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18)
- 2023(17683)
- 2022(14900)
- 2021(13907)
- 2020(11793)
- 2019(27380)
- 2018(27346)
- 2017(52811)
- 2016(29012)
- 2015(33092)
- 2014(33495)
- 2013(33016)
- 2012(30112)
- 2011(27079)
- 2010(27048)
- 2009(24983)
- 2008(24496)
- 2007(21834)
- 2006(18922)
- 2005(16576)
- 学科
- 济(119322)
- 经济(119188)
- 管理(83257)
- 业(79343)
- 企(65046)
- 企业(65046)
- 方法(57602)
- 数学(50281)
- 数学方法(49589)
- 农(33915)
- 中国(30275)
- 财(29638)
- 学(28119)
- 业经(26238)
- 地方(24249)
- 农业(22577)
- 贸(20610)
- 贸易(20603)
- 环境(20571)
- 制(20011)
- 易(19970)
- 理论(19553)
- 务(19198)
- 和(19129)
- 财务(19110)
- 财务管理(19064)
- 企业财务(18037)
- 技术(17523)
- 划(16498)
- 银(16456)
- 机构
- 大学(419832)
- 学院(419100)
- 管理(164713)
- 济(162230)
- 经济(158484)
- 理学(143067)
- 理学院(141464)
- 研究(138684)
- 管理学(138602)
- 管理学院(137877)
- 中国(101893)
- 科学(90470)
- 京(89725)
- 农(74453)
- 财(72453)
- 所(71002)
- 业大(67741)
- 研究所(65224)
- 中心(63536)
- 江(61613)
- 财经(58962)
- 农业(58712)
- 北京(56338)
- 范(55682)
- 师范(55110)
- 经(53471)
- 院(50350)
- 州(49943)
- 经济学(48262)
- 技术(44951)
- 基金
- 项目(290009)
- 科学(226358)
- 基金(209064)
- 研究(207004)
- 家(183672)
- 国家(182201)
- 科学基金(155474)
- 社会(128138)
- 社会科(121295)
- 社会科学(121258)
- 省(114260)
- 基金项目(111088)
- 自然(103702)
- 自然科(101206)
- 自然科学(101177)
- 自然科学基金(99300)
- 划(96560)
- 教育(95545)
- 资助(86961)
- 编号(85036)
- 成果(67963)
- 重点(65297)
- 部(63056)
- 发(61419)
- 创(59147)
- 课题(58438)
- 科研(56140)
- 创新(55305)
- 计划(53732)
- 大学(53452)
- 期刊
- 济(173676)
- 经济(173676)
- 研究(115079)
- 中国(76283)
- 学报(71387)
- 农(67326)
- 科学(64377)
- 管理(57068)
- 财(55479)
- 大学(52980)
- 学学(49993)
- 农业(46272)
- 教育(43597)
- 技术(37227)
- 融(31115)
- 金融(31115)
- 业经(29821)
- 财经(27733)
- 经济研究(27047)
- 业(24223)
- 经(23602)
- 问题(23583)
- 图书(22364)
- 版(21055)
- 资源(20850)
- 技术经济(20754)
- 统计(20225)
- 科技(20037)
- 理论(19440)
- 现代(18412)
共检索到595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云兰
广西是农业大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耕地资源紧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广西城镇化率将达到54%,首府南宁市提出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不得不占用部分质量较好、区位较优的耕地,即使实现占补平衡,由于新增耕地有一个熟化和培肥地力的过程,总体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旭晔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污染和破坏,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挑战。文章先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维度阐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机理,再运用2003~2012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对耕地可持续利用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负面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交互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城镇化的提高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
城镇化 耕地 可持续利用 湖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江冲 金建君 应军素 罗永剑
为了揭示温岭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并探讨其内在原因,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FAO数据库及其他国际权威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从耕地资源的供需平衡、供需结构以及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温岭市2000~2006年耕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生态承载力模型予以改进。结果表明:目前温岭市耕地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加剧趋势,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005 9hm2上升至2006年的0.049hm2,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类生物产品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粮食和油料的生态足迹供给严重不足;2000~2006年,耕地资源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但生态效率不...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温岭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皓洋 黄颖利
【目的】本文旨在对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耕地自然资本使用情况,为推动黑土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本文基于2009—2016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作物产量和人口经济等数据,通过构建“开放”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综合可持续利用指数来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1)从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来看,在2009—2016年黑土区人均耕地资源有0.084 hm~2由外地居民占用,本地居民占用0.208 hm~2。(2)从自然资本流量角度来看,黑土区全域耕地自然资本流量的人均占用量在0.199 hm~2左右,最高值为2016年的0.200 hm~2;从自然资本存量角度来看,2009—2016年黑土区耕地足迹深度先增长至1.114后波动下降至1.071。(3)黑土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基本在0.55上下浮动;分省份来看,除辽宁外,其他省份均处在0.45~0.56之间。【结论】黑土区承载了部分耕地转移压力,其自然资本经历了存量保持、存量消耗和存量恢复的三阶段演进路径,黑土区及各省份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不高,还有很大的政策提升空间。本文可为黑土区耕地资源后续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及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丽英 李刚
基于环渤海地区1985年和2008年的1:10万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库,在GIS技术与模型方法支持下,定量分析了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动态特征。进一步利用重心模型法,计算了研究期内耕地面积重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85~2008年,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139.15万hm2,年均减少6.05万hm2;耕地面积重心向东移动0.097°、向北移动0.011°,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8.39km;1985~2008年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不仅表现为面积减少,而且表现耕地质量的下降,快速城镇化对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耕地面积 重心模型 重心移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柴铎 李晓 陈亮君
