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9)
2023(8177)
2022(7228)
2021(6782)
2020(5909)
2019(14037)
2018(13872)
2017(27052)
2016(15138)
2015(17151)
2014(17270)
2013(17289)
2012(16584)
2011(14854)
2010(14805)
2009(13619)
2008(13679)
2007(12343)
2006(10384)
2005(9207)
作者
(46055)
(38748)
(38478)
(36865)
(24874)
(19048)
(17723)
(15152)
(14708)
(14129)
(13277)
(13276)
(12556)
(12247)
(12227)
(12200)
(12150)
(11575)
(11366)
(11319)
(9718)
(9611)
(9609)
(8913)
(8880)
(8777)
(8739)
(8675)
(8010)
(7926)
学科
(62301)
经济(62247)
(38113)
管理(37792)
方法(29996)
(29070)
企业(29070)
数学(26941)
数学方法(26688)
(18399)
地方(16169)
(15564)
(15110)
中国(14143)
农业(12343)
业经(11686)
(11410)
贸易(11407)
(10994)
(10992)
(9830)
财务(9812)
财务管理(9785)
(9315)
环境(9315)
企业财务(9205)
(8887)
银行(8851)
(8814)
金融(8811)
机构
大学(216967)
学院(216793)
(84686)
经济(82756)
管理(79132)
研究(77147)
理学(68509)
理学院(67542)
管理学(66225)
管理学院(65805)
中国(56413)
科学(51955)
(47205)
(46358)
(41674)
研究所(38438)
(38190)
业大(38152)
(37996)
农业(37281)
中心(36011)
财经(30757)
(29711)
师范(29368)
北京(28249)
(27732)
(27296)
(27025)
经济学(25936)
(25777)
基金
项目(149387)
科学(115586)
基金(106895)
研究(103784)
(95728)
国家(94970)
科学基金(79140)
社会(63395)
(60349)
社会科(59903)
社会科学(59881)
基金项目(57908)
自然(53948)
自然科(52617)
自然科学(52599)
自然科学基金(51661)
(50945)
教育(47517)
资助(43828)
编号(41935)
重点(34825)
成果(33576)
(32786)
(32726)
(30355)
计划(29648)
科研(29482)
课题(29450)
创新(28523)
(27133)
期刊
(90259)
经济(90259)
研究(58134)
学报(41296)
(41045)
中国(39894)
科学(35608)
(31052)
大学(29288)
农业(28120)
学学(27808)
管理(24912)
教育(19816)
(18433)
金融(18433)
技术(17358)
(15614)
业经(15005)
财经(14946)
经济研究(13994)
资源(13056)
(12777)
问题(12769)
(12089)
业大(10828)
技术经济(10335)
图书(9962)
理论(9843)
科技(9786)
统计(9534)
共检索到311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红根  周曙东  
本文在构建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以江西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水稻敏感度主要处于低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状态,适应度主要处于低度适应和中度适应状态,而整体上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大,主要处于中度脆弱和高度脆弱状态。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各区域水稻脆弱性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了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对由气候敏感性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防御能力;对由土地利用不合理主导的脆弱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对由适应性较差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灵芝  王国友  
文章通过对干旱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网络等调查,探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区家庭生计脆弱性的原因。借助空间回归模型,以新疆于田绿洲为研究区域,2000、2005、2010年为时间段,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扩散因素,综合检验气候变化条件下,社会经济结构、地理位置差异、族群及相邻效应等因素对干旱区家庭生计脆弱性空间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年均纯收入、家庭抚养比率、女性户主的家庭比例、仅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比例等社会经济因素及空间相邻关系是影响干旱区生计脆弱度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原因。族群因素方面,维吾尔族对干旱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更为适应。而不同的地理位置,如乡村和城市、绿洲和荒漠等则表现出不同的生计脆弱度空间聚集状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慧平  赵明华  
论文首先分析了在现状年 (1993年 )供水能力和需水条件下 ,1960~1993年的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和脆弱性的影响。然后根据未来气候情景分析了在2000规划年和2020规划年供水能力和需水要求下 ,未来气候变化 (2000~2042年 )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脆弱性的影响。在农业需水保证率50 %时 ,2000~2019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但2020~2042年水资源短缺2 0~5 7亿m3。若考虑未来气温的上升 ,则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大。因此 ,2020年以后需在调入5 6亿m3客水资源基础上 ,从区外调入更多稳定的水量以保证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朋伟  宋守信  潘显钟  董晓庆  
在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上建立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城市脆弱性变量系统,包括三个维度(暴露度、敏感性以及适应能力)与六个类别(环境扰动、社会压力、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资源、调适/回应),通过变量间因果互动关系组合建立系统动力模型。借助STELLA系统动力学软件,通过仿真研究在三种不同的情境下,各指标变量的变动情况以及各指标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情况,从而发挥脆弱性变量的预测性与政策评估功能。通过仿真发现,在城市发展与预防灾害的产生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必须考虑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建新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生产系统。研究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治理问题,解析农业脆弱性的生成机制、探索降低脆弱性的制度化途径、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问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的系统。对农业气候脆弱性治理的研究经过了从单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直观评价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融合互补研究的过程。农业脆弱性的治理除了政府实施直接激励政策或约束机制外,转变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调动农村微观主体和社区组织资源的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波  曲建升  
