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1)
- 2023(12846)
- 2022(11364)
- 2021(10612)
- 2020(8897)
- 2019(20586)
- 2018(20590)
- 2017(39520)
- 2016(21995)
- 2015(24629)
- 2014(24687)
- 2013(24341)
- 2012(22515)
- 2011(20309)
- 2010(20305)
- 2009(18787)
- 2008(18424)
- 2007(16087)
- 2006(14238)
- 2005(12651)
- 学科
- 济(84162)
- 经济(84036)
- 管理(65974)
- 业(60288)
- 企(50680)
- 企业(50680)
- 方法(37719)
- 数学(32261)
- 数学方法(31856)
- 财(23355)
- 农(23121)
- 学(21062)
- 中国(20918)
- 业经(19476)
- 制(19344)
- 地方(17999)
- 环境(15564)
- 农业(15330)
- 务(14558)
- 财务(14490)
- 财务管理(14459)
- 理论(14358)
- 贸(14290)
- 贸易(14283)
- 和(14058)
- 易(13820)
- 企业财务(13726)
- 体(13371)
- 技术(13253)
- 划(13233)
- 机构
- 大学(317585)
- 学院(313904)
- 管理(122599)
- 济(119647)
- 经济(116927)
- 研究(108172)
- 理学(106357)
- 理学院(105079)
- 管理学(103175)
- 管理学院(102617)
- 中国(77621)
- 科学(69569)
- 京(68270)
- 财(56979)
- 所(55911)
- 农(55752)
- 研究所(51254)
- 业大(50367)
- 中心(47732)
- 江(46281)
- 财经(45434)
- 农业(44141)
- 北京(42719)
- 范(42269)
- 师范(41869)
- 经(41151)
- 院(38597)
- 州(37250)
- 经济学(35567)
- 师范大学(34146)
- 基金
- 项目(219283)
- 科学(171480)
- 基金(158928)
- 研究(157820)
- 家(140386)
- 国家(139297)
- 科学基金(117978)
- 社会(97675)
- 社会科(92395)
- 社会科学(92371)
- 省(85458)
- 基金项目(85239)
- 自然(78446)
- 自然科(76527)
- 自然科学(76505)
- 自然科学基金(75116)
- 划(73206)
- 教育(72162)
- 资助(64625)
- 编号(63951)
- 成果(52815)
- 重点(49766)
- 部(48361)
- 发(46525)
- 创(45530)
- 课题(44397)
- 创新(42614)
- 科研(42131)
- 制(41607)
- 教育部(40915)
- 期刊
- 济(132024)
- 经济(132024)
- 研究(91950)
- 中国(58987)
- 学报(55805)
- 农(51781)
- 科学(49696)
- 管理(44511)
- 财(43198)
- 大学(41302)
- 学学(38982)
- 农业(36178)
- 教育(34688)
- 技术(25481)
- 融(25041)
- 金融(25041)
- 财经(22054)
- 业经(20791)
- 经济研究(19687)
- 经(18660)
- 业(18346)
- 问题(17312)
- 图书(16274)
- 版(16046)
- 科技(15971)
- 理论(15502)
- 业大(15163)
- 资源(14447)
- 技术经济(14326)
- 实践(14254)
共检索到454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甲烷(CH_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约为15%,大气甲烷的年增长率为0.2-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红乾 刘光荣 冀建华 刘益仁 刘秀梅 程正新
针对南方红壤区施氮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置了不施氮(N0)、传统施氮(CFN)2个对照处理和6个氮肥减施处理,分析了土壤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于传统施N20%,等P、K的条件下,30%传统氮肥用量+50%厩肥有机氮肥用量(30F+50M)、30%传统施氮肥用量+50%缓释氮肥用量(30F+50S)产量与CFN持平,比80%传统氮肥用量(80F)分别增产4.7%,5.2%;其余减施氮肥处理与80F产量基本持平。30F+50M处理在分蘖盛期、抽穗期、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碱解氮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达到最高,30F+50S处理在水稻抽穗...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产量 土壤养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清 荣湘民 黄运湘 胡瑞芝 朱红梅 张杨珠 袁正平 肖永兰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 ,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静态箱技术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 .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 -稻 -冬泡制处理最高 ,为 1498.5 2 kg/ hm2 ,稻 -稻 -绿肥制处理居中 ,为 1437.6 6 kg/ hm2 ,稻 -稻 -油菜制处理最低 ,为 12 30 .95 kg/ hm2 .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 .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晚稻的出现在返青期 .讨论了稻田甲烷排放与环境温度及稻田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的关系 ,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无明显相关性 .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水稻土 甲烷 排放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海苹 孙文娟 黄耀
【目的】阐明中国不同稻作类型CH4排放的区域特征以及稻田CH4排放与环境因子和水肥管理的定量关系。【方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得1987—2011年中国稻田CH4排放观测的有效文献111篇,含生长季CH4排放总量或平均排放通量的有效观测数据495组,涵盖67个观测点。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上述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单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田的CH4季节排放总量(均值±标准误差)分别为(383.5±31.1)、(234.3±16.8)和(361.8±25.0)kg.hm-2。西南单季稻区CH4排放分别是华北、华中和东北单季稻区的2.3、2.2和4.3倍;华中早、晚稻区的CH4排...
