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2)
- 2023(2903)
- 2022(2384)
- 2021(1921)
- 2020(1392)
- 2019(3370)
- 2018(3318)
- 2017(6719)
- 2016(3712)
- 2015(4045)
- 2014(4170)
- 2013(4361)
- 2012(4366)
- 2011(4007)
- 2010(3843)
- 2009(2995)
- 2008(2785)
- 2007(2446)
- 2006(2232)
- 2005(1991)
- 学科
- 济(19667)
- 经济(19660)
- 管理(10953)
- 环境(9892)
- 土地(8371)
- 学(7965)
- 地方(5970)
- 业(5963)
- 方法(5803)
- 经济学(5671)
- 数学(5456)
- 数学方法(5415)
- 农(5341)
- 资源(5224)
- 划(4359)
- 中国(3846)
- 生态(3826)
- 规划(3783)
- 环境规划(3703)
- 农业(3663)
- 问题(3543)
- 发(3479)
- 企(3385)
- 企业(3385)
- 和(3234)
- 城市(2989)
- 财(2901)
- 业经(2676)
- 地方经济(2556)
- 制(2186)
- 机构
- 大学(52933)
- 学院(52831)
- 研究(21300)
- 济(20865)
- 经济(20392)
- 管理(19860)
- 理学(16861)
- 中国(16587)
- 理学院(16563)
- 管理学(16132)
- 管理学院(16055)
- 科学(15234)
- 京(13318)
- 农(12920)
- 所(11034)
- 业大(10835)
- 中心(10821)
- 农业(10355)
- 研究所(10258)
- 资源(8858)
- 江(8713)
- 财(8352)
- 院(8238)
- 北京(8218)
- 范(8018)
- 省(7993)
- 师范(7942)
- 环境(7404)
- 科学院(7292)
- 市(7183)
- 基金
- 项目(40124)
- 科学(31963)
- 基金(30227)
- 家(27709)
- 国家(27558)
- 研究(25977)
- 科学基金(23449)
- 社会(17093)
- 基金项目(16861)
- 自然(16722)
- 社会科(16292)
- 社会科学(16286)
- 自然科(16272)
- 自然科学(16270)
- 自然科学基金(15953)
- 省(15137)
- 划(14194)
- 资助(11518)
- 教育(10708)
- 发(9514)
- 重点(9414)
- 编号(9224)
- 计划(8861)
- 部(8703)
- 科研(8017)
- 科技(7807)
- 创(7662)
- 创新(7407)
- 发展(7318)
- 国家社会(7223)
共检索到80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汪礼丽 蔡鑫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昌市碳收支量整体呈现上升状态。碳排放高值区环主城呈反“C”型分布,碳汇呈现出以西湖区、东湖区为低值中心,向外逐步增加的外围—核心结构。(2)在分异格局上,碳源、碳汇均呈现西北—东南主导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且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3)2000—2020年南昌市各县区的碳源碳汇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两者耦合协调性较差,存在失衡状况。(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南昌市9个县区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旨在因地制宜为南昌市各县区制定协同减排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减碳增效方案提供科学的支撑。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收支 南昌市 碳平衡分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汪礼丽 蔡鑫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碳源碳汇核算方法,计算了南昌市2000—2020年碳收支量,利用基尼系数、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碳平衡贴近度,构建碳平衡分区评价体系,并引用三维魔方单元模型探讨南昌市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昌市碳收支量整体呈现上升状态。碳排放高值区环主城呈反“C”型分布,碳汇呈现出以西湖区、东湖区为低值中心,向外逐步增加的外围—核心结构。(2)在分异格局上,碳源、碳汇均呈现西北—东南主导方向,空间分布重心稳定,且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3)2000—2020年南昌市各县区的碳源碳汇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两者耦合协调性较差,存在失衡状况。(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南昌市9个县区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旨在因地制宜为南昌市各县区制定协同减排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制定更加精准和可行的减碳增效方案提供科学的支撑。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收支 南昌市 碳平衡分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长盛 袁壮壮 胡梦姗
基于南昌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FLUS模型,对2025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预测模拟,探究低碳优化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一升五降"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变化地类;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显著增加,但年均碳排放增加量有所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2025年各地类结构更为均衡,有效杜绝了某种地类出现的持续减少或增加的恶性循环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碳汇较2017年增加了2.04×104t,充分兼顾了多方利益,有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3)在不同方位上,各地类数量之间的比例得到显著优化;2017—2025年不同地类主趋势方向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北—东南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竹安 冯祥瑞 洪志强 李亦佳
以南昌市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中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空间暴露性指数和空间稳定性指数3个因子构建空间冲突模型,借鉴倒"U"型模型,将空间冲突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四类。研究表明:①南昌市1995—2005年空间分布格局中耕地占50%左右,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其余均在减少,且城市扩张以消耗耕地面积为主。②1995—2015年的空间冲突呈持续增长态势,均以可控级别为主,但严重失控级别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2. 05%增长到5. 21%,形势不容乐观。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同,空间冲突级别也有很大差异,失控级别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和其他用地。④1995—2015年生态服务价值逐渐降低,空间冲突加剧,利用Google Earth影像平台查看部分区域,发现城乡过渡地带严重失控区域较多;城市内部基本失控区域较多;稳定可控区域中多为水域、沼泽等土地利用类型;鄱阳湖支流附近的基本可控区域较多;偏远乡村冲突区域远低于城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光宗 吕凯 李峰
