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3)
- 2023(10834)
- 2022(9770)
- 2021(9151)
- 2020(7685)
- 2019(17814)
- 2018(17677)
- 2017(34054)
- 2016(18475)
- 2015(20531)
- 2014(20415)
- 2013(20149)
- 2012(18154)
- 2011(16274)
- 2010(16038)
- 2009(14617)
- 2008(13951)
- 2007(11817)
- 2006(10450)
- 2005(8686)
- 学科
- 济(73468)
- 经济(73400)
- 管理(52254)
- 业(47110)
- 企(39179)
- 企业(39179)
- 方法(36386)
- 数学(31122)
- 数学方法(30764)
- 农(18804)
- 学(17450)
- 中国(17117)
- 财(16573)
- 地方(16447)
- 业经(16070)
- 环境(15464)
- 农业(12940)
- 理论(12768)
- 和(12459)
- 贸(11315)
- 贸易(11309)
- 划(11255)
- 技术(11234)
- 易(10910)
- 务(10868)
- 财务(10808)
- 财务管理(10793)
- 制(10288)
- 企业财务(10240)
- 教育(9242)
- 机构
- 大学(258689)
- 学院(257873)
- 管理(106158)
- 济(96417)
- 经济(94173)
- 理学(93252)
- 理学院(92149)
- 管理学(90319)
- 管理学院(89878)
- 研究(84605)
- 中国(60084)
- 科学(56367)
- 京(55516)
- 财(42185)
- 所(41662)
- 业大(40076)
- 农(39770)
- 研究所(38623)
- 中心(37982)
- 范(36583)
- 师范(36264)
- 江(35577)
- 财经(35163)
- 北京(35087)
- 经(32000)
- 院(31764)
- 农业(31127)
- 师范大学(29686)
- 州(29674)
- 经济学(27727)
- 基金
- 项目(187731)
- 科学(148018)
- 基金(136807)
- 研究(134898)
- 家(119702)
- 国家(118793)
- 科学基金(102582)
- 社会(84390)
- 社会科(80032)
- 社会科学(80010)
- 基金项目(74713)
- 省(73604)
- 自然(68786)
- 自然科(67109)
- 自然科学(67097)
- 自然科学基金(65863)
- 划(62066)
- 教育(60734)
- 资助(56107)
- 编号(54402)
- 成果(42143)
- 重点(41686)
- 部(40297)
- 发(39900)
- 创(38485)
- 课题(36943)
- 科研(36163)
- 创新(35868)
- 大学(34249)
- 国家社会(34213)
- 期刊
- 济(101493)
- 经济(101493)
- 研究(70914)
- 中国(41373)
- 学报(41258)
- 科学(39270)
- 管理(35755)
- 农(34503)
- 大学(30520)
- 财(28880)
- 学学(28750)
- 教育(26019)
- 农业(25032)
- 技术(20765)
- 业经(17653)
- 融(15910)
- 金融(15910)
- 经济研究(15385)
- 财经(15349)
- 资源(14359)
- 图书(14259)
- 科技(13481)
- 问题(13325)
- 经(12893)
- 业(12636)
- 理论(12586)
- 技术经济(12005)
- 实践(11850)
- 践(11850)
- 现代(11430)
共检索到352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鲁延召 赵钰莹
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沿线7省份为研究样本,使用“自下而上”法估算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旅游生态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ArcGIS软件和自然间断点法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7省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有小幅度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拉动;(3)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处于生态效率提升阶段,技术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大幅拉动作用;(4)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南北端省份向较高效率变动、中间省份效率值降低的态势,中线工程的整体生态效率值略高于东线工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鲁延召 赵钰莹
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沿线7省份为研究样本,使用“自下而上”法估算旅游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旅游生态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ArcGIS软件和自然间断点法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7省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有小幅度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纯技术效率的增长拉动;(3)Malmquist指数均大于1,处于生态效率提升阶段,技术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有大幅拉动作用;(4)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南北端省份向较高效率变动、中间省份效率值降低的态势,中线工程的整体生态效率值略高于东线工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慧玲
基于旅游中心度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干渠沿线城市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点、线和网络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构建了"一轴三带,一核三心四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即以调水干渠为轴线,以郑州为一级中心,南阳、焦作、安阳为二级中心,形成北部太行山沿线发展带、中部平原旅游带和南部水源区旅游发展带,突出郑州、南阳、焦作、安阳的四级旅游组团,把所有景点联成网络。根据旅游空间结构科学指导沿线的旅游产业布局,设置合理的旅游发展路径,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干渠旅游品牌。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中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洪 吕倩
文章采用DEA-MI模型,以"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各省旅游效率的大小差异和动态变化,揭示了各省旅游效率的演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旅游效率的差异较大,经济水平和地理区位是关键影响因素;(2)大多数省处于最佳规模收益期,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应用、吸引专业人才等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3)根据旅游效率大小和变化程度,将各省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并根据其历年的演化轨迹,将其效率的演进模式分为平稳式、循环式与突变式三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高军 吴晋峰 曹晓仪 吴宝清
准确认识客源市场空间分异是市场定位和等级划分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刻画整体客源市场空间分异规律的量化方法,长期以来,旅游业界对整体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和等级划分时主要利用既有市场分析的结果推测或经验判断。文章借用等时线和等费线(包括绝对等费线和相对等费线)概念,以西安自驾游市场为例,试图解决该问题。经过研究,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在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下,整体客源市场呈现以目的地为中心,以"差序格局"向外衰减的同心圆圈层结构;(2)等时线和等费线能够从旅行时间和费用的角度定量刻画整体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异;(3)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萍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企业地域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易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等特点。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出来,使旅游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区位可达性与产业链条的拓展。文章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点—轴"空间结构中"轴"与"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从构建基于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与处理区域旅游的梯度发展与系统效益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丽佳 李畅 彭红松 钟士恩 章锦河 虞虎
