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8)
2023(8563)
2022(7365)
2021(6735)
2020(5736)
2019(13125)
2018(12662)
2017(24342)
2016(13669)
2015(15386)
2014(15534)
2013(15488)
2012(14656)
2011(13271)
2010(13392)
2009(12359)
2008(12288)
2007(11229)
2006(9721)
2005(8580)
作者
(42090)
(35405)
(35338)
(33928)
(22198)
(17228)
(16330)
(13885)
(13262)
(12533)
(12109)
(12062)
(11284)
(11212)
(11159)
(11027)
(11006)
(10459)
(10207)
(10182)
(8930)
(8721)
(8558)
(8015)
(8005)
(7973)
(7845)
(7748)
(7220)
(7183)
学科
(63249)
经济(63208)
管理(33380)
(32050)
方法(28859)
数学(26121)
数学方法(25897)
(23785)
企业(23785)
地方(17853)
(17286)
中国(14771)
(13872)
(12785)
业经(11809)
农业(11756)
(10898)
贸易(10895)
(10442)
地方经济(10359)
环境(9926)
(9043)
(9041)
(7991)
金融(7989)
理论(7787)
(7752)
银行(7712)
(7347)
(7278)
机构
大学(202062)
学院(201665)
(81853)
经济(80045)
管理(74402)
研究(71310)
理学(64670)
理学院(63734)
管理学(62509)
管理学院(62126)
中国(51240)
科学(47453)
(42640)
(40280)
(37580)
(34848)
研究所(34639)
业大(34091)
中心(32844)
农业(32311)
(30825)
(28808)
师范(28522)
财经(28280)
北京(26122)
(25626)
经济学(25544)
(25457)
(24029)
经济学院(23391)
基金
项目(139635)
科学(109291)
基金(100649)
研究(98065)
(89246)
国家(88562)
科学基金(74702)
社会(61857)
社会科(58703)
社会科学(58678)
(56277)
基金项目(54713)
自然(49157)
自然科(47982)
自然科学(47966)
(47354)
自然科学基金(47115)
教育(45192)
资助(40060)
编号(39641)
重点(32372)
成果(31694)
(31552)
(30334)
(28750)
课题(27748)
科研(27216)
创新(27019)
计划(26893)
国家社会(25641)
期刊
(87162)
经济(87162)
研究(54435)
中国(36695)
学报(36059)
(35379)
科学(32110)
(26462)
大学(25980)
学学(24626)
农业(23973)
管理(23054)
教育(19489)
技术(16813)
(15007)
金融(15007)
业经(14095)
经济研究(13858)
财经(13587)
(13275)
问题(12160)
资源(11895)
(11675)
(10730)
技术经济(10460)
统计(10425)
图书(9792)
科技(9762)
(9665)
商业(9611)
共检索到287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小银  郭洪伟  廉丽姝  刘飞  李宝富  
流域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功能的空间化和定量化评估,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以及提高流域水生态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3年土地利用、降水、蒸散以及土壤属性等基础地理数据,以InVEST模型为基础,评估和模拟南四湖流域近25 a的产水量,并采用ArcGIS分析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变化趋势,探讨了降水、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土地利用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社会经济因素与产水量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产水量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东北部等山区、丘陵地区产水量高,西部平原地区产水相对较低;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GDP、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近25 a来,流域产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且产水量峰值区域由东北部向偏南地区转移,最低值区由西部向中部地区转移。降水、海拔和坡度等地理环境与产水量的空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降水量的相关程度最强;人口、GDP等社会经济数据与产水量变化也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等不透水层增加,促进了流域产水量。研究结果可以为流域水资源政策制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砚霞  于兴修  廖雯  刘璇璇  
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研究其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实现汉江流域高质量持续调水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多源异构数据以及气象、土壤等资料作为输入,采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和情景分析法估算和阐明了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时期流域产水深度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中北部低、西南部及东南部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全流域产水深度以增加为主,增加区域集中于丹江口以上流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唐白河流域。(2)子流域尺度上,丹江口以上流域对全流域产水量的贡献最高,是汉江流域主要产水区,唐白河流域的贡献最低。(3)城镇与建成区、裸地和草地平均产水深度最大;稀疏森林、农田和郁闭森林是流域产水的主要贡献地类,三者提供了汉江流域产水总量的90%;平原区产水深度最高,较低中山区产水深度最低。(4)2001—2019年间,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4%和6%,表明降水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更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汉江流域科学合理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月芽  张根福  
1950年代以前,太湖流域水质除苏州河外,污染很少;1960—1970年代,黄浦江水质逐步恶化,甚至出现黑臭,大运河各段水质相继污染,太湖水质受轻微污染;到1980年代中期,太湖流域污染加重,大运河出现黑臭,典型河流和跨界水域受污染,太湖水质受严重影响;到1990年代,运河河道90%为V类水或劣于V类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太湖流域水环境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网围养鱼、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品品  
以贵州北盘江流域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盘江流域三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4.0%,25.1%,0.9%;(2)工业生产用地与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距离较大,均表现出向东南迁移的趋势;(3)三生空间分布与城镇规模、年均降水量、坡度及高程等因素关系显著;(4)三生空间是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均呈现非线性与双因子增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用土地,遏制工业用地与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将有利于北盘江流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淑钰   王玲   陈俊辰   戚琦   王彬宇   李可   李兆华   李昆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反映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探究其空间异质性与主导驱动因子对于农业主产区生态与农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多源数据,应用ArcGI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四湖流域水源供给、固碳、粮食生产和水质净化等(4)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综合供需比及其冷热点区域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4种服务供给低值区与需求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主要位于流域西部高城市化区域。