研究目的:基于格网尺度,探究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其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多样性指数、生态价值评估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结果:(1)近10年南昌市建设用地增加最多,耕地数量减少最大;建设用地呈“一江两岸双中心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昌市北部鄱阳湖平原以及境内河湖平原上;各种地类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演变较为复杂。(2)在1km×1km格网尺度下,ESV总值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从353.91亿元降至351.79亿元,表明南昌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潜力巨大;其中水资源供给占南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26%。(3)在空间上,各地类ESV表现为正相关性和聚集分布,ESV较低值区范围最广;总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局部呈现高低、低高集聚,自然资源禀赋与人类活动是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中应当强调生态溢出价值的“集中连片式”保护模式,“组团式”生态治理模式,“廊道式”集约化开发利用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进华 李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南昌市地处京广线和沿海地区之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利用1991-2001年南昌市土地详查和变更数据,分析南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其基本结论有:(1)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以耕地、水域和林地为主;(2)建设用地增幅显著,而耕地数量则呈下降态势,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城镇的发展密切相关;(3)从土地利用程度看,不论是单项指标指数还是综合指数。南昌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从时间序列看,南昌市土地利用/覆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南昌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鑫 叶长盛 肖蔚 彭锦臣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关联与碳补偿分区研究,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市域为基本单元核算其碳收支量;构建引力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地区碳收支整体与个体的空间关联关系与结构特征;借助SOM-K-means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开展碳补偿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碳排量呈现上升趋势,由2.18×10~8t上升至3.01×10~8t,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点;碳吸收量呈现波动态势,由2.75×10~8t变化至2.86×10~8t,整体呈现为由外逐内降低的“C”型空间分布格局。(2)整体视角下,碳排放与碳吸收的网络密度较低,具有较大的空间协作潜力挖掘;个体视角下,武汉市、九江市、岳阳市等地区处于碳排放网络的中心地位,在网络中也承担了“桥梁”作用;宜春市、常德市和吉安市等地区居于碳吸收网络的中心地位。碳收支网络中各节点的碳排放与碳吸收能力不相符,存在显著差异。(3)长江中游地区共分为12个支付区、13个平衡区和17个获补区,针对各类型区提出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长,潘琼,赵元
时空结构分异分析是以GIS叠置分析为辅助手段。目前描述空间结构分异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由于按方位划分的空间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土地面积,因而其变化速度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文章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性的引入了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特征,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可比性,得出各不同用地类型的时空结构分异情况,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该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发达地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和平 彭小琳
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是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方面关注的热点。将脱钩分析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构建基于脱钩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分析范式,剖析1990年以来南昌市在不同时期段以及连续时期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讨论提升南昌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策略。结果表明:1大多数时期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并未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的脱钩;2连续时期之间南昌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原因之后,本文认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般性策略仍然非常适用于南昌市脱钩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消耗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辅以产业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唐奕钰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间四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从经济贡献力、生态承载力及二者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地级市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增长量逐渐增大。②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先增大后减小,碳排放强度空间正相关性增强,集聚状态显著,异质性空间单元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中心位于下游沿海地区,低值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游及中游地区,低值孤立点和高值孤立点分别分布在中游及中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生态承载系数东高西低、中间最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耦合协调度上游差异较小,中游及下游地区差异相对较大。④为更好地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集约方向转变,可以分区域进行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晨晓 孟庆香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归纳对比法,专题图叠加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划分出5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和20个功能亚区。研究结论: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级体系框架下,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可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土地利用 功能分区 许昌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程轩 徐颂军 巫细波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法可通过比较人类活动引起的释碳耗氧量与生态用地的固碳释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来测算碳氧平衡标准下生态用地需求量。以武汉市为例,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建设原则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优的多目标函数,以2013年为基期年且2020年为目标年,探索了碳氧平衡约束条件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2020年较2013年增加了40 908hm2标准生态用地,产生431亿元的综合效益,年固碳能力和释氧能力分别达到532.03万t和1 418.33万t,分别占武汉市释碳耗氧量的43.25%和30.29%,能完成区域内的固碳任务且有盈余,但不能实现区域内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栋 刘笑杰 金晓斌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3)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