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61)
2023(4308)
2022(3710)
2021(3361)
2020(2863)
2019(6482)
2018(6059)
2017(10984)
2016(6221)
2015(6813)
2014(6791)
2013(6463)
2012(6026)
2011(5423)
2010(5393)
2009(4883)
2008(4973)
2007(4318)
2006(3940)
2005(3438)
作者
(19191)
(16088)
(15944)
(15062)
(10001)
(7964)
(7319)
(6423)
(6177)
(5681)
(5578)
(5415)
(5251)
(5135)
(5049)
(4911)
(4896)
(4697)
(4640)
(4544)
(4094)
(3986)
(3945)
(3694)
(3676)
(3668)
(3657)
(3525)
(3475)
(3328)
学科
(24407)
经济(24373)
管理(17856)
(15875)
(14285)
企业(14285)
方法(9961)
数学(8288)
数学方法(8132)
地方(7405)
(6865)
(6840)
(6327)
业经(6147)
中国(5547)
环境(5085)
(5041)
(4627)
财务(4603)
财务管理(4591)
农业(4498)
企业财务(4428)
(4354)
理论(4274)
(4086)
(3876)
(3701)
土壤(3688)
地方经济(3501)
(3294)
机构
学院(87551)
大学(86651)
管理(33063)
研究(32353)
(30274)
经济(29454)
理学(28393)
理学院(28041)
管理学(27457)
管理学院(27303)
中国(23425)
科学(22345)
(19244)
(18170)
(17072)
研究所(15756)
业大(15605)
(14362)
中心(14328)
农业(14014)
(13025)
(12280)
北京(12274)
(11890)
师范(11789)
财经(11252)
(10998)
(10499)
科学院(10463)
(10123)
基金
项目(63104)
科学(48707)
基金(44338)
研究(43451)
(40678)
国家(40387)
科学基金(33393)
社会(26301)
(25513)
社会科(24815)
社会科学(24801)
基金项目(23680)
自然(22848)
(22280)
自然科(22173)
自然科学(22164)
自然科学基金(21697)
教育(19372)
资助(17498)
编号(17136)
重点(15176)
(13780)
成果(13440)
计划(13221)
(12980)
课题(12817)
(12712)
科技(12223)
科研(12114)
创新(12019)
期刊
(35217)
经济(35217)
研究(22946)
中国(18470)
学报(17228)
(16369)
科学(15387)
大学(12500)
学学(11951)
管理(11457)
(11448)
农业(11360)
教育(9302)
技术(8123)
(6872)
资源(6369)
业经(5513)
(5313)
金融(5313)
(5263)
科技(5116)
林业(4900)
业大(4840)
财经(4831)
经济研究(4747)
统计(4507)
技术经济(4318)
(4281)
问题(4277)
(4130)
共检索到127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俞慎  许敬华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金石  黄炎和  范胜龙  蒋芳市  钟炳林  岳辉  李德成  
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采用4种生态恢复措施治理的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15%.不同措施的FI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果园改造>乔灌草>林草>低效林改造.FI值与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和粘粒含量是决定生态恢复区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指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江叶枫  孙凯  郭熙  叶英聪  饶磊  李伟峰  李婕  王澜珂  
研究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对指导耕地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西省兴国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侵蚀程度的加深,兴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剧烈侵蚀(37.78%)>重度侵蚀(34.88%)>极强度侵蚀(34.44%)>无明显侵蚀(34.38%)>轻微侵蚀(28.91%)。在无明显侵蚀和轻微侵蚀时,高程和剖面构型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在中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丽平  刘明新  侯晓龙  吴鹏飞  马祥庆  
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宏薇  许尔琪  张红旗  
[目的]综合分区是差别化进行土壤侵蚀防治与管理的基础,对控制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基于伊犁河谷的气象、NDVI、DEM、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及其有机质等数据,利用水力侵蚀模型、风力侵蚀模型和冻融侵蚀分级方法评估其土壤侵蚀特征,并根据相似性、综合性、空间连续、主导因子和综合因素相结合等相关原则进行综合分区。[结果](1)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中,水力侵蚀面积占研究区的83.42%,水力侵蚀在各县(市)均有分布;冻融侵蚀面积比重为16.1%,集中分布于南部、中部和北部天山山区;风力侵蚀面积最小,集中分布在图开沙漠周围。(2)通过地貌类型、侵蚀类型及强度、主要侵蚀限制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方向等指标,将伊犁河谷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4个二级区。一级区包括北部天山山区、伊犁河丘陵区、伊犁河谷地、中部天山山区、昭苏—特克斯盆地和南部天山山区。[结论]针对各分区水土流失特点,该文探讨了其土壤侵蚀治理方案,冻融侵蚀重点治理区以工程措施和植被恢复为主,水力侵蚀重点治理区主要进行人工经济林与草地种植;土壤侵蚀预防保护区重点采取封育措施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以期为伊犁水土保持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钟炳林  岳辉  李德成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理24 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0.38,恢复程度较低,乔灌混交治理群落达到了0.80,恢复程度较高;2种治理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治理措施恢复效果的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汝荣  蒋世逵  陈永瑞  
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大面积建果园,必然要占用一定面积的粮田,这对本来就负担过重的耕地又增加了负担。而新建果园前期又无效益,多数幼龄果园处于半荒芜状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进行了幼龄果园套种优良牧草试验,目的是充分利用耕地,发展养殖业,解决果农的收入问题。经3a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希林  
典型的崩岗具有“圆形露天剧场”般的沟头,发育在深厚的红色花岗岩风化壳上,通常包括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洪积扇5个地貌组成部分;崩壁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土层、风化红粘土层(红土层)、风化砂质红粘土层(砂土层)、风化粗碎屑层(碎屑层)。中国的崩岗与马达加斯加的lavaka属于同类地貌,两者具有地貌学上的可比性。崩岗群是劣地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与欧洲的badland有不同的侵蚀过程,也不同于意大利和巴西的两种沟谷侵蚀地貌calanchi和vocoroca。崩岗主要发育在华南和东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中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敏敏  刘俊第  林雪萍  杨逸伟  方熊  易志刚  
