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5)
2023(1799)
2022(1648)
2021(1639)
2020(1615)
2019(2799)
2018(2731)
2017(4965)
2016(2918)
2015(3203)
2014(3169)
2013(3262)
2012(3181)
2011(2888)
2010(3112)
2009(2865)
2008(3042)
2007(2748)
2006(2503)
2005(2232)
作者
(10157)
(8615)
(8539)
(7997)
(5697)
(4042)
(3772)
(3281)
(3189)
(3159)
(3142)
(2973)
(2951)
(2804)
(2788)
(2576)
(2560)
(2538)
(2526)
(2483)
(2241)
(2230)
(2102)
(2053)
(2041)
(1933)
(1929)
(1820)
(1814)
(1793)
学科
(10271)
经济(10248)
管理(6477)
(6370)
(5085)
企业(5085)
(4581)
方法(4307)
数学(3422)
数学方法(3330)
(3219)
中国(2889)
理论(2459)
(2371)
业经(2294)
(2116)
农业(2107)
(1925)
贸易(1924)
(1897)
(1845)
地方(1830)
(1819)
金融(1816)
(1770)
银行(1756)
教育(1698)
(1697)
环境(1554)
(1493)
机构
大学(48205)
学院(46096)
研究(19017)
(15265)
经济(14910)
管理(14692)
科学(13488)
中国(13184)
理学(12671)
理学院(12406)
管理学(11995)
管理学院(11905)
(11403)
(11009)
(10850)
研究所(10151)
农业(9164)
业大(8582)
(7833)
(7738)
中心(7733)
师范(7725)
(7610)
北京(6859)
(6456)
师范大学(6434)
财经(6082)
科学院(6009)
农业大学(5946)
(5876)
基金
项目(31388)
科学(24246)
基金(23162)
(21615)
国家(21455)
研究(20442)
科学基金(17258)
社会(12393)
自然(12218)
基金项目(12078)
自然科(11955)
自然科学(11946)
自然科学基金(11745)
(11659)
社会科(11634)
社会科学(11628)
(10731)
教育(9596)
资助(9389)
编号(7691)
重点(7615)
成果(7325)
(6961)
计划(6731)
(6450)
科研(6185)
(6122)
科技(5937)
创新(5772)
课题(5717)
期刊
(17405)
经济(17405)
研究(12920)
学报(12154)
(10369)
科学(10089)
中国(9799)
大学(8570)
学学(8125)
农业(7088)
教育(5604)
(5588)
管理(5205)
(3986)
业大(3867)
(3839)
(3563)
金融(3563)
财经(3036)
农业大学(2935)
技术(2880)
图书(2855)
资源(2696)
(2608)
林业(2464)
世界(2347)
经济研究(2334)
科技(2277)
问题(2264)
业经(2205)
共检索到70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树勋  
全文分三个主要部分:①杨万里的生平;②杨万里的诗情;③杨万里的梅花情。在每部分中,各举出部分诗句以说明诗情所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雪飞  
杨万里在常两年期间,共作诗492首,纂成《荆溪集》,该集作于常州亦得名于常州;此外,初到常州,杨万里即"顿悟",突破以往刻意模仿他人的窠臼,自成一家,终成"诚斋体"。常州对于杨万里来说确是个福地,而杨万里对常州也着实热爱,《荆溪集》中诗作题材丰富,内容充实,实是史籍之外又一扇窥探南宋常州的窗口,文章即以《荆溪集》为主要史料,探析杨万里在常州的相关情况。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洪升  
南宋诗人刘仙伦、杜旃的诗集早已亡佚,今仅有原刊入《江湖集》的《招山小集》、《癖斋小集》,存于《南宋群贤小集》等诗歌丛刊中;学者陈长方的诗文集现在也仅存四库辑本《唯室集》。《全宋诗》失收三小集,应当补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俊愉  
该文主要介绍元代著名隐士和梅画、梅诗大师王冕的生平和风骨,着重推荐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与梅花诗及其所反映并倡导的梅花精神。通过艺梅诗画来着力宣扬梅花精神与爱国主义,一以贯之,终生不渝。自宋·林逋、元·王冕、明·史可法、清·龚自珍连续倡导以来,梅花益为世人所重,梅花精神也不断发展并弘扬。其间,王氏承上启下,全面宣扬,其功绩与影响,盖莫大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景波  
修辞学的辞格界定 ,向来趋于单一 ,而且忽略学术著作的文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饮誉几近半个世纪 ,问津于其修辞手法者 ,却寂然无闻。他把强调事物的“对比”,“嫁接”到鲜活的比喻上 ,不仅丰富了修辞的方式 ,而且拓展了文学评论的“语言空间”,具有深刻、鲜明、生动以及整体把握论述对象的特点。较之人们热衷《围城》的单一比喻 ,则是有待开发的丰富矿藏。对此 ,提出“对喻”,予以研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戎默  
