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2)
- 2023(12306)
- 2022(10899)
- 2021(10333)
- 2020(8820)
- 2019(20248)
- 2018(20049)
- 2017(38570)
- 2016(21144)
- 2015(23766)
- 2014(23662)
- 2013(23211)
- 2012(21135)
- 2011(18943)
- 2010(18958)
- 2009(17434)
- 2008(16759)
- 2007(14441)
- 2006(12498)
- 2005(11010)
- 学科
- 济(83324)
- 经济(83207)
- 管理(59509)
- 业(54455)
- 企(46039)
- 企业(46039)
- 方法(41047)
- 数学(35993)
- 数学方法(35414)
- 农(20983)
- 学(20388)
- 中国(20386)
- 财(19408)
- 业经(17439)
- 地方(15915)
- 制(15047)
- 理论(14644)
- 农业(13851)
- 贸(13609)
- 贸易(13601)
- 和(13434)
- 易(13185)
- 环境(12708)
- 技术(12435)
- 务(12098)
- 财务(12022)
- 财务管理(11999)
- 银(11739)
- 银行(11702)
- 划(11490)
- 机构
- 大学(296691)
- 学院(294485)
- 管理(117967)
- 济(111659)
- 经济(109114)
- 理学(103109)
- 理学院(101933)
- 管理学(99753)
- 管理学院(99225)
- 研究(98072)
- 中国(71331)
- 科学(63576)
- 京(63139)
- 财(50829)
- 所(49356)
- 农(46838)
- 业大(45694)
- 研究所(45415)
- 中心(44168)
- 江(41376)
- 财经(41166)
- 范(40175)
- 北京(39964)
- 师范(39810)
- 经(37435)
- 农业(36719)
- 院(36240)
- 州(34089)
- 经济学(32690)
- 师范大学(32377)
- 基金
- 项目(209235)
- 科学(164129)
- 基金(151629)
- 研究(150618)
- 家(132962)
- 国家(131894)
- 科学基金(113024)
- 社会(92960)
- 社会科(87877)
- 社会科学(87854)
- 省(81588)
- 基金项目(80932)
- 自然(75846)
- 自然科(74056)
- 自然科学(74043)
- 自然科学基金(72651)
- 教育(69587)
- 划(69480)
- 资助(63103)
- 编号(61699)
- 成果(49581)
- 重点(47087)
- 部(45497)
- 发(43626)
- 创(42985)
- 课题(42466)
- 科研(40463)
- 创新(40007)
- 大学(38897)
- 教育部(38790)
- 期刊
- 济(118966)
- 经济(118966)
- 研究(84658)
- 中国(52010)
- 学报(48681)
- 科学(45054)
- 管理(42050)
- 农(41787)
- 大学(36464)
- 财(36392)
- 学学(34361)
- 教育(33797)
- 农业(29343)
- 技术(25033)
- 融(21791)
- 金融(21791)
- 业经(19431)
- 财经(19215)
- 经济研究(18976)
- 经(16162)
- 图书(15522)
- 问题(15328)
- 科技(14982)
- 业(14910)
- 理论(14461)
- 资源(14208)
- 技术经济(13875)
- 版(13532)
- 实践(13397)
- 践(13397)
共检索到416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炳文 随银坡 陈崇成
景观的特征尺度反映了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空间过程,合理识别景观空间结构及其特征尺度有助于遥感影像景观空间异质性分析。论文以地处南方丘陵山区的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针对城市、农田、森林与水域4种地物景观,基于SPOT 10 m影像,分别利用半方差分析、小波分析与平均局部方差方法,开展景观特征尺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差异较大,其中森林景观空间异质性最大,其次为城市、农田景观,水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小;②小波方差分析和半方差分析分别检测到两个不同的特征尺度,而局部方差仅仅检测到较小的空间结构;③森林景观特征尺度比通常偏小,与南方丘陵山区破碎地形有关,城市景观更多体现为人类活动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兆娟 高立洪
本文基于地块尺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丘陵山区耕地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均低于0.8,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复种指数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较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块其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耕地地块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低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低决定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纯技术效率;劳动力、资本、耕地投入方面存在冗余,需加快调整农业人力资源配置、农业投入结构和土地资源配置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卓 何建华 张帅普 代俊峰 徐勤学
【目的】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 Hemsl.]幼苗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变异特征,为泡桐栽培及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野外调查典型红壤丘陵区对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富集作用及可防治水土流失的白花泡桐幼苗不同直径(d<0.5 mm、0.5 mm≤d<2.0 mm、2.0 mm≤d<3.0 mm、3.0 mm≤d<5.0 mm和d≥5.0 mm)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泡桐幼苗对土壤的适应能力。【结果】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泡桐幼苗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表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根体积、根干重和根组织密度逐渐减少,比根长逐渐增加;<3.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5.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他径级根系的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长逐渐减少。0≤土层深度(h)<10.0 cm土层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变异性均显著强于其他土层(P<0.05,下同),根干重的变异性显著强于20.0 cm≤h<50.0 cm各土层;40.0 cm≤h<50.0 cm土层中2.0 mm≤d<5.