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5)
2023(13896)
2022(11506)
2021(10777)
2020(9159)
2019(20703)
2018(20507)
2017(39634)
2016(20612)
2015(22429)
2014(22055)
2013(21920)
2012(19743)
2011(17440)
2010(17503)
2009(16162)
2008(15962)
2007(14084)
2006(12298)
2005(10610)
作者
(56474)
(47495)
(47221)
(44572)
(29967)
(22618)
(21268)
(18578)
(18066)
(16630)
(16020)
(15958)
(14760)
(14702)
(14414)
(14405)
(13850)
(13818)
(13657)
(13479)
(11589)
(11471)
(11309)
(11116)
(10560)
(10549)
(10484)
(10362)
(9413)
(9352)
学科
(93300)
(92103)
经济(91988)
(75219)
企业(75219)
管理(71506)
(47442)
方法(41103)
数学(33085)
数学方法(32694)
农业(31808)
业经(30752)
(28112)
中国(23775)
(20769)
财务(20730)
财务管理(20701)
企业财务(19642)
技术(17994)
(17795)
地方(16921)
(16005)
(15304)
(15273)
理论(15199)
(15005)
贸易(14996)
(14604)
(14114)
环境(13437)
机构
学院(292775)
大学(284458)
(126387)
经济(124033)
管理(123835)
理学(107416)
理学院(106433)
管理学(104867)
管理学院(104312)
研究(88171)
中国(71131)
(57782)
(57298)
(56546)
科学(51883)
业大(45643)
财经(45404)
(44170)
农业(43472)
中心(43362)
(41456)
(41415)
经济学(37789)
研究所(37329)
经济管理(35088)
北京(34801)
经济学院(34320)
(34206)
(33796)
师范(33429)
基金
项目(201849)
科学(162453)
基金(150202)
研究(148767)
(129217)
国家(127982)
科学基金(113877)
社会(98746)
社会科(93523)
社会科学(93500)
基金项目(80868)
(79732)
自然(73567)
自然科(71823)
自然科学(71802)
自然科学基金(70546)
教育(66472)
(64786)
编号(59342)
资助(59118)
(44892)
(44682)
成果(44322)
重点(44213)
(43965)
国家社会(41552)
(41484)
创新(41073)
(39456)
人文(38992)
期刊
(142083)
经济(142083)
研究(79296)
(58980)
中国(51583)
管理(48598)
(46412)
科学(39955)
农业(39761)
学报(38440)
大学(31719)
学学(30722)
业经(30418)
技术(28986)
(26343)
金融(26343)
财经(22145)
问题(21178)
(20560)
经济研究(19949)
教育(19703)
(19092)
技术经济(16565)
现代(14876)
(14578)
农村(14555)
(14555)
世界(14439)
财会(14104)
农业经济(14002)
共检索到423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谭熙  
为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对受水城市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首先运用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技术设定双重差分模型,再通过测算东、中线工程受水区与非受水区共76个城市的农业水足迹及其Tapio脱钩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受水区农业水足迹整体平稳,但2015—2016年农业水足迹出现明显下降;(2)2014—2015年,南水北调受水区脱钩城市数量明显增加,2017年扩张性负脱钩城市数量激增,其中东线工程是主要成因;(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有利于受水区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但2016年以后该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脱钩效应;(4)东线工程全面通水促进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脱钩,而中线工程导致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负脱钩。研究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讨论发现,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促进农业水足迹脱钩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充足、节水管理不足,中线工程供水不足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谭熙  
为研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对受水城市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首先运用Kaya恒等式与LMDI分解技术设定双重差分模型,再通过测算东、中线工程受水区与非受水区共76个城市的农业水足迹及其Tapio脱钩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受水区农业水足迹整体平稳,但2015—2016年农业水足迹出现明显下降;(2)2014—2015年,南水北调受水区脱钩城市数量明显增加,2017年扩张性负脱钩城市数量激增,其中东线工程是主要成因;(3)南水北调全面通水有利于受水区农业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但2016年以后该效应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脱钩效应;(4)东线工程全面通水促进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脱钩,而中线工程导致受水区农业水足迹负脱钩。研究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讨论发现,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促进农业水足迹脱钩不具有动态可持续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充足、节水管理不足,中线工程供水不足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中海   徐莹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03—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析贸易新通道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且对不同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对大中型城市与货源地城市的促进效应更强,对小型、特大、超大型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并无显著促进作用。时间节约效应与资源再配置效应是中欧班列增进城市经济联系的重要机制。中欧班列开通数量、开通时间与城市经济联系增进呈正相关关系,且开通城市显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基于结论提出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助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强国令   白瑞  
中欧班列的国际货运属性导致其对中国贸易便利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别于一般国内铁路。基于2004—2021年中国地级市的数据,将中欧班列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试图探究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中欧班列开通能够推动沿线城市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在进行三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第二,技术创新、融资支持和数字智能三种机制能对开通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中欧班列对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非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应利用贸易便利化这一有力“引擎”,通过提升融资便利与数字智能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中的作用,为沿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安娥  陈丽  
为定量评价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本文计算湖北省1995-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利用指标,识别其真实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社会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程度,并构建协调发展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足迹近1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资源压力指数近6年逐步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从1995年的7.85元/m3显著提高至2010年的53.72元/m3,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由强脱钩的优质协调向弱脱钩的初级协调转化,协调发展状态呈减弱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代亚婷  朱道林  张晖  郭露露  
陕西省作为中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枢纽且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改进的三维足迹模型,从产品-地类-地区三重尺度,采用国家公顷法对陕西省二十年间土地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基本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人均土地承载力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地区生态赤字呈现先增加后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2)2000~2019年陕西省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总体均为增加的变化趋势,且除延安与榆林外,陕西省其他八个市的足迹深度均大于1,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严重。(3)2010年后,各市强脱钩状态的比例有所增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发生转变,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呈增长态势,区域内部自然资本流量利用不公平程度加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芹  苏洋  朱光辉  李凤  