《全宋诗》第七二册中多收录从地志、笔记、选集中辑得的零篇散句,且有作者无考者。实际上,其中有一些作者并不存在,他们的诗句或与他人重出,或乃他人佚诗,不当收录。今就他人未论或论而未详者对这些作者进行订正和考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芳  
《梅花喜神谱》(123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画与诗结合编著的梅谱。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宋伯仁在对梅花的开花物候、绘画、诗作、文学、梅文化等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将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而创作此书,其诗画艺术价值和对梅花物候的观察描述,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宝贵财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艳梅  刘青林  
本文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梅花品种分类系统的差异。中国的品种群分类和日本的系性分类标准不一致,部分品种间不能明确对应。近年,两国相互引进的品种数量较多,有少量品种名存在差异。中国引入日本品种达70多种,包含了各个品种群,以江梅、朱砂、宫粉品种群为主;日本引进中国品种30余种,以宫粉、朱砂品种群为主,主要从武汉引进。中国梅花应用的主要方式是建设梅花专类园以供栽培和欣赏,梅花盆景的制作多为传统方式,梅花切花品种的筛选工作也有初步进展。日本的梅花栽植范围较广,多应用于园林造景,盆景则以矮化的小型盆梅为著。两国的梅花插花都是以古典插花为主要表现形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放  
该文初步探讨《梅花喜神谱》中诗、画及开花物候之间的关联,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灵魂。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枰  
每一昼夜,这世上多少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每一晨昏,这天下几人看山气浮岚、古塞清秋?动人处,不止是山形树韵,不止是天际霞影。杳无人迹的深山,曾是淡泊名利者最正确的向往:拾山柴,煮涧水,以一瓢一箪安身,伏处岩穴,将心神交与茂林修竹、猿鸣鹤唳,不干扰天地之间自然生长的任何事物。不矜于智慧武力,默然与万物同列,获得身心畅快安逸,自是和谐之一途,然而人类力所能及之事甚多,若藏之过深,那与毁弃珠玉并无不同。莽莽丛林中,青山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张鎡的《玉照堂梅品》(1194年)是全世界首部以记梅花欣赏标准为主的奇书。从张鎡《玉照堂梅品》所开列出的赏梅活动中审美主体(赏梅人)的文化修养条件,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南宋梅花观赏忌俗求雅的审美趣味,这与宋代文人在审美追求上的嗜"雅"风尚一脉相承。《玉照堂梅品》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张鎡倡导赏花者与花结友、与花比德,进而将自己真挚高洁的情感注入自己创造的花卉艺术形象之中,形成最浓郁的赏花雅趣,创造出最具文化底蕴的赏花审美活动方式,潜移默化地滋润、净化赏花人的心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1994年2月,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组团赴日考察,在参观静冈市丸子梅园时,主人梅田操介绍那是以张镃《梅品》作指导思想而建园的.张镃,字功甫,南宋临安人,所著《梅品》一书,共600余字,从四方面列述品梅58条标准:"花宜称"26条,"花荣宠"6条,"花憎嫉"14条,"花屈辱"12条.该文作者分析南宋赏梅的四大审美特色是:重视天时与良辰;讲究环境与配置;突出花品与人品;追求雅趣与脱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丘波  丘莹莹  赖万年  
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提出梅州命名来源路径为"梅花—梅溪—梅口—梅州";依史实否定"梅鋗说",并指出梅鋗与梅花的关联;"嘉应州"的名字也与"梅"相关。激励人们发扬梅花精神,建设美好梅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培信  
朝赏露蕾夕赏花,白绿红黄片片霞。细品梅花三百天,自古画梅不如花。像许多人一样,我对梅花有一种特殊的爱。但真正对梅花有真情实感的认识,是在我亲眼见到梅花之后。那一朵朵令我陶醉的梅花,使我从心中唱出这首对梅花的赞诗。第一次见到梅花是在北京的梅展上,它使我对梅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去年春节我毅然到南方拍摄梅花。在武汉东湖磨山梅园,那满园的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勇满然  
自 2 0 0 1年起 ,作者用 4年时间自费考察中华古梅 ,为中国画《中华古梅系列图》的创作积累素材。作者考察了广东、浙江、安徽、山东、云南、四川等 6省的 2 6个市县 ,行程 2 0 0 0 0多km ,考察古梅百余株 ,画写生稿百余幅 ,并拍摄了 10 0 0余张古梅照片 ,创作出 5 6余幅古梅国画艺术作品。简述观察和写生经历后 ,再分析如何以表达古梅精神为宗旨 ,作者创作了《中华古梅系列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