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16)
2023(3419)
2022(2942)
2021(2786)
2020(2454)
2019(5575)
2018(5652)
2017(10289)
2016(5923)
2015(6777)
2014(6692)
2013(6477)
2012(6272)
2011(5498)
2010(5704)
2009(5312)
2008(5141)
2007(4522)
2006(4189)
2005(3980)
作者
(15686)
(13136)
(12808)
(12538)
(8417)
(6439)
(5951)
(5048)
(4925)
(4832)
(4618)
(4342)
(4327)
(4099)
(4038)
(3952)
(3894)
(3815)
(3760)
(3716)
(3381)
(3132)
(3086)
(3069)
(2992)
(2958)
(2938)
(2936)
(2656)
(2559)
学科
(21953)
经济(21919)
管理(15342)
(12366)
(9402)
企业(9402)
地方(8141)
(7581)
中国(6714)
方法(5959)
(5459)
(5356)
农业(5177)
(4982)
数学(4950)
业经(4917)
数学方法(4838)
教育(4160)
(4136)
银行(4133)
理论(3984)
(3970)
(3938)
金融(3936)
(3470)
(3343)
环境(3282)
地方经济(3207)
(3039)
贸易(3034)
机构
大学(75406)
学院(74568)
(26805)
研究(26490)
管理(26113)
经济(25915)
中国(21838)
理学(21264)
理学院(20936)
管理学(20557)
管理学院(20401)
(17458)
科学(16073)
(14431)
(14136)
中心(13909)
(12814)
师范(12723)
(12720)
(11920)
(11255)
研究所(11248)
北京(11083)
财经(10520)
师范大学(10298)
业大(10259)
(9991)
(9882)
(9321)
农业(9130)
基金
项目(47144)
研究(36889)
科学(36641)
基金(32604)
(27851)
国家(27535)
科学基金(23587)
社会(22114)
社会科(20697)
社会科学(20692)
(19004)
基金项目(17518)
教育(17184)
(15930)
编号(15920)
自然(15016)
自然科(14634)
自然科学(14631)
自然科学基金(14348)
成果(13907)
资助(13122)
课题(11633)
(10412)
重点(10393)
(9989)
(9937)
(9302)
(9285)
项目编号(9112)
大学(9040)
期刊
(36339)
经济(36339)
研究(26676)
中国(19699)
教育(13182)
(12061)
(11007)
学报(10645)
科学(10005)
管理(9869)
(9632)
金融(9632)
大学(8257)
学学(7143)
农业(6961)
技术(6948)
图书(6846)
业经(5732)
书馆(5315)
图书馆(5315)
(5195)
问题(5120)
财经(5029)
资源(4989)
经济研究(4920)
(4376)
(3990)
论坛(3990)
(3982)
(3773)
共检索到128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超  
南宋前期,以张浚为代表的主战派的恢复理念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将君主的信任作为恢复前提;军事上,将军队作为恢复的根本力量,在兵源上偏重西北士兵;财政上,为尽快筹集用兵所需财力,采取增加赋税的税收政策;用人上,重用具有突出军事和理财能力的才吏官员。这种恢复理念得到了当时另一位主战派宰相吕颐浩的认同,构成了南宋前期主战派官员恢复观的主流。但这一带有重军轻民、重才轻德特征的恢复观却存在着显著弊端,高宗在淮西兵变后转向和议,即与此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南宋未能实现恢复的深层原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作为宋韵文化的典型代表,苏轼从多个维度丰富了宋韵文化的底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巅峰级的人物和神话般的存在。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在苏轼身上映现得尤为集中与明晰。如果对宋韵文化进行取样分析的话,那么最好的样本非苏轼莫属。苏轼一生三度任职浙江,以他在浙江的政治与文化活动为中心视点加以考察,足以得出他堪称宋韵文化之样本的研究结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超  
南宋初期,高宗、秦桧君臣为合法化对金求和的主张,高扬孝道旗帜以镇压异论。胡寅作为和议的坚定反对者,在因主战而遭贬谪后,借助于对历史的评论,有意识地将攻击矛头指向高宗,通过对南燕君臣因孝求和、前代帝王尊崇妾母、奉行短丧之制等历史事实的批判,意图证明高宗所为不过是出于私心之小孝,而非合乎道义的天子之孝,否定了高宗刻意塑造的"孝子"形象,从而消解了高宗君臣有关和议合法性的叙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莫尚葭  
清代骈文的发展,以包括苏、浙、皖等省(以下均指清代行政区划)在内的江南为核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民国以来,李详、刘麟生、张仁青等学者从地域角度对清代骈文流派进行了划分,提出了"浙派""常州派""仪征派"等说法。"浙派"骈文作者众多,且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家出现,代表了当时骈文发展水平,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浙派"学者的骈文理论批评论作及编选的骈文总集也对推动骈文创作及骈文理论发展、保存骈文文献、总结历代骈文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代骈文复兴中,"浙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莲霞  
作为清末新政主要内容之一的《北洋官报》,不仅在官报的创办上具有样板的功能,其发行方式也被晚清其他百种官报模仿,不仅传统官报发行之大清邮局、民信局、驿递等邮递途径被广泛运用于官报发行中,而且形成了"派销"与"代销"为主,辅之以函购等发行方式。本文从《北洋官报》之派购对象、派销份数、添购及报费之欠解等角度,考察《北洋官报》的派销发行,以期分析清末官报的停刊与其主要发行方式——派销之间的关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叶  
都水司是明代工部四清吏司之一,主要负责管理河渠水利、桥梁道路及织造、器皿等上供物资,其下辖机构分为内署与外署,驻扎于地方的工部分司官员数量相对更多,以注选或题差的方式选任,分别掌管运河各河段、竹木抽分、漕船修造。万历十五年,都水司郎中周梦旸编成《水部备考》一书,作为官署志书,分类胪列了该司职掌的各项条例和相关纪事,详细记载了漕河、黄河及其他河渠的变迁。万历前期,黄淮河患严重,河道大工屡兴,都水司事务繁重,职掌冗杂,尤其以治河为要务,该书充分体现了黄淮大工的时代特点。因应河道管理及河费开支的需要,水衡外署掌握运河夫役、钱粮的调配,随着运河疏浚工程的常态化,形成了相对独立、有别于工部中央的经费收支和管理体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晓峰  