(2)除固碳服务外,其他三种服务均能满足流域内部需求,流域综合供需比为0.28,整体处于盈余状态。(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均呈现空间差异性,仅水质净化服务无明显冷点区域,其他服务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高城市化区域,热点区域分布在水域和耕地密集区域。(4)建设用地与耕地分别为影响四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冷点和热点区域供需平衡的主导因子,适当平衡耕地与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大湖泊湿地面积是流域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四湖流域和其他类似农业流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卫斌  胡秉民  
以湖北四湖流域为中尺度流域的代表,对流域九种景观类型657个斑块的形状、6种景观类型分离程度、四个分区及全流域的景观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斑块伸长指数和形状系数是完全相关的,它们与周长/面积各自表达着形状复杂性的不同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四湖流域的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形状有较大差异,分区间的斑块形状差异较小;湿地类型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其中湖泊斑块形状最简单,非湿地类型的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又以林地类型为最。这表明本地区的湿地,特别是湖泊,受到了更大的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斑块的分布最集中,居民点斑块的分布最分散,这不利于控制流域内的洪涝灾害;从流域的上游到下游,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增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荆延德  张华美  
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和统计数据,运用输出风险模型、CA-Markov模型及回归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南四湖流域的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和面源污染输出风险空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模拟了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输出风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四湖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共占总研究面积的85%以上;TN、TP有明显的风险变化对比,TN风险值分布在0~0.65,TP风险值约在0~0.12之间,氮为流域内主要污染物;在1990-2005年间,TN风险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0年之后急剧增大。TP风险随着时间的增加一直下降;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风险较高的污染区多位于南四湖区以西的平原地带,南四湖东部的山地地区污染风险型较低,多为低风险污染区。较2015年,2020年的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其他用地面积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TN风险略有减小,TP风险变化不大。为了控制研究区域面源污染的发展,相关部门需把提高农业科技、减少肥料施用作为当下的工作重心,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发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效敏  石晓艳  
文章从南四湖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调查、资源的配置结构、湖区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优势等方面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南四湖流域生态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南四湖流域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和政策措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孔亚暐   司淑婷   张德玉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研究区,结合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规模特征、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规模特征方面,除乡村生活空间规模相对稳定外,其他各类国土空间增减特征显著;(2)动态变化方面,不同国土空间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且各区县单元综合动态度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突出的特征;(3)分布特征方面,各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这一特征在2010—2020年相对减弱;(4)驱动因素方面,研究区国土空间面积变化受到地形地貌、水热状况、区位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是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地理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和气候、GDP、个人储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以识别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控和管理青海湖区域生态保护。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估值,MATLAB.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08年青海湖流域的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下降11.16%、13.23%,主要是受到GDP和气候暖干化的影响,但对GDP变化并不敏感,对城市化和气温变化极为敏感;(2)2000~2008年青海湖流域农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下降了57.93%,主要受气候暖干化和城市化的驱动所致,同时对城市化和气温变化极为敏感。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晶  肖海峰  
[目的]利用2000—2015年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分析新疆棉区生产空间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1)棉花生产空间差异显著,呈南北两侧向天山南北递增趋势,在业已形成的天山北坡和南坡主产区格局下,"南增北减"趋势增强;(2)植棉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在时序上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性,高值聚集区集中分布于南疆区域,低值聚集区空间范围显著缩小;(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非农就业机会、人均粮食产量、与小麦产值比、受灾面积、单产水平、目标价格改革、临时收储政策等对棉花生产均有显著影响,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形成当前棉花生产空间格局。[结论]建议发展标准化规模经营,加强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业保险及综合性补贴,为棉花生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步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集聚,集聚性增强,并且集聚区域持续向西南移动。(4)效益增加、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适宜气候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