由于工业时代对环境的开发和人为操控所造成的两大强有力因素的推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日渐以危险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在分析城市在气候变化中的驱动作用、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的优势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纽约、芝加哥、伦敦和东京等国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我国可以借鉴的举措进行了系统总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艳  潘家华  谢欣露  周亚敏  刘昌义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外部性的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福利影响及其成本效益评估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基础。本文基于气候变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福利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柏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脆弱性与经济福利风险,提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适应规划路径。首先,基于社会福利核心要素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结果表明,气候敏感性是影响中国不同地区福利水平和脆弱性的重要因子。其次,依据气候敏感性与适应能力将中国30多个省份划分为三类适应区:发展型适应优先区、增量型适应优先区、发展型与增量型并重地区。第三,采用地区加权方法测算了中国2016—2030年RCP8.5气候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马振峰  
基于1981—2012年25个四川气象台站气象观测数据和单季稻生产数据,建立单季稻产量变化和各气候要素变化的一元线性和逐步回归方程,探讨四川单季稻产量对单个气候要素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为科学开展适应行动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四川单季稻产量随气温上升1℃、日较差升高1℃、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发生了相应反应,部分地区的单季稻产量表现为脆弱,气温升高导致单季稻产量脆弱的地区最多,日较差次之,太阳辐射和降水量偏少;单季稻产量对抽穗至成熟期的气温升高和辐射下降最敏感,而对移栽至分蘖期的日较差升高最敏感。受到6种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各站点单季稻产量对气候变化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昌彦  王慧敏  佟金萍  李荣昉  
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脆弱性PSR分析框架,从胁迫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脆弱性进行评价。结合2001~2010年鄱阳湖流域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a间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变化受胁迫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综合影响,脆弱性先明显增加后缓慢下降,但基本处于中等偏差水平。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主要由降水量变化、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消耗、污染问题引发,提高系统适应性对缓解脆弱性有明显作用。根据评价分析,建议鄱阳湖流域未来从提高管理能力、经济及社会响应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建华  侯振宏  张治军  罗云建  张小全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结果,总结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以及森林碳库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莉  John Merson  
气候变化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尤其是雨养农业生产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负面影响。实地研究发现,过去的40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包括年平均气温上升、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与季节性降雨不规律以及日益严重的气候干旱等。这些显著的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干旱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并大大增强了当地雨养农业与个体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华池县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其对当地干旱农业带来的主要影响,以及现阶段个体农户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进一步增强当地雨养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的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立勇 李悦 钱凤魁 赵洪亮 韩雪 林而达  
气候变暖延长了作物适宜生长季.缩短了实际生育期.改变了作物的种植界线;在一些区域促进了产量增高.给作物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并改变了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规律.导致损失增加。未来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如温度增高1 0C.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17d左右.水稻和玉米平均缩短7-8 d.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气候变化将威胁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并影响作物品质。脆弱性主要是面对极端事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减小暴露度和提高适应能力两个方面.因为雨养农业的暴露度明显高于灌溉农业。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降低粮食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一是加强对敏感性的评估能力建设.包括完善和改进各类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修  孙芳  林而达  居辉  熊伟  
文章利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格点数据,输入CERES_Maize作物模型,对我国未来(2 070 s)不同格点玉米产量进行预测,并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我国未来玉米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研究,找出了未来我国玉米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对指导我国不同玉米生产区有效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芳  杨修  林而达  居辉  熊伟  
采用英国Hadley 中心PRECIS 模型输出的B2 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 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 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 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喻鸥  阎建忠  张镱锂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阐释了定性内涵、指标评估、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的脆弱性评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评估等方法。针对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建议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其脆弱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