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7)
2023(10648)
2022(8688)
2021(7860)
2020(6643)
2019(14415)
2018(14314)
2017(27454)
2016(14872)
2015(15920)
2014(15558)
2013(15613)
2012(14179)
2011(12400)
2010(12539)
2009(12001)
2008(12228)
2007(11290)
2006(10051)
2005(8787)
作者
(44019)
(37126)
(36879)
(34344)
(23153)
(17942)
(16385)
(14583)
(13904)
(12993)
(12626)
(12163)
(11672)
(11667)
(11347)
(11247)
(10940)
(10782)
(10614)
(10557)
(9560)
(9071)
(8762)
(8581)
(8455)
(8325)
(8216)
(8148)
(7373)
(7367)
学科
(83329)
(66778)
企业(66778)
(65377)
经济(65287)
管理(55367)
(44720)
农业(29697)
业经(28083)
方法(27635)
(22551)
数学(20412)
数学方法(20322)
(17393)
财务(17387)
财务管理(17376)
企业财务(16469)
技术(15777)
中国(14562)
(14512)
(14084)
(13319)
贸易(13315)
(13026)
(12578)
(11897)
(11106)
经营(10517)
企业经济(10507)
技术管理(10498)
机构
学院(220251)
大学(210443)
(96405)
经济(94926)
管理(92737)
理学(80645)
理学院(79974)
管理学(79056)
管理学院(78693)
研究(66607)
(58611)
中国(54693)
农业(45220)
(42124)
业大(41347)
(41214)
科学(40745)
(33920)
(33614)
财经(33309)
中心(31772)
研究所(30459)
(30367)
农业大学(28396)
经济管理(28284)
经济学(27864)
商学(26005)
(25941)
商学院(25798)
经济学院(25478)
基金
项目(148254)
科学(117891)
基金(109695)
研究(105777)
(96294)
国家(95252)
科学基金(83070)
社会(71046)
社会科(67090)
社会科学(67069)
(60561)
基金项目(59575)
自然(54224)
自然科(53050)
自然科学(53032)
自然科学基金(52183)
(48275)
教育(45303)
资助(42347)
编号(41750)
(38745)
(34495)
(33046)
(32792)
(32379)
重点(32215)
创新(31344)
成果(30097)
国家社会(29571)
(29116)
期刊
(115428)
经济(115428)
(61883)
研究(55499)
农业(41527)
中国(39216)
学报(35659)
管理(34678)
科学(34104)
(33685)
大学(27657)
业经(27444)
学学(27201)
(21554)
(21237)
金融(21237)
技术(18452)
财经(16306)
经济研究(15791)
问题(15786)
(14033)
农村(13670)
(13670)
技术经济(13595)
农业经济(13474)
(12656)
世界(12584)
商业(12130)
现代(11085)
科技(10984)
共检索到318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章星   邱晓楠   田贵良   李祎雯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基于规模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降低了受水区农业用水规模和农业用水占比,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的减少,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2)相较于东线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负向影响在中线地区更为严重;(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间接返还农业用水”的效应存在,但现阶段被工程对受水区农业用水的直接效应所遮掩。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强化农业用水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文亮  
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异质性对政策制定与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分析其区域差异,对整体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论文从生态基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南水北调中线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指数,并利用极差分析、变异系数及泰尔指数对区域间与区域内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与原因探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位置,从发展趋势来看,发展水平差距缓慢收窄。(2)区域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组间的差异,该差异受所在区位与经济水平影响较大。区域组内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投入、农业生产方式、地方政策与执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3)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与城乡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性的地区差异。基于分析结果,在政策倾斜、政策落实、科技、产业经营、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文亮  
生态农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异质性对政策制定与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分析其区域差异,对整体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论文从生态基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南水北调中线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指数,并利用极差分析、变异系数及泰尔指数对区域间与区域内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与原因探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相对稳定的位置,从发展趋势来看,发展水平差距缓慢收窄。(2)区域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组间的差异,该差异受所在区位与经济水平影响较大。区域组内的地区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投入、农业生产方式、地方政策与执行效果等方面的差异。(3)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与城乡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性的地区差异。基于分析结果,在政策倾斜、政策落实、科技、产业经营、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锋  谢正辉  
本文将中国陆面覆盖资料(CLCV)与全球农作物分布资料融合,获取了一套包含小麦、玉米和水稻这些农作物分布的陆面覆盖资料(CLCV-3C),并将该陆面覆盖资料以及CLCV应用于陆面模式CLM针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域的数值模拟试验以探讨该区域农作物分布对陆面能量水分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来没有区分这三种主要农作物分布相比,考虑农作物分布后,小麦区模拟的多年平均净辐射、感热、径流会增加,而蒸散发会减少;玉米区和水稻区的多年平均净辐射、感热、蒸散发均会增加,而径流会减少。这些研究表明,农作物分布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域陆面水分能量过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对解决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严重干旱缺水,促进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的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等多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是商品,完整的南水北调工程水价要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可以通过调节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价格弹性,以正确引导商品水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实现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春林  郑垂勇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文章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首先运用ANP方法确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有关指标以及各分水口门的权重;其次利用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得出了有关指标,确定了相关参数;最后运用有关软件,对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了求解和具体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晨  李国平  