高效配置土地和集约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应有的题中之义,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由于制约城镇扩张建设,招致了"经济低效"的批评;而土地配置效率判定的直接方法即比较保护或开发土地的价值;本文运用2012-2015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采取价值替代、影子工程、收益还原等方法,核算并比较现阶段中国耕地和建设用地价值;剖析耕地对建设用地正外部性输出、倒逼建设用地提质减量、实现城乡价值再分配的间接经济效应;阐明现阶段中国保护耕地是经济效率的,应将耕地保护视为新型城镇化的辅助性约束手段而非阻碍,应根据地区间耕地价值产出和结构的差异制定差别化耕地保护导向,采取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保护措施,并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以改善耕保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耕地保护 土地价值 经济绩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建立IOWHA组合预测模型,基于水足迹视角预测了2025—2050年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下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发现,中部地区水足迹及其各类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水资源匮乏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增长率和水资源生态盈亏指标先增加后下降,水足迹强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一直下降,水资源承载力先下降后增加,水资源进口依赖度和可用水资源增长指数整体趋于提高,水资源自给率趋于下降。相对2025年,2050年水资源利用量降幅比较明显,水资源利用结构优化,清洁利用水资源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改善,但水资源进口依赖度提高,水足迹自给率下降,水资源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云兰 李声明
文章以快速城镇化的广西为例,从生态足迹的角度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2005—2014年广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扩大趋势,表明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超载,发展不可持续。生态足迹中高污染能源消耗占比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对广西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GDP。因此,建议广西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培养居民节约型消费意识,构建产业集约化发展道路,注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推广,提高土地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足迹 偏最小二乘法 影响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建云
河南省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研究河南省的耕地保护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文献资料,构建了河南省耕地面积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及预测,分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的深层次原因。结果显示:耕地保护政策在河南省确实有效,并且在1998—2008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呈现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基于建设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关系,提出了加强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治理农村空心化、为"人地挂钩"政策实施做好准备工作的政策。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产业结构 河南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青清 曹隽隽
文章采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等方法研究江汉平原30多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波动响应效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发展是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耕地集约利用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效力会在中长期后得到放大。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江汉平原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青清 曹隽隽
文章采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等方法研究江汉平原30多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波动响应效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发展是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耕地集约利用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效力会在中长期后得到放大。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江汉平原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朱莉芬 黄季焜
学术界在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东部14省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经济增长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城镇化模式对耕地的影响也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而言,城镇化对耕地减少还起到一些缓解的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住宅 耕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以快速城镇化的安徽省为例,在计算出该省1995~2013年生态足迹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STIRPAT模型研究了影响生态足迹的因素。结果表明:从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来看,该省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较大,且呈不断上升态势,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从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均对生态足迹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口总数的增加、三大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增加均会造成生态足迹增加;城镇化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生态足迹就会上升0.210 ...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足迹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奇 孙鹏媛 高永生 秦明周
该文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率、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及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等5个主要指标,对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环境承载率为68.9,表明系统环境压力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4和0.54,说明优势度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稳定性指数却并不高,系统自控、调节、反馈作用减弱;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0.055,反映出该省耕地系统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应调整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七零
以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把太阳辐射、降水量、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效率、耕地面积等作为构成承载力的实质因素,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地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就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而言,苏北地区普遍大于苏中和苏南地区,盐城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最大,无锡市、南京市和苏州市最小。就人均耕地生态足迹而言,苏南地区普遍小于苏北和苏中地区,盐城市、南通市和淮安市最大,而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最小。江苏省13个地市的生态差额指数都小于0.5,即耕地都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其区域差异是:南北两端好于中部,南端的苏州市、无锡市最好;而江苏中部,又是中间好于东西两侧,东侧的南通市、盐城市最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