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变异性均显著强于其他土层。在不同水平位置上,<2.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距树干最远的剖面均最大,≥2.0 mm各径级根系的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树干所在的剖面均最大。各剖面间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重、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和比根表面积的变异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径级根系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变异性均在距树干最远的剖面均最强。【结论】白花泡桐幼苗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20.0 cm土层,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在栽培泡桐时,应重点关注0~20.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以保证泡桐根系对土壤水肥的高效吸收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兆娟 魏朝富 丁声源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供需平衡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①水田地块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水平总体高于旱地地块,耕地地块复种指数越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高,越利于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作用的发挥;②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受到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户家庭农业人口人均非农纯收入因子的显著负影响,受到耕地地块地均纯收益因子的显著正影响;③要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供需平衡,一要通过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的物质产品产出能力来提升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供给能力,二要从提高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婷 孙冰 陈雷 罗水兴 陈勇 黄应锋 张静 张珂
以地理位置及游客组成划分代表性,以广州城市中心区越秀公园、城市近郊火炉山森林公园、城市远郊黄山鲁森林公园这3个广州市典型性城市公园为主要对象,研究植物景观美景度。为避免非植物因子,如道路系统、园林小品、建筑设施等干扰,在不同空间结构下选择不同的面积空间:每个公园内选取3块典型性密林绿地,面积为20 m×40 m;3块典型性半开敞疏林绿地,面积为20 m×20 m;3块典型性开敞性绿地,面积为30 m×30m。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心理物理学美景度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凤魁 董婷婷 王秋兵
坡度是山地丘陵区耕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坡度级的耕地景观格局体现了人类对耕地干扰和利用程度。选择凌源市为低山丘陵区典型,以景观格局理论为指导,借助GIS手段及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开展不同坡度级内耕地类型景观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研究分析,探讨不同坡度级内耕地受人为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旱地景观是各坡度内级耕地景观的主体类型,对耕地景观的贡献率最大;水浇地和菜地景观在0°~2°坡度级内连通性好,连片度高,属于耕地景观中的优势景观;2°以上坡度级内水田和菜地景观分布较为破碎分散。在0°~2°坡度级内,耕地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值差异明显,异质性较强,受人为干扰较大。旱地景观在各坡度级内斑块平均距离最短...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坡度 耕地类型 景观格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乐 齐伟 张新花 曲衍波 姚小立 王丹 闫勇
本文选取山东省栖霞市内一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选取典型等高线提取附近的景观类型来研究山区景观垂直分异特征,避免以往利用高程带或坡度带进行山区景观格局分析时造成的斑块分割;同时采取坡度分级说明坡度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6°坡度范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占据主导位置,在>25°主要景观类型为未利用地,这两个坡度带的景观聚集程度最高,景观类型多呈现连片分布;6-25°坡度带为草坡地、林地、园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区域,且这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228m等高线附近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最高、形状最为复杂,是人类活动为主导影响向自然因素为主导影响的过渡区域。在海拔较低区域,由于人类不断...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秋华 黄炎和 范胜龙 林金石 季翔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唐雪洁 魏彦强 罗栋梁 王鹏龙 王宝 高峰
科学了解茶园的空间分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计算平台,以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地区典型丘陵山区双江县为例,利用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光谱、植被指数、纹理和地形特征集,结合简单非迭代聚类算法(Simple Non-Iterative Clustering,SNIC)和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实现面向对象的茶园提取,并与基于像元的提取方法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像元法,面向对象法在茶园提取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精度;无论是基于像元还是面向对象的茶园提取,RF算法都比SVM算法更具优势;面向对象的RF方法的茶园提取精度最佳,总体精度为94.9%,茶园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6.5%和84.2%,证明面向对象法和RF算法在茶园遥感监测和提取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和潜力。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区茶园识别提供参考,为当地茶树种植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勇 王小国 高美荣 唐家良 田琳琳 朱波
