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0)
- 2023(14935)
- 2022(12441)
- 2021(11481)
- 2020(9229)
- 2019(21144)
- 2018(20231)
- 2017(37949)
- 2016(20455)
- 2015(22840)
- 2014(22302)
- 2013(22246)
- 2012(21076)
- 2011(19493)
- 2010(19540)
- 2009(18120)
- 2008(17899)
- 2007(16089)
- 2006(14601)
- 2005(13607)
- 学科
- 济(95446)
- 经济(95345)
- 业(53576)
- 管理(52232)
- 企(39297)
- 企业(39297)
- 方法(36046)
- 中国(32457)
- 数学(31296)
- 数学方法(31130)
- 贸(28994)
- 贸易(28973)
- 易(28172)
- 农(27425)
- 地方(23002)
- 财(20481)
- 业经(20245)
- 农业(18657)
- 学(18656)
- 制(17580)
- 融(16835)
- 金融(16834)
- 银(16529)
- 银行(16484)
- 行(16056)
- 出(15067)
- 环境(14595)
- 发(14085)
- 技术(13538)
- 地方经济(12446)
- 机构
- 大学(305458)
- 学院(302233)
- 济(139119)
- 经济(136917)
- 研究(116526)
- 管理(108206)
- 理学(91798)
- 理学院(90659)
- 管理学(89432)
- 中国(89390)
- 管理学院(88879)
- 科学(68236)
- 京(65898)
- 财(61828)
- 所(60126)
- 农(56610)
- 研究所(54434)
- 中心(50718)
- 财经(49056)
- 江(45449)
- 经济学(45181)
- 经(44878)
- 农业(44567)
- 业大(44560)
- 北京(42404)
- 院(41223)
- 经济学院(40777)
- 范(40675)
- 师范(40180)
- 财经大学(36509)
- 基金
- 项目(196285)
- 科学(155209)
- 基金(145634)
- 研究(140479)
- 家(130129)
- 国家(128739)
- 科学基金(107932)
- 社会(93940)
- 社会科(89290)
- 社会科学(89268)
- 基金项目(75713)
- 省(73368)
- 自然(67838)
- 自然科(66318)
- 自然科学(66295)
- 自然科学基金(65181)
- 划(63508)
- 教育(62743)
- 资助(59078)
- 编号(52651)
- 发(47794)
- 重点(45109)
- 部(44673)
- 成果(43338)
- 创(40979)
- 国家社会(40795)
- 创新(38555)
- 发展(38340)
- 教育部(38264)
- 课题(38015)
- 期刊
- 济(157831)
- 经济(157831)
- 研究(98723)
- 中国(66769)
- 学报(53328)
- 农(52865)
- 科学(48083)
- 财(45357)
- 管理(41803)
- 大学(39948)
- 学学(37721)
- 农业(35831)
- 融(32973)
- 金融(32973)
- 教育(29859)
- 经济研究(27294)
- 财经(26474)
- 业经(24811)
- 贸(24697)
- 经(22991)
- 技术(22520)
- 问题(22451)
- 国际(22439)
- 业(20119)
- 世界(18599)
- 技术经济(14958)
- 版(14595)
- 商业(14279)
- 科技(13686)
- 经济问题(12889)
共检索到479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杨飞
19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极化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南北贸易和中国-发达国家间贸易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贸易和中国-发达国家贸易显著促进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极化,其中,中国-发达国家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边际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还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是次要因素,并主要通过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极化。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曾时
在过去10年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建立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联系,而劳动成本差别是构成这种联系中最关键的要素。 一、贸易机会 中国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差别非常悬殊,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处于世界之首,每小时劳动成本为24.9美元,美国和日本为16—17美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则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邹静娴 孟星屹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深远变化。发达国家因较早放松对新冠病毒管控,故能提供更为完整的变化轨迹。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有自动化替代的加速、居家办公的普及,以及此次新出现的“女性衰退”现象(这一说法是为了区别于以往经济衰退中以男性就业下降为主的“男性衰退”)。从劳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包括:低技能、女性、年轻及年长劳动力)可能造成更大冲击。从问题的长期/短期性来看,总量层面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可能是一个源自供需两方面的长期问题。分结构来看,低技能和女性受到的就业冲击有长期化的趋势,但背后原因不尽相同:低技能劳动力的长期就业问题更多源于劳动需求层面的自动化替代因素;而女性的长期就业问题则更多出在供给面,即疫情给女性带来了额外的家庭事务拖累,并且这种家庭分工模式有其延续性。相比之下,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劳动力的问题则更接近于短期问题,有望随着疫情消退而较快减弱。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同时区分问题的长期/短期性,对于厘清思路并找准对策至关重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洋
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同时加剧高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加剧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基于此,应深挖数字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全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推动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构建数字化灵活就业平台,畅通低技能劳动力向上流动渠道;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洋
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同时加剧高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加剧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基于此,应深挖数字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全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推动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构建数字化灵活就业平台,畅通低技能劳动力向上流动渠道;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永 蒋永穆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服务化促使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出现工资极化现象,进而导致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的就业极化。在就业极化过程中,劳动者就业技能障碍阻碍就业升级,对就业极化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中国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职业就业份额分解方式,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中国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是导致劳动力市场极化的重要原因,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职业就业比重变化几乎全部源于产业部门之间就业比重变化的贡献。劳动力市场极化阻碍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不利于扩大内需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而缓解这一不利影响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吕世斌 张世伟
利用1998—2009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极化"现象,即相对于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结合其他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就业"极化"是一个全球现象。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工资和产业规模的影响外,外包、研发投入和高技术资本设备的广泛使用对就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就业“极化” 劳动力市场 技术进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宏兵 郭界秀 翟瑞瑞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新常态和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背景下,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极化及其作用机理,对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利用匹配后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极化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增加了母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但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对高技术和低技术企业的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对中等技术企业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即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1)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2)与投资中低收入国家相比,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极化趋势;(3)与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加剧了劳动力的低技术"极化"趋势。上述研究为实现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与就业优先战略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就业极化 倍差法 就业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宏兵 郭界秀 翟瑞瑞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新常态和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复杂背景下,探寻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极化及其作用机理,对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利用匹配后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实证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极化效应。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增加了母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但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对高技术和低技术企业的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对中等技术企业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即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就业极化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1)企业对"一带一路"沿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就业极化 倍差法 就业效应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武新胜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重要途径。客观分析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途径与策略,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虹 俞会新
在界定和对比了失业保险相关制度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选取了该制度研究中的五个核心指标,利用28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绘制出失业保险相关制度的雷达图,通过分组比较,得到失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劳动力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该项制度结构的特点及问题,探讨改革方向。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闫思萌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已逐步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从产业类型和性别视角利用2002~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整体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劳动力就业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就业的影响依次降低;整体制造业进口对东部地区就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中部、西部地区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高技术产业进口均抑制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出口对男女性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男性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制造业进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男女性就业,而提高了中部、西部地区男女性就业。
关键词:
制造业贸易 劳动力就业 区域差异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闫思萌;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已逐步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从产业类型和性别视角利用2002~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整体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劳动力就业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就业的影响依次降低;整体制造业进口对东部地区就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中部、西部地区就业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高技术产业进口均抑制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进一步研究发现,制造业出口对男女性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男性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制造业进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男女性就业,而提高了中部、西部地区男女性就业。
关键词:
制造业贸易; 劳动力就业; 区域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