资源(5947)
技术(5559)
问题(5043)
财经(4989)
生态(4611)
(4308)
经济研究(4178)
图书(4125)
国际(3713)
(3673)
(3555)
会计(3431)
(3424)
科技(3358)
共检索到119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对解决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严重干旱缺水,促进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的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玫  贾新平  魏洪涛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的5条支流调水入黄河,总调水量40×108m3。如此大规模的引水是否会对原来河流的功能特别是引水坝址附近生态环境功能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分析调水地区径流特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7Q10法,Tennant法以及湿周法计算了不同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低限用水需求,推荐西线一期工程各引水坝址下游河道生态环境低限用水量,除克柯坝址为2m3/s,其余坝址均为5m3/s。并据此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引水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后各引水河流基本上依旧能够满足其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不会损害河流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章星   邱晓楠   田贵良   李祎雯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基于规模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降低了受水区农业用水规模和农业用水占比,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的减少,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2)相较于东线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负向影响在中线地区更为严重;(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间接返还农业用水”的效应存在,但现阶段被工程对受水区农业用水的直接效应所遮掩。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强化农业用水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世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于2010年开工,然而,论证尚不充分。相关领域的许多专家,特别是长期在该区域工作生活的四川学者,从地质、生态、水利、经济、社会、宗教、替代方案、科学决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汇集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其中尤其对是否存在“安全岛”和“避让”可能、调水量是否可靠、投资预算和运作方式、超乎寻常的移民难度和文物保护难度、西线调水与国家能源战略和生态安全、全局利益和替代方案、公平性和科学决策机制等问题,提出了令人震撼的质疑和结论,专家们还提出应从源头治理生态、恢复若尔盖湿地功能、调整工业布局、加大中线调水(重庆开县小江调水方案)、长江黄河水电互济等多方面来缓解北方缺水,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晨  李国平  
基于支付卡式(PC)条件价值法(CVM)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郑州市进行问卷调查,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受水区居民使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和水量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在302个有效样本中,受水区居民具有正支付意愿的比例为84.44%,其中89.8%的居民支付意愿值为10元/月及以下。根据两类WTP评估方法得出的郑州市居民支付意愿为5~8.09元/月。居民异质性是支付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和偏好的影响显著;从居民对水源产权的认知看,受访者默认拥有清洁水源使用权,支付意愿决策具有较强的自利动机;从居民支付意愿决策背景看,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了居民的效用水平,从而改变了居民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应建立生态服务使用方直接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受水区居民真实支付意愿对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等多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是商品,完整的南水北调工程水价要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可以通过调节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价格弹性,以正确引导商品水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实现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春林  郑垂勇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文章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首先运用ANP方法确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有关指标以及各分水口门的权重;其次利用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了有关指标,确定了相关参数;最后运用有关软件,对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具体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永永  黄文政  黄强  刘招  张洪波  吴成国  
本文结合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针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从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和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供水两个方面,以缺水率和缺水指数为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供水系统,分别考虑建立当仅有三河口水库单独供水、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两种方案,当采用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以南水北调可调水量限制条件分情景一:可调水量10亿m3;情景二:可调水量15.5亿m3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时,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紧张;当以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仅考虑三河口水库供水时,受水区内缺水状况依然存在,当以可调水量10亿m3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梦  
控制水污染程度、提高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在核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个受水城市灰水足迹的基础上,计算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灰水足迹降幅达到24.54%,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从灰水足迹的构成来看,农业占比最高,其次是生活,工业占比最低,且农业源、工业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是受水区灰水足迹总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2)在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有所降低,但是水资源总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水污染物的稀释需求,水环境压力巨大;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存在显著不同,地区内部尤其是河南省内部的差异是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不平衡的主要来源。(3)资本深化效应、资源禀赋效应及经济活度效应对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效应,而资本产出效应、经济环境效应则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各受水城市要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李发祥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其目标是开发西北,发展中西部经济。本文介绍了西线调水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历史地理与环境演变,对若干典型地区作了重点分析。同时,通过区域工程信息系统的建立,评述了西线调水工程与区域的持续发展,并以雅砻江调水45亿m3的效益模拟分析为例,研究了其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鲍文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兼有供水和治理黄河的重要作用,但面临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综合补偿等难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对西线工程影响和面临的难题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保规划决策的广泛参与性和实施的规范性、生态补偿、经济补偿和政策补偿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平  郑垂勇  
本文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参数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思悦  刘文治  顾胜  韩鸿印  张全发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区流域及汉中盆地水质较差,CODMn和氨氮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物;(2)各子流域区植被覆盖占各自面积的71.2%~95.7%,表明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但沿河岸100 m范围内农业用地占29.2%~43.4%,且多为坡耕地;(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左右流域侵蚀图显示汉江源头、秦岭南及大巴山北均出现了大片年均侵蚀模数>2 200 t/km2的区域,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提出加大水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志宏  冯平  张永  
以道孚、绰斯甲、足木足和兰州水文站1960~2000年的同步天然年径流量系列为基础,应用Copula方法构造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径流与黄河上游来水之间的联合分布,具体分析了调水区径流与黄河上游来水的丰枯遭遇频率。结果表明:由西向东依次按鲜水河、绰斯甲河、足木足河的顺序,调水河流与黄河上游丰枯同步(异步)的频率在递增(递减),到了足木足河,其丰枯同步的频率已大于丰枯异步的频率;有利于调水到黄河的频率在递减,但仍保持在30%以上,略大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利于调水频率;且调水区径流与黄河上游来水同枯的频率维持在26%以下,这些对于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实施都是有利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