基于支付卡式(PC)条件价值法(CVM)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郑州市进行问卷调查,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受水区居民使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和水量生态服务的支付意愿(WTP)。结果表明:在302个有效样本中,受水区居民具有正支付意愿的比例为84.44%,其中89.8%的居民支付意愿值为10元/月及以下。根据两类WTP评估方法得出的郑州市居民支付意愿为5~8.09元/月。居民异质性是支付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和偏好的影响显著;从居民对水源产权的认知看,受访者默认拥有清洁水源使用权,支付意愿决策具有较强的自利动机;从居民支付意愿决策背景看,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了居民的效用水平,从而改变了居民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应建立生态服务使用方直接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受水区居民真实支付意愿对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殿茹  邓思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将有效改善河北省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境况,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创造机会,也将有效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为农业增产增收、居民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坚实保障。为此,河北省应充分做好水价的调节作用,形成科学的阶梯水价机制,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以及限制纳污红线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谭熙  
为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对受水城市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首先运用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技术设定双重差分模型,再通过测算东、中线工程受水区与非受水区共76个城市的农业水足迹及其Tapio脱钩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受水区农业水足迹整体平稳,但2015—2016年农业水足迹出现明显下降;(2)2014—2015年,南水北调受水区脱钩城市数量明显增加,2017年扩张性负脱钩城市数量激增,其中东线工程是主要成因;(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有利于受水区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但2016年以后该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脱钩效应;(4)东线工程全面通水促进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脱钩,而中线工程导致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负脱钩。研究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讨论发现,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促进农业水足迹脱钩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充足、节水管理不足,中线工程供水不足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谭熙  
为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对受水城市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首先运用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技术设定双重差分模型,再通过测算东、中线工程受水区与非受水区共76个城市的农业水足迹及其Tapio脱钩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受水区农业水足迹整体平稳,但2015—2016年农业水足迹出现明显下降;(2)2014—2015年,南水北调受水区脱钩城市数量明显增加,2017年扩张性负脱钩城市数量激增,其中东线工程是主要成因;(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有利于受水区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但2016年以后该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脱钩效应;(4)东线工程全面通水促进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脱钩,而中线工程导致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负脱钩。研究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讨论发现,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促进农业水足迹脱钩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充足、节水管理不足,中线工程供水不足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永永  黄文政  黄强  刘招  张洪波  吴成国  
本文结合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针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从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和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供水两个方面,以缺水率和缺水指数为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供水系统,分别考虑建立当仅有三河口水库单独供水、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两种方案,当采用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以南水北调可调水量限制条件分情景一:可调水量10亿m3;情景二:可调水量15.5亿m3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时,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紧张;当以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仅考虑三河口水库供水时,受水区内缺水状况依然存在,当以可调水量10亿m3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梦  
控制水污染程度、提高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在核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个受水城市灰水足迹的基础上,计算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灰水足迹降幅达到24.54%,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从灰水足迹的构成来看,农业占比最高,其次是生活,工业占比最低,且农业源、工业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是受水区灰水足迹总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2)在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有所降低,但是水资源总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水污染物的稀释需求,水环境压力巨大;各受水城市灰水足迹荷载系数存在显著不同,地区内部尤其是河南省内部的差异是受水区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不平衡的主要来源。(3)资本深化效应、资源禀赋效应及经济活度效应对灰水足迹荷载系数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效应,而资本产出效应、经济环境效应则表现为负向驱动效应。各受水城市要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平  郑垂勇  
本文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参数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