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田区域内典型县域尺度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提供参考,为研究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基于2012年农田土壤有机碳分析调查数据,结合GIS和GPS技术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土壤类型的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11~4.26kg/m2,平均值为2.66kg/m2,水田和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45和2.34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县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2.50×109 kg C,紫色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明雪 康振威 黄智刚
【目的】基于广西扶绥县亚热带典型丘陵区,探究1980—2020年间耕地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年广西扶绥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20年耕地土壤监测数据,分析坡度、海拔、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耕地土壤pH变化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其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与1980年相比,2020年扶绥县西部地区渠旧镇和渠黎镇的立地条件较差,其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pH分别下降1.10和0.70,从中性向酸性转变;不同土壤类型中赤红壤的pH变幅最大,平均下降0.60;不同母质中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的土壤pH变异性最强,变幅为0.40。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和海拔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有机质含量与耕地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耕地土壤pH的重要因素,能分别独立解释21.5%、7.3%和3.7%耕地土壤pH的空间变异,说明海拔是造成土壤pH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1980—2020年期间,广西扶绥县的耕地土壤pH总体上呈快速下降趋势,其中,赤红壤的pH降幅最大,第四纪红土和河流冲积物土壤pH的空间变异最强;海拔是影响广西扶绥县耕地土壤pH变化的主要因素,须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状,进而有效调控土壤pH。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辛鹏程 魏天兴 陈宇轩 于欢 沙国良 郭鑫 任康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方法】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为研究对象,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对照,分析不同林分植物叶、枝、根,凋落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1)典型林分的乔木各器官碳(C)、氮(N)、磷(P)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叶、枝、根,与C相比,各器官间N、P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大;油松各器官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叶、根、凋落物和土壤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2)刺槐叶C/N和C/P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叶N/P为14~16,其他林分叶N/P均低于14;凋落物N/P低于25,分解受N元素限制;(3)典型林分的植物各器官C、N与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P<0.05),而P与凋落物和土壤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C与凋落物C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凋落物N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C/N、C/P与土壤C/N、C/P、N/P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生长发育和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N元素限制。刺槐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且生长速率较快,在该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可着重选择和保护。图3表1参30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 养分循环 养分限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思旭 杨小唤 肖林林 蔡红艳
土壤侵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南方丘陵山区4个主要省份——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均土壤侵蚀量为2.46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21.81t/(km2?a);研究区水土保持状况良好,土壤侵蚀面积中,只有13.41%的面积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侵蚀,局部区域表现为强烈侵蚀;空间上,湖南和江西的土壤侵蚀呈现块状分布,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则呈现出点状分布,湖南整体的水土保持状况不如其他3个省份;研究区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储小院 王玉杰 王云琦 成晨 夏一平 吴云 陈林
为给三峡库区城市森林水源涵养植被建设提供依据,该文基于2002—2005年的降雨和径流观测数据,研究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4种时间尺度下的产流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05年降雨年际间分布均匀,变幅较小,降雨年平均相对变率为4.46%,变差系数为0.061 8,月平均降雨量类似正态分布。②降雨量、地表径流量与地下径流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干、湿季之分,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干季,4—9月为湿季;4种林地的全年径流量主要产生在湿季,湿季地表径流量约占全年地表径流量的85%以上,地下径流量约占全年地下径流量的75%以上。③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峰值均出现在6月;月平均降雨量与对应的月地表径流量和月地...
关键词:
缙云山 典型林分 时间尺度 产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