采集了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5个植被恢复阶段(裸地,马尾松恢复5、15、30年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分析了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非晶形铁铝氧化物(Fe_o、Al_o)、游离结晶态铁铝氧化物(Fe_d、Al_d)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_s、Al_s)含量均逐渐增多.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恢复30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15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5年人工林>裸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多.随着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升高,土壤pH呈降低趋势,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游离结晶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可能比非晶形铁铝氧化物更有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姗姗  陶长铸  吴鹏飞  马祥庆  蔡丽平  
土壤砂砾化、植被恢复困难是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的突出生态问题.为探索土壤砂砾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马尾松、胡枝子和宽叶雀稗种子为试验材料,采集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的土壤,按砾石(粒径>2 mm)含量(10%、20%、30%、40%和50%)模拟配制5种不同砂砾化程度的土壤作为发芽基质,在露天自然条件下进行盆栽发芽试验,研究不同砂砾化程度土壤环境对土表温湿度及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砂砾化使土表高温低湿,干热化加剧,试验期间土表日最高温度高于30℃的天数占86%,高于40℃的天数占35%,砾石含量40%的土表日最高温度甚至超过50℃;除少数降雨天外,土表湿度基本低于10%,日最低湿度仅为3.9%.(2)土表温度与土壤砂砾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表湿度与土壤砂砾化程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表温度与湿度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土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而湿度呈下降趋势,且砾石比例越高,其土表温湿度变化越明显.(3)砂砾化土壤环境中,乔灌草植物种子难以萌发,试验期间具有活力的马尾松、胡枝子和宽叶雀稗种子均无萌发.综上表明,长汀红壤侵蚀区土壤砂砾化导致土壤严重干热化,无法满足植物种子萌发需要,植被自然恢复困难,因此,土壤砂砾化是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3)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4)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图4表2参4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蔡丽平  谢锦升  林锦仪  陈光水  
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土壤肥力的各项指标较差 ,植物难以生长。以生物措施为主 ,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 ,土壤的结构和水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土壤的养分库、养分供应强度和保肥性能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土壤的强酸性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明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后 ,土壤的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南岭黄檀是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一种较好的水土保持树种 ,改土效果较好。种植果树等开发性的治理措施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但应加大投入与管理力度 ,增施有机肥 ,并注意保留地表植被 ,以促进园地土壤结构改良与土壤肥力恢复 ,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优化。表 2参 1 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兆猛  杨莹莹  黄丽  陈家宙  蔡崇法  
以鄂南侵蚀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小麦轮作模式,在侵蚀小区实施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稻草覆盖、带状牧草及其组合措施,研究其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4.00、2.00~4.00、1.00~2.00、0.50~1.000、.25~0.50 mm)、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极显著地提高红壤1.00~2.00和2.00~4.0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花生季后土壤速效K的含量明显提高,而小麦季后红壤的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各有不同。PAM以及PAM和带状牧草组合措施能较好地提高0.50~1.00 mm水稳性团聚体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曦  沈芳  
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以及入海泥沙减少等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海岸侵蚀威胁。建立了基于模糊方法的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了海平面上升速率、地面下沉速率、平均高潮位、近海海水含沙量、潮滩坡度、潮滩宽度和海岸线变化等7个评价因子,对长三角8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岸线岸段进行海岸侵蚀脆弱性(CVI)评价,并绘制评价结果图。结果表明长三角海岸侵蚀脆弱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价结果与海岸侵蚀现状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说明选取的评价体系和基于模糊方法的CVI评价模型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预测,长三角海岸有向高脆弱性发展的趋势,在今后几十年内淤涨趋势将减缓,一些原本是高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  和继军  田磊  
目前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治理范式是近年水土保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探讨了"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变迁过程以及对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意义,并且讨论了土壤侵蚀防治范式与生态学范式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生态学思想对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强调在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因子。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过程是相互渗透在一起,它们之间所表现的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生态学中的自然均衡思想、系统非平衡态理论、等级缀块动态理论都深刻的影响着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并且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平衡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