关键词:
稻田 区域 甲烷排放 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建阳 翁伯奇 黄毅斌 钟红梅 何萍 陈炳焕 欧阳华明
分别在温室和田间进行甲烷排放测定。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于-180mV时,甲烷排放量明显上升;稻田甲烷排放途径:3/4从水稻排出,1/4从土灌排出;宽窄行“双龙出海”插秧+养萍、垄畦栽水稻+养萍可分别比常规稻作减少甲烷排放量21.8%和42.3%;稻田放养一定量的革胡子鲶能提高上壤氧化还原电位,减少甲烷排放,放养量以2250kg·hm-1为宜。放养量过大会增加甲烷排放;稻田放养鱼、萍,“双龙出海”插秧方式,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稻田系统内部形成有利于甲烷排放的稻田持续农业模式,结果甲烷排放量比常规稻作减少34.6%。
关键词:
稻田 甲烷排放 调控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稻田土壤不同施肥制度与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关系。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实质是维持土壤肥力,有机农业和石油农业施肥制度土壤养分收支基本持平,可维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而偏施化肥的施肥制度促使缺施营养元素亏缺量加大,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养分循环速度快,养分产出量大,养分消耗加剧,但有机物质生产量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平衡,土壤养分盈余量大,可逐斩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关键词:
红壤稻田,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持续生产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家梅 纪雄辉 霍莲杰 彭华 官迪 盛姣
以南方稻田土壤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五种不同施肥(无肥、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稻草+化肥)处理,监测了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亚铁(Fe2+)含量、土壤Eh值和甲烷(CH4)排放的动态变化,分析还原性物质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稻田CH4排放通量、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较高,并随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Eh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介于-238至118 mv之间,且为水稻生长前期低,后期高。施用有机肥后的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比化肥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3%和11%,而土壤Eh值则低于无肥和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绍江 贺立源
用玻璃罩收集武汉地区早熟中稻田在自然栽培条件下释放的甲烷,并以气相色谱法测定释放甲烷量。实验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早熟中稻田的甲烷释放量从0.10~14.10mg·m~(-2)·h~(-1)。在分蘖末期和幼穗分化始期释放量最大。稻田白天释放的甲烷量比晚上多。
关键词:
中稻田 甲烷释放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刘鑫
田间模拟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 4 .5kg/kg ,而NP或NPK配施养分的产量效应分别为 8.8kg/kg和 8.0kg/kg ;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 5 6 .5 % ;在有机物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 79.8%。常规灌溉年需水量为 5 838m3 /hm2 ,田间水分分配为 :蒸散占 1 / 2 ,翻耕整地占 1 / 6 ,植物构成占 1 / 2 1 ,田间渗漏占 1 / 1 4 ,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 1 / 5。晚稻灌溉占全年的 71 %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王卫东 谭云峰 谢克和 上官行健 王明星 沈王兴 王若思
本文通过对亚热带丘岗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实地测量和实验研究,描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过程、排放量和排放特征;辩析了环境温度、施肥、水管理等因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施肥方案和水管理措施。
关键词:
甲烷排放,影响因子,减排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熊婕 朱奇宏 黄道友 朱捍华 许超 王帅 王辉
土壤有效态镉是评估土壤镉污染风险和指导镉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指标,但适用于我国南方稻田土壤的有效态镉提取方法尚未明确。为此,采集典型南方稻田土壤与早晚稻"一对二"样品90组,采用0.1 mol/L Ca Cl2(T1)、0.01 mol/L Ca Cl2(T2)、DTPA(T3)、NH4OAc(T4)、TCLP(T5)、HCl(T6)、Mehlich III(T7)、Na NO3(T8)、Mehlich I(T9)9种方法,分析了其提取能力及提取态镉与稻米镉含量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全镉相比,9种方法分别能够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瑜 朱相成 钱浩宇 张楠 丁艳锋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田是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稻田甲烷减排对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稻田甲烷排放是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净效应,与水稻植株和农艺措施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重点论述水稻丰产条件下植株特性、农艺措施及两者互作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机制。同时,本文还明确了我国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动态的主体模式,即排放高峰期在分蘖末期、拔节前甲烷排放占57%~66%。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未来应加强泌氧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选育,优化秸秆还田和前期水分管理技术,探索土壤微生物减排调控途径,实现水稻甲烷减排;同时,各区域应因地制宜采取合理农艺措施搭配,集成稻田丰产减排的技术新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新卫 张杨珠 高菊生 高鹏 彭福元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化肥磷钾配施有机肥(PKM)、不施肥(NF)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籽粒产量构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进一步比较稻米品质指标发现,施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胶稠度变长。其中,以NPKM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及酶活提升效果相对较好,导致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加工、外观、食味和营养品质亦相对更优。由此可见,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平衡配施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而且可协同提升籽粒产量与稻米品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金银亮 张红霄
减少砍伐和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被认为是借助市场机制对热带雨林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补偿,激励发展中国家降低森林砍伐速度和毁林水平,减缓未来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分别从制度绩效、机会成本、毁林原因、实施的公平性与关键措施方面对REDD+机制进行了研究评述,认为REDD+机制实施的核心问题是"补偿",即"谁补偿、补偿谁、如何补偿"的问题;最后认为,中国政府在实施REDD+机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尽快设计并参与REDD+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