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51)
- 2023(4213)
- 2022(3545)
- 2021(3211)
- 2020(2709)
- 2019(5671)
- 2018(5419)
- 2017(9526)
- 2016(5437)
- 2015(5982)
- 2014(5878)
- 2013(5963)
- 2012(5629)
- 2011(5245)
- 2010(5244)
- 2009(4740)
- 2008(4706)
- 2007(4090)
- 2006(3575)
- 2005(3244)
- 学科
- 济(26231)
- 经济(26218)
- 学(13294)
- 地方(10770)
- 管理(9173)
- 业(7957)
- 方法(7636)
- 地方经济(7059)
- 数学(6088)
- 数学方法(6025)
- 企(5976)
- 企业(5976)
- 农(5795)
- 中国(5698)
- 业经(4914)
- 和(4570)
- 环境(4244)
- 经济学(4224)
- 农业(4222)
- 理论(4036)
- 发(3017)
- 财(2973)
- 税(2891)
- 资源(2867)
- 教育(2864)
- 融(2863)
- 金融(2859)
- 生态(2803)
- 税收(2689)
- 水产(2654)
- 机构
- 大学(80823)
- 学院(80181)
- 研究(34306)
- 济(28122)
- 经济(27407)
- 科学(26313)
- 管理(24377)
- 中国(23545)
- 理学(20736)
- 理学院(20314)
- 管理学(19779)
- 管理学院(19626)
- 所(19316)
- 农(18630)
- 研究所(18330)
- 京(16747)
- 农业(15300)
- 中心(14946)
- 业大(14359)
- 范(13902)
- 师范(13632)
- 院(13031)
- 江(12734)
- 省(12253)
- 室(11853)
- 财(11665)
- 南(11400)
- 师范大学(11163)
- 科学院(11093)
- 实验(10969)
- 基金
- 项目(59815)
- 科学(46604)
- 基金(42488)
- 家(39712)
- 国家(39459)
- 研究(39265)
- 科学基金(31911)
- 省(25468)
- 社会(23912)
- 基金项目(22889)
- 社会科(22510)
- 社会科学(22503)
- 自然(22103)
- 划(21677)
- 自然科(21497)
- 自然科学(21490)
- 自然科学基金(21064)
- 教育(17369)
- 资助(16307)
- 重点(15247)
- 编号(14974)
- 发(14690)
- 计划(13572)
- 科技(12606)
- 成果(12279)
- 创(12058)
- 科研(12007)
- 部(11857)
- 创新(11445)
- 课题(11414)
共检索到117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帅 邱盛尧 黄洪亮 杨嘉樑 李灵智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且具有集群特征。本研究从虾群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角度对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及虾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带状虾群在各时段呈主导性分布,但在各时段比例差异显著,曙光到黄昏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在白天时段降到最低值,为65%;黄昏到曙光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高且稳定。球状虾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时间间隔,分散状虾群表现出在日升到白天时间段的连续性特征。南极磷虾虾群中心深度在不同时段具有较大差异,曙光和暮光时段是平均虾群中心深度的分界点;南极磷虾不同虾群形态中心深度也具有差异性,球状虾群平均虾群中心深度最大,分散虾群次之,水平带状虾群最小。不同时间段内虾群水温呈波动变化状态,变化范围为-1.6~1.3℃,最小值出现在暮光时段,最大值出现在夜间时段;虾群水温和虾群中心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南极磷虾体长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P<0.001),各时段优势体长组差异明显,白天到下午时段优势体长组要明显高于其他时段优势体长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腾 童剑锋 朱国平 许柳雄
为确定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集群特征,本研究根据2017年3-4月我国南极磷虾探捕项目采集的断面声学数据,使用通用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研究了该海域的南极磷虾集群特征信息。本研究共检测并提取了2539个磷虾集群的高度、长度、分布深度、集群间距、集群面积及集群磷虾密度信息,其中白天集群1389个,夜晚集群1150个。通过集群特征值的统计,将该海域集群分为3类。聚类A的虾群密度最大[(19.24±27.00)ind/m~3],聚类B的虾群最深[(174.74±53.30) m],聚类C的虾群面积最大[(2868.62±2149.75) m~2]。聚类A和聚类B的集群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A和聚类C的集群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类集群主要分布在南奥克尼群岛北部及西北部的深水区,水深>1000 m。B类和C类集群在整个调查海域均有分布,其中B类集群多分布在群岛大陆架海域,水深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树杰 黄开 杨洋 刘慧 朱国平
基于2018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数据,本研究对该海域南极磷虾集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南极磷虾集群3 224个,反映集群特征的5个参数即深度、长度、厚度、面积及密度分别为(96.00±64.33) m,(218.52±455.66) m,(11.19±13.98) m,(1 894.40±9 345.72) m~(2)和(114.11±159.60) 尾/m~(3);不同时间段之间集群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但集群深度、长度、厚度及面积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水层间集群厚度和面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集群深度,长度和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南极磷虾集群共分为三类,其中第Ⅰ类集群密度最大为(325.90±221.30) 尾/m~(3),集群规模最小为(379.64±433.73) m~(2),深度最深,为(158.06±67.54) m;第Ⅱ类集群的长度最长,(1 089.60±1 189.56) m,集群面积为(15 601.25±30 243.33) m~(2)远大于其他集群;第Ⅲ类集群深度最浅,为(78.91±52.88) m,密度最小,为(48.87±50.33) 尾/m~(3),但数量最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 声学 南奥克尼群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士国 许柳雄 王腾 唐浩 周成 朱国平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垂直分布 光照 温度 盐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腾 朱国平 童剑锋 许柳雄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的磷虾生物量。该海域磷虾体长范围为25.50~49.21mm,平均体长为(33.01±4.06) mm;其中雌性平均体长为(33.15±3.90) mm,雄性平均体长为(32.68±4.43) mm,雌、雄磷虾体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海域声学映像可分为1338个积分单元,最大单元磷虾密度为554.07 g/m~2,最小单元密度值为0 g/m~2。调查海域磷虾分布不均匀,87.90%的积分单元无磷虾生物量。磷虾平均密度为71.01g/m~2,总生物量为1.77×106 t,密度差异系数为97.4%。磷虾主要分布在水深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夏辉 许柳雄 朱国平 黄洪亮 冯春雷 孙坚强 吴强