张潮是清初文学家、出版家,具商人之财力和文士之才气,致力于保存文献传播文化。其《尺牍偶存》《友声》收录1 500余封信札,涉及清初图书刊刻的诸多环节。张潮以客观严谨的态度编刻丛书,选题具有新奇性、当代性和实用性,纵横交错的文人交际网络成为最重要的稿源渠道,相互补充、生发和争鸣的评点发挥了提要和广告的功能。张潮坚持"取其易行"的理念,丛书陆续问世,产生了规模化效应。刊刻中以读者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勇于突破改进。与此同时,他资助基层寒士穷儒,刊刻的书页中充盈着文化的自尊和生命的体温,成为徽商贾而好儒的典型代表。尺牍还保留了清初刻书费用、盗版侵权的明确记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版片出租的存在,编辑、出版与销售渐趋分离的事实。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廖声丰  
清代前期,运河地区商船数量众多,流通的商品来源广泛,大宗商品主要有粮食、梨、枣、棉花和各种手工业品。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经过运河诸关中转到全国各地,对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推动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但至乾嘉之际,运河地区商品流通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受到运河沿线地区农产品产量的增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河道不畅、南北粮价差的影响以及漕运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商品流通,使运河地区的商品流通受到一定的限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东升  
作为买扑制下的利益主体,官府与承买者、中央与地方、各官司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共利和争利的关系。对官府而言,与承买者共利只是推行买扑制的基础,争取利益最大化才是最终目的,因而其争利活动难免失去理性,直至破坏了共利关系,影响到买扑制的正常进行,才有所收敛。官府买扑收益分配的每次变动都是官府内部争利的结果和新的起点。买扑制在宋朝长期而充满波折地实行,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共利与争利关系此消彼长的结果。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邢铁  
家产继承方式应该是认识所有制形式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借助物权关系的理论,通过唐宋时期家产继承方式的考察,认为我国古代的财产所有权主要是属于家庭的,表现为以诸子"共有"为实质内容的家庭所有制形式;只有家庭的财产,没有完整的个人财产才是我国古代财产所有制形式亦即物权关系的基本特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建军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是结构要素,也是"具有真正人性轮廓"的伦理载体,通过人物塑形切入叙事伦理可以纲举目张。从共时性层面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塑形、叙事伦理在文言与白话文本中有不同呈现,就宋代而言,传奇与话本中士人塑形的悲喜格调之别,折射出叙事主体关于"乐""教"孰先的伦理考量,女性形象塑造的情理意蕴之别,凸显士人叙事与市民叙事同为男性性别叙事对女性的伦理诉求之异。从历时性层面看,与唐代相较,宋代小说的叙事主体有更精准的伦理介入,使文本有更显明的意图伦理。综合来看,宋代传奇与话本互动而使叙事技巧更为丰富、士人伦理与市民伦理互渗而使文本伦理更趋世俗,从叙事和伦理两个维度推动着叙事伦理的变迁,在中国叙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何晨  
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海派教育学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勇立潮头,持续倡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教育学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深入透析“中外”、“古今”关系的教育学核心论题;扎根实践,不断挖掘教育学变革创新的源头活水;高瞻远瞩,着力夯实教育学学科发展传承的深厚基础。70年来,以华东师范大学为重镇的海派教育学人竭力进行理论探索和学脉传承,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融入当代世界教育潮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雪香  
张士箱父子为了寻求科举进身之阶而东渡台湾,他们并非"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而是积极参加台湾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益等活动,并投身于云林平原和新庄平原的拓垦,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向台湾转移,族人因赴台经营而定居下来者逐渐增多,反映在墓葬方面,经历了从归葬故乡到落葬台湾的转变过程。但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拾骸归葬一直在持续,海峡两岸的张氏族人往来频繁。张士箱家族因赴台应试而逐渐定居的过程,对于研究清代台湾科举士人的移民模式及其对台湾开发的影响,应具有类型学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田晓忠  
作为沟通帝制国家与"富民"阶层的税收制度,唐中期发生了从以人丁税为主的租庸调向以资产税为主的两税法转变。两税税制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通过改革明确了在国家主导下的"富民—国家"权责利益关系。进入宋代以后,两税税制得以延续,"富民"成为向国家纳赋的主要对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体。但占有大量田土的"富民"阶层不断从国家税制漏洞中以各种方式逃避赋税,官府在进行必要弹压的同时,进一步全面推进和深化了唐代以来的税制改革。方田均税和经界法就是宋廷推动的税制改革和厘正与富民关系的重要举措。此番改革结果表明,围绕财赋收益,"富民"与国家进行了反复的博弈,但"富民"阶层并未由此发展成为与帝国对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