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3)
- 2023(5713)
- 2022(4809)
- 2021(4339)
- 2020(3740)
- 2019(8255)
- 2018(8166)
- 2017(15071)
- 2016(8592)
- 2015(8938)
- 2014(8941)
- 2013(8792)
- 2012(8401)
- 2011(7674)
- 2010(7664)
- 2009(6815)
- 2008(6980)
- 2007(6100)
- 2006(5400)
- 2005(4816)
- 学科
- 济(33770)
- 经济(33743)
- 管理(15990)
- 业(14977)
- 学(13426)
- 地方(12182)
- 方法(11511)
- 企(11033)
- 企业(11033)
- 数学(9998)
- 数学方法(9819)
- 农(8907)
- 中国(8308)
- 地方经济(7597)
- 业经(6443)
- 农业(6215)
- 环境(5806)
- 财(5509)
- 和(5223)
- 融(4962)
- 金融(4960)
- 制(4897)
- 贸(4822)
- 贸易(4820)
- 理论(4659)
- 易(4552)
- 银(4336)
- 银行(4283)
- 行(4199)
- 发(3983)
- 机构
- 大学(120366)
- 学院(119966)
- 研究(51033)
- 济(40823)
- 经济(39801)
- 科学(39012)
- 管理(36873)
- 中国(35954)
- 理学(31828)
- 理学院(31223)
- 农(30857)
- 管理学(30098)
- 管理学院(29892)
- 所(29160)
- 研究所(27568)
- 京(26215)
- 农业(24949)
- 业大(23599)
- 中心(22132)
- 江(19150)
- 院(19134)
- 范(19085)
- 师范(18717)
- 财(17954)
- 省(17948)
- 室(17356)
- 科学院(16426)
- 北京(16235)
- 实验(16023)
- 农业大学(15779)
- 基金
- 项目(89445)
- 科学(68947)
- 基金(64086)
- 家(60571)
- 国家(60177)
- 研究(56743)
- 科学基金(48664)
- 省(36446)
- 自然(34629)
- 社会(34124)
- 基金项目(33957)
- 自然科(33771)
- 自然科学(33752)
- 自然科学基金(33124)
- 社会科(32224)
- 社会科学(32213)
- 划(31671)
- 资助(26143)
- 教育(25312)
- 重点(22334)
- 编号(21112)
- 发(20758)
- 计划(20460)
- 科技(19309)
- 部(18268)
- 科研(18104)
- 创(17657)
- 成果(17287)
- 创新(16812)
- 课题(16261)
共检索到176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春梅 曹樟 严晨冰 朱国平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南极周边海域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目前关于南极微塑料的研究不多,又多集中于南极附近海水与企鹅粪便等,对南极海域鱼类体内微塑料研究较少。由于侧纹南极鱼是栖息于南极陆架海域数量最多的中上层鱼类以及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以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侧纹南极鱼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将南极带回的样品解冻并记录好生物学信息后,将其胃肠道部分取出。在60℃条件下,使用10%KOH在恒温摇床消解24小时以上,待溶液基本澄清后利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将抽滤后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挑出疑似微塑料,再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定性检测,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微塑料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水域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6±0.51)个/个体。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整体上来说,南设得兰群岛北侧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出现的概率略高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侧,但整体上处于低污染水平。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类型分为纤维状和碎片状,以纤维状为主。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其次是黑色,红色与透明色数量较少。微塑料的平均粒径为(584.6±419.2)μm,其中84.6%的微塑料粒径均小于1 000μm。聚酯类微塑料占比接近80%是侧纹南极鱼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其中绝大多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渔船渔网和船员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其存在的主要来源。通过电镜分析微塑料表面特征,发现碎片类微塑料断裂处较为粗糙,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加;两种纤维类微塑料电镜照片说明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会导致其易于其他污染物结合产生污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生活中,因此仍需重视微塑料污染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南极海洋生物微塑料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作为本底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生态系统微塑料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侧纹南极鱼 微塑料 南极 南设得兰群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樊钢洲 徐玉成 朱建成 于汉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半岛 中心渔场 时空分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樊钢洲 徐玉成 朱建成 于汉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以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拖网生产的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三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主要分布在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0°~60.0°W、63.0°~64.0°S),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靠近岛屿的水域;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主要在150t以下,斯诺岛区域的生产在3月份较高,主要为150~250t的生产日;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的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半岛 中心渔场 时空分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徐怡瑛 夏辉 李莹春 徐鹏翔 许柳雄