根据2010年1月24日~2月11日在南极半岛周边CCAMLR辖区48.1区和48.2区的拖网磷虾渔获数据,对南极大磷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南极大磷虾的体长范围为33.65~65.80 mm,优势体长为50.00~58.00 mm,占60.66%;平均体长48.1区略大于48.2区,雌性大于雄性,生长指数为2.75。雌雄性比48.1区和48.2区分别约为1∶0.5和1∶1.5。样本中多为成体(II),而幼体(I)和抱卵雌体(III)较少。平均摄食等级48.2区高于48.1区。体长分布显示48.1区为3+~5+龄虾,48.2区为2+~5+龄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王芮 朱小艳 孟涛 黄洪亮 徐国栋 张吉昌 许柳雄
关于冬季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越冬策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2013年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渔业调查期间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冬季南乔治亚岛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磷虾群平均深度维持在表层以下100~300 m,磷虾群最深出现在日升时分,而最浅则出现在夜间时分;7—9月,随时间的推移,磷虾群所处水层呈加深趋势。夜间、白天和黄昏时段磷虾群平均深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月份差异。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昼夜垂直移动 鱼场 南乔治亚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万树杰 朱国平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充分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南极磷虾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基于2018年夏季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数据,将研究海域按经纬度划分7个空间尺度,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显示:①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块金值和块基比逐渐减小,偏基台值和基台值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空间尺度为40′×40′时最大;②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的拟合效果不同,球状模型在空间尺度为20′×20′和50′×50′时拟合效果最好,指数模型在空间尺度为10′×10′时拟合效果最好,高斯模型在空间尺度为30′×30′,40′×40′,60′×60′时拟合效果最好,拟合结果均表现出较强空间自相关性;③磷虾资源丰度空间结构显示,基于各向异性,分维值在尺度为50′×50′时方向差异最小,在60′×60′时方向差异最大;基于各向同性,分维值在尺度为60′×60′时最小,50′×50′时最大。研究表明,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资源丰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致因与南奥克尼群岛的海洋流场,水团交换引起的营养物质,温盐跃层的变化等外在环境因素,以及南极磷虾自身的行为方式等内在因素有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帅 李灵智 冯超 杨嘉樑 张港琛 饶欣 黄洪亮
为了进一步研究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秋冬季(4—7月)中国南极磷虾生产渔船声学调查及商业捕捞数据,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均集群中心深度在4—7月总体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34.39~86.12 m),昼夜差异较小(P=0.325),峰值时段为日升阶段(sun rising, SRS)(64.06 m)和夜间(night, NIT)(65.32 m);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58.25°~59.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60.25°~61.75°W。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在4—7月总体呈递减趋势(变化范围为-1.71~-1.50℃),昼夜集群水温差异明显,峰值时段为NIT(夜间)(-1.46℃)和暮光(evening twilight, ETW)(-1.4℃);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61.25°~61.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58.25°~60.75°W。集群形态4—5月以水平带状为主(73.98%,100%),6—7月以散点状为主(80.85%,94.17%);白天(DAY)—下午(afternoon, AFT)时段,集群形态以水平带状为主,日落(sunset, SST)—早晨(morning, MRN)时段,集群形态以散点状为主。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间差异性大于昼夜差异性,在空间变化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关键词:
南极磷虾 集群 时空分布 南设得兰群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徐怡瑛 许柳雄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开展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抱卵雌体基础生物学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AR 3区体长范围及平均体长均大于AR 1和AR 2区。3个研究小区体长和壳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AR 1和AR 2区壳长范围和平均壳长较为接近,但AR 3区平均壳长大于AR 1和AR 2区。(2)AR 1和AR 2区的南极磷虾抱卵雌体体长与壳长关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AR 1区和AR 2区与AR 3之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3)AR 1平均体重较另两个区大,AR 2区最小,3个研究小区的体重范围均有所差异,且体重分布及体长—体重关系存...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生物学 南极半岛 抱卵雌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杨洋 王芮 童剑锋
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过于集中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这也使得该海区磷虾资源状况及其生态学特征日益受到关注。南极磷虾群具有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磷虾渔业反馈式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磷虾渔船上Simrad EK80记录的相关声学数据,使用Echoview软件判别声学数据中的磷虾群体,对2016年秋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的因素。结果显示,3月和4月磷虾群深度基本维持在250 m以浅,虾群最大深度出现在日升时分的频次最高(22.9%),而最浅深度出现在夜间时分的频次最高(36.0%),同时在日升时分,虾群厚度达到最大值;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随着月份的推移,磷虾群平均深度总体呈现加深的趋势。光强和海底深度是影响磷虾群深度变化的2个主要因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徐怡瑛 夏辉 李莹春 徐鹏翔 许柳雄