中欧班列是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的重要载体。本文首次在此类研究中将PSM-DID与SLM方法结合,利用中欧班列完成一项大规模的自然实验,重点探究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邻近国家的作用更为明显,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充分印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以期为深入推进中欧班列可持续发展、引导沿线国家通过中欧班列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九杰  崔怡  董翀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两期动态投融资的理论框架,探讨信贷可得性对农户节水技术投资与资源开采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水权确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然后基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对内蒙古和河北2省(区)马铃薯种植户的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分析水权确权对农户利用信贷资金进行灌溉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未进行水权确权的情况下,信贷可得性并未显著促进农户的节水技术投资行为,而是促进农户对地下水的开采投资行为;在水权确权的作用下,信贷可得性对农户的节水技术采纳与投资行为和强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农户资源开采投资行为则产生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水权确权会导致灌溉成本提高和灌溉水交易增加,进而促使农户采纳和投资节水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加快水权确权、完善水权交易机制”和“完善绿色转型金融体系”以促进农业节水技术投资的“双管齐下”的政策方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利花  
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现代农业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方法,发现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脱钩指数分析方法和控制方程(IPAT方程),将农业总产值作为驱动力,选取16个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指标作为分析因子,核算2000—201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与这16个指标的脱钩指数。然后,分析这16个指标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计算2000—2014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数。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2009年达到阶段峰值之后,2010——2014年现代农业水平有所下降。中国现代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持续增长,而造成2010年之后中国现代农业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增长速度的大幅下降,以及农业技术投入速度的下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利花  
现代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现代农业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方法,发现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脱钩指数分析方法和控制方程(IPAT方程),将农业总产值作为驱动力,选取16个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指标作为分析因子,核算2000—201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与这16个指标的脱钩指数。然后,分析这16个指标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计算2000—2014年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数。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2009年达到阶段峰值之后,2010——2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玉梅  乔娟  
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运用脱钩理论采用Tapio弹性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政策推行以来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保障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渐下降。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脱钩趋势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趋势同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状态呈现为由衰退连接—扩张连接的转变。畜牧业对减排贡献较大,主要碳源畜种为牛、猪、家禽。应继续推广科学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种养结合以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章星   邱晓楠   田贵良   李祎雯  
利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基于规模和结构双重视角,考察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降低了受水区农业用水规模和农业用水占比,其中的作用机制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的减少,以及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2)相较于东线而言,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负向影响在中线地区更为严重;(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间接返还农业用水”的效应存在,但现阶段被工程对受水区农业用水的直接效应所遮掩。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清晰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于受水区农业用水的影响,强化农业用水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佳  李思悦  谭香  张全发  
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沿线的19条河流,对其水环境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每条河流的污染因子和污染源类型,在此基础上,由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知,河南的赵河、贾鲁河、河北的孟良河,北京的琉璃河水质为Ⅳ类中度污染;河南的卫河、河北的洨河、天津的北运河水质为Ⅴ类重度污染,天津的独流碱河水质为劣Ⅴ类严重污染。评价Ⅳ类、Ⅴ类、劣Ⅴ类河流水质指标污染分担率确定污染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总体来看,水质沿工程总干渠由南到北逐渐恶化,污染类型也由农业型转向工业型。研究结果可为中线工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沿线河流污染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嫚谦   黄森慰   邓珍香   辛俞静  
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逐步从理论构建迈向实践探索。农业产量增长与降低碳排放强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论文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2016年以来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对试验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始之后,试验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成效总体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合成控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效应具有政策的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效应;(3)合成双重差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对贵州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呈现出“强有效”的政策效应,福建呈现出“部分有效”,而江西则呈现出“弱有效”。基于分析结论,最后从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的推广和实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嫚谦   黄森慰   邓珍香   辛俞静  
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中国生态文明逐步从理论构建迈向实践探索。农业产量增长与降低碳排放强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论文利用合成控制法和合成双重差分法,基于200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2016年以来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对试验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开始之后,试验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成效总体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合成控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于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效应具有政策的时滞性和区域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政策效应;(3)合成双重差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对贵州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呈现出“强有效”的政策效应,福建呈现出“部分有效”,而江西则呈现出“弱有效”。基于分析结论,最后从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的推广和实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