利用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南极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4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46.9~55.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6.8 mm,最大体长为62.2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纬度方向,各单元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经度方向,大部分单元(71.4%)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半以上(60.3%)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6个水层间(0~120 m,20 m为间隔),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水层南极磷虾平均体长较接近(52.5~53.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帅 李灵智 冯超 杨嘉樑 张港琛 饶欣 黄洪亮
为了进一步研究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秋冬季(4—7月)中国南极磷虾生产渔船声学调查及商业捕捞数据,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均集群中心深度在4—7月总体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34.39~86.12 m),昼夜差异较小(P=0.325),峰值时段为日升阶段(sun rising, SRS)(64.06 m)和夜间(night, NIT)(65.32 m);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58.25°~59.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60.25°~61.75°W。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在4—7月总体呈递减趋势(变化范围为-1.71~-1.50℃),昼夜集群水温差异明显,峰值时段为NIT(夜间)(-1.46℃)和暮光(evening twilight, ETW)(-1.4℃);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61.25°~61.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58.25°~60.75°W。集群形态4—5月以水平带状为主(73.98%,100%),6—7月以散点状为主(80.85%,94.17%);白天(DAY)—下午(afternoon, AFT)时段,集群形态以水平带状为主,日落(sunset, SST)—早晨(morning, MRN)时段,集群形态以散点状为主。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间差异性大于昼夜差异性,在空间变化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 时空分布 南设得兰群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夏辉 李莹春 徐怡瑛 徐鹏翔 许柳雄
为了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动态,利用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0'×10'小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实验分析了南设得兰群岛夏季南极磷虾种群组成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3个单元中,雌性未成体(F2)的比例最高(42.1%),其次为雌性成体(F3,35.6%),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足20%,且均为未成体(M2),而幼体(I1)的比例仅占2.7%。12月中旬,I1阶段的磷虾个体占有一定的比例(9.6%),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较F3阶段高。12月下旬的情况与1月上旬较为相似,I1个体未出现在调查样本中,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下降,F3阶段磷虾个体比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久阳 罗旭 朱国平
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作为南大洋冰鱼科的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裘氏鳄头冰鱼主要摄食南极磷虾,同时也是高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对象。研究裘氏鳄头冰鱼的食性,对于了解南极磷虾种群资源变动,预测高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的胃含物分析表明,该鱼种的饵料分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和长脚虫戎(Themisto gaudichaudii)两大类,其中南极磷虾在裘氏鳄头冰鱼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其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00%和99.9%;剩余饵料为长脚虫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因素(经度)有显著影响,即裘氏鳄头冰鱼摄食南极磷虾的数量与距南奥克尼群岛的距离成正比。裘氏鳄头冰鱼体长-胃含物质量关系为S_(M )= 6.6396e~(0.0179L),胃含物质量和日消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日消化率为0.98% ~2.08%。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裘氏鳄头冰鱼摄食生态学提供基础信息,为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资源养护提供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旗 孟迪 夏斌 王荣元 曲克明 孙雪梅 冯志华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于鱼类胃肠道中,其丰度范围为0.19~3.79个/个体;微塑料的尺寸以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帅 邱盛尧 黄洪亮 杨嘉樑 李灵智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且具有集群特征。本研究从虾群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角度对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及虾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带状虾群在各时段呈主导性分布,但在各时段比例差异显著,曙光到黄昏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在白天时段降到最低值,为65%;黄昏到曙光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高且稳定。球状虾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时间间隔,分散状虾群表现出在日升到白天时间段的连续性特征。南极磷虾虾群中心深度在不同时段具有较大差异,曙光和暮光时段是平均虾群中心深度的分界点;南极磷虾不同虾群形态中心深度也具有差异性,球状虾群平均虾群中心深度最大,分散虾群次之,水平带状虾群最小。不同时间段内虾群水温呈波动变化状态,变化范围为-1.6~1.3℃,最小值出现在暮光时段,最大值出现在夜间时段;虾群水温和虾群中心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南极磷虾体长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P<0.001),各时段优势体长组差异明显,白天到下午时段优势体长组要明显高于其他时段优势体长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腾 童剑锋 朱国平 许柳雄