利用我国大型拖网渔船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南极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4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46.9~55.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6.8 mm,最大体长为62.2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纬度方向,各单元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经度方向,大部分单元(71.4%)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一半以上(60.3%)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6个水层间(0~120 m,20 m为间隔),南极磷虾体长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水层南极磷虾平均体长较接近(52.5~53.6...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樊钢洲 徐玉成 朱建成 于汉
为了解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南极磷虾(以下简称磷虾)拖网渔场的特征,基于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福荣海"轮在南极半岛周边水域的生产数据,分析了水域内磷虾中心渔场年际空间分布和生产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内磷虾拖网渔场主要分布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和斯诺岛(Snow Island)3个区域;其中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是历年磷虾生产最稳定的区域,尤以海峡中部靠近南极半岛一侧水域(58°~60°W、63°~64°S)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最高;乔治王岛和斯诺岛区域的作业天数和年产量占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岛屿周边近岸水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区域、乔治王岛区域和斯诺岛区域的历年产量占比分别为60.00%~99.97%、0.03%~21.15%和0.01%~17.25%,历年作业天数占比分别为61.76%~98.75%、1.25%~28.68%和0.84%~16.67%。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渔场的生产主要在3—5月,日产量主要为150 t以下;乔治王岛区域生产主要在1月份,日产量以150 t以下为主;斯诺岛区域的日产量在3月份较高,主要以150~250 t为主。各年度的连续生产期分布区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水域为主;各日产量区间的生产日历年主要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各日单位小时产量生产日也呈现逐渐集中到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趋势;各级别亚渔场历年主要分布区域均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南极半岛 中心渔场 时空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夏辉 李莹春 徐怡瑛 徐鹏翔 许柳雄
为了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动态,利用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0'×10'小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实验分析了南设得兰群岛夏季南极磷虾种群组成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3个单元中,雌性未成体(F2)的比例最高(42.1%),其次为雌性成体(F3,35.6%),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足20%,且均为未成体(M2),而幼体(I1)的比例仅占2.7%。12月中旬,I1阶段的磷虾个体占有一定的比例(9.6%),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较F3阶段高。12月下旬的情况与1月上旬较为相似,I1个体未出现在调查样本中,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下降,F3阶段磷虾个体比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童玉和 刘维 刘凯 董增祥 程馨 陈新军
根据厄尔尼诺年春季(2016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72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厄尔尼诺现象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厄尔尼诺年间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为59.5~207.5 mm,优势胴长组为90~150 mm,占样本总数的66.24%;雄性胴长范围为56.5~236.5 mm,优势胴长组为60~120 mm,占样本总数的78.81%,雌雄样本优势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样本体质量范围为7~318 g,优势体质量组为20~140 g,占样本总数的70.18%;雄性体质量范围为7~381 g,优势体质量组为0~80 g,占样本总数的92.14%。雌性鸢乌贼净重比例范围为46.59%~86.67%,平均为70.19%;雄性为42.86%~91.11%,平均为73.12%。不同性别间鸢乌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胴长与体质量、净重的生长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雄性则均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全部鸢乌贼样本的性别比例为41.43∶58.57,雄性样本多于雌性样本;雌雄样本的性成熟度主要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1.7%和85.79%。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胃含物主要包括头足类、中上层鱼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等。厄尔尼诺年间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表温较上一年度偏低0.213°C,可能会对该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个体变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南极半岛周边水域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场特征分析
马绍尔群岛海域和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比较
2020年夏季南极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胃含物组成及食性分析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数量组成和分布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数量组成和分布
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
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渔场时空演变特征
春季钓鱼岛海域竹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毛虾渔业生物学特征及渔获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