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是揭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态势的重要基础。论文以"自下而上"法核算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2000—2017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异、收敛和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并有较大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3)旅游生态效率在省域、地区尺度上均呈现空间分异格局,但趋向收敛平衡发展;(4)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到弱的正向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各省区应以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基准,通过要素流动、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及环境规制等手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燕玲 潘卓 潘美含
基于重庆市38个区县2014年乡村旅游运营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乡村旅游资源投入数据和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产出数据,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Arc GIS空间分析平台,考察分析重庆38个评价单元乡村旅游运营效率及其空间分异,并回溯刻画了各评价单元效率损失主导因素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从效率数理特征来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呈现资本、劳动力与服务机构投入不足状态;(2)从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都市功能区已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阶段,且普遍存在由于投入过量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仍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且普遍存在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主城近郊、渝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祖坤 杜倩文 周婷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出武陵山区2009—2013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结合MI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分为潜力型,朝阳型,黄金型和夕阳型。在分类基础上研究各类型旅游扶贫适宜采用的模式,四类型分别适用于产业联动模式,战略联合模式,政企合作模式,项目支撑模式。还原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演进的路径,具体可分为往复式演进,渐进式演进和复杂演进。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从产出效益角度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研究其空间分异。两个角度共同揭示了旅游扶贫在空间上具备的聚集效益和区域间差距,但是某些县(市)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扶贫效率数据结果存在一定不协调,意味着必须在保证较高的旅游效益同时提高的旅游扶贫效率,从而实现旅游的精准扶贫。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
关键词:
都市圈 可达性 旅游空间优化 武广高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宁坚
高铁开行将使沿线城市间的旅游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产品互补效应、布局优化效应、市场拓展效应、散客化效应,为沿线城市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沿线城市应根据高铁旅游的效应、特点和线路覆盖区域,构建跨城市联动的长中短旅游线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高铁沿线城市 旅游产业链 共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晓东 逯晓芸 侯佩旭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和菲—罗模型,对张掖市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市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构成中占据绝对优势且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特别是以丝路文化和裕固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张掖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文化生态旅游内涵的分析和文化旅游生态化发展的思考,提出张掖市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丝路沿线城市 文化生态旅游 张掖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亚洲 李祥妹 王君
文章以沪宁高铁沿线6市30个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法,评估2002-2011十年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沪宁高铁沿线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对6市制造业部门的产业发展优势空间分异进行探讨。最后针对产业优势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甄翌
构建基于碳足迹测算和生态足迹测算两种方法的生态效率评估模型,以张家界为实例,分别测算2012年张家界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具有高效性,旅游收入与生态环境负荷没有线性关系。基于碳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益主要是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活动尤其是交通、住宿环节的碳排放。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除了节能减排外,提高生物性生产土地的生产力尤其是耕地也是关键。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张家界 碳足迹 生态足迹 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贝贝 崔莹雪 方叶林 张毓
引江济淮工程施工对沿线与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为监测和研究工程区施工前后、项目区内外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收集2013~2021年收获季节的影像数据,分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庐江县域RSEI均值为0.739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工程施工并未显著影响庐江县全域生态环境质量;(2)施工区的RSEI值比施工前的历年均值低38.70%,施工结束后仍未明显改善,仅恢复到施工前84.13%的水平;(3)施工期项目1 km缓冲区内RSEI平均值降低了17.11%,完工当年生态环境已逐渐恢复至施工前88.28%的水平,将持续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直至达到新的稳态;庐江试验段工程施工后的环境恢复程度和施工效果较好,可为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