为确定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集群特征,本研究根据2017年3-4月我国南极磷虾探捕项目采集的断面声学数据,使用通用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研究了该海域的南极磷虾集群特征信息。本研究共检测并提取了2539个磷虾集群的高度、长度、分布深度、集群间距、集群面积及集群磷虾密度信息,其中白天集群1389个,夜晚集群1150个。通过集群特征值的统计,将该海域集群分为3类。聚类A的虾群密度最大[(19.24±27.00)ind/m~3],聚类B的虾群最深[(174.74±53.30) m],聚类C的虾群面积最大[(2868.62±2149.75) m~2]。聚类A和聚类B的集群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A和聚类C的集群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类集群主要分布在南奥克尼群岛北部及西北部的深水区,水深>1000 m。B类和C类集群在整个调查海域均有分布,其中B类集群多分布在群岛大陆架海域,水深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士国 许柳雄 王腾 唐浩 周成 朱国平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垂直分布 光照 温度 盐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福武 吴思怡 田毓婷 杨大顺 刘建卓 王晟 何书海
为掌握海南农用地土壤微塑料赋存含量与分布特征,以农用地不同农业种植区的土壤微塑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不同区域表层土壤和不同深度剖面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用地表层土壤微塑料丰度范围为200.00~3 900.00个/kg,平均丰度为933.33±767.04个/kg;土壤微塑料的成分主要为聚乙烯,覆膜地块丰度明显高于未覆膜地块,且与地块作物种植方式存在较强关联性;整个表层土壤均以偏小粒径(0.5~2.0 mm)微塑料为主,覆膜地块以白色颗粒、黑色薄膜、蓝色薄膜、半透明纤维塑料居多,未覆膜地块则以半透明的纤维塑料占主导;此外,纵向剖面土壤微塑料数量和丰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黑色、蓝色农膜塑料(聚乙烯)下降明显,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而小粒径(<0.5 mm,0.5~1.0 mm)微塑料丰度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呈小型化的变化趋势,微塑料更易向深层土壤迁移和转化。综上,与国内外农田区域相比,海南儋州农用地土壤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偏高水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莹 赵信国 隋琪 孙雪梅 朱琳 夏斌 曲克明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污染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城市近岸海域往往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其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可能更为复杂。但至今为止,城市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仍不清楚,亟待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典型滨海旅游和海洋城市青岛市为例,对其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状、颜色和聚合物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处于9.06~34.48 ind./kg之间,平均丰度为(21.97±8.32) ind./kg;微塑料主要形态为纤维状,占比53%,其余为颗粒状和薄层状;主要颜色为透明色,占比66%,其余为黑色、白色和其他颜色;粒径主要分布于0.5 mm以下,占比76%;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丙烯,占比45%,其余为聚苯乙烯、聚乙烯和纤维素。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沉积物相比,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考虑到沿岸城市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微塑料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需要长期关注。本研究结果将为城市近岸海域微塑料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树杰 黄开 杨洋 刘慧 朱国平
基于2018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数据,本研究对该海域南极磷虾集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南极磷虾集群3 224个,反映集群特征的5个参数即深度、长度、厚度、面积及密度分别为(96.00±64.33) m,(218.52±455.66) m,(11.19±13.98) m,(1 894.40±9 345.72) m~(2)和(114.11±159.60) 尾/m~(3);不同时间段之间集群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但集群深度、长度、厚度及面积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水层间集群厚度和面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集群深度,长度和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南极磷虾集群共分为三类,其中第Ⅰ类集群密度最大为(325.90±221.30) 尾/m~(3),集群规模最小为(379.64±433.73) m~(2),深度最深,为(158.06±67.54) m;第Ⅱ类集群的长度最长,(1 089.60±1 189.56) m,集群面积为(15 601.25±30 243.33) m~(2)远大于其他集群;第Ⅲ类集群深度最浅,为(78.91±52.88) m,密度最小,为(48.87±50.33) 尾/m~(3),但数量最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 声学 南奥克尼群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光萍
微塑料听起来是个新鲜词汇,关于微塑料的污染问题也是个新领域。实际上2015年联合国就已将微塑料污染作为一类新型的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污染等一起并列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绿色和平组织在2019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英国所有河流均发现了塑料微粒,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微塑料污染无处不在现在的环境监测手段越来越先进,监测广度和深
关键词:
微塑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