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4)
2023(6149)
2022(4955)
2021(4185)
2020(3363)
2019(7399)
2018(7160)
2017(14020)
2016(7277)
2015(7881)
2014(8079)
2013(8179)
2012(7927)
2011(7457)
2010(7564)
2009(7046)
2008(6746)
2007(6083)
2006(5526)
2005(5205)
作者
(22960)
(19506)
(19276)
(18566)
(12542)
(9277)
(8689)
(7451)
(7279)
(6987)
(6921)
(6496)
(6315)
(6306)
(6195)
(5933)
(5693)
(5637)
(5477)
(5321)
(5012)
(4760)
(4675)
(4509)
(4461)
(4349)
(4277)
(4011)
(3892)
(3800)
学科
(57734)
经济(57693)
管理(20113)
(17358)
方法(17201)
数学(15455)
数学方法(15354)
地方(15242)
(13609)
企业(13609)
地方经济(11813)
(10712)
中国(10644)
业经(9221)
(8229)
(8122)
(7137)
金融(7134)
(7076)
经济学(6621)
环境(6528)
(6286)
银行(6280)
(6099)
(6082)
农业(5881)
(5609)
(5590)
产业(5561)
(5191)
机构
大学(117469)
学院(117077)
(61509)
经济(60503)
研究(46000)
管理(40580)
理学(34753)
理学院(34306)
管理学(33772)
管理学院(33538)
中国(33326)
(26224)
科学(26158)
(23652)
(23580)
研究所(21439)
经济学(21307)
财经(21133)
中心(19434)
(19191)
经济学院(18831)
(18261)
(17333)
(16043)
财经大学(15759)
业大(15220)
北京(14858)
(14410)
科学院(14332)
师范(14267)
基金
项目(74704)
科学(59386)
基金(56088)
研究(52433)
(49507)
国家(49142)
科学基金(41651)
社会(37115)
社会科(35346)
社会科学(35336)
基金项目(28789)
(28018)
自然(25431)
自然科(24859)
自然科学(24850)
自然科学基金(24426)
(23470)
资助(23226)
教育(23003)
编号(18330)
(17372)
重点(17157)
(16789)
国家社会(16640)
(15205)
成果(15144)
(14960)
(14722)
经济(14593)
教育部(14582)
期刊
(74038)
经济(74038)
研究(39522)
中国(20836)
(20036)
学报(18904)
科学(17237)
管理(16717)
(16643)
大学(14269)
学学(13943)
经济研究(13797)
(12135)
金融(12135)
财经(12107)
农业(11027)
(10626)
技术(9636)
问题(9290)
业经(8892)
技术经济(7657)
统计(7156)
(6853)
教育(6816)
世界(6815)
(6200)
国际(5972)
经济问题(5943)
经济管理(5580)
决策(5579)
共检索到182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维  
区域经济收敛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距由来已久。当下,从GDP总量的角度来看,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呈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态势。文章利用我国284个地级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探析了南北经济差距演变情况。首先,基于■收敛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人均实际GDP演变特征;其次,构建β收敛模型分析了南北经济收敛性,并考察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对南北经济收敛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对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与其它地区的经济收敛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南北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效应,南方内部经济由收敛演变为不具有显著收敛特征,而北方内部经济差距均呈收敛趋势;(2)适度的人力资本的流动不会导致经济发散,物质资本总体上延缓区域经济收敛速度,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有限,而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对经济收敛速度的影响不稳定;(3)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来看,西北地区的经济表现与其它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和西南的小部分区域也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对此文章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更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超  赫宇昕  罗子健  
文章基于共享性、富裕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对我国各省份2011—2020年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考察,并揭示了地区差异的来源,从地区、时空多维度刻画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2011—2020年四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排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2)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增强,区域间差异是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的贡献最低;(3)共同富裕水平呈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具有马太效应;(4)只有全国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蕙宁   谷彦芳  
文章从经济质效并增、全域美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精神生活富裕四个维度建立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权法计算2012—2021年全国及各省份共同富裕综合指数,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差分解、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模型方法,探析共同富裕的动态演进特点、结构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偏低,但呈显著攀升趋势;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不同极化特点;精神生活富裕是引致共同富裕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中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存在σ收敛;全国、中部与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佳玮   金桂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区域创新能力对于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2013—2020年我国总体以及省域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创新能力对共同富裕水平的收敛性。结果表明:由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且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由收敛性分析可知,一方面,区域创新能力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显著,且使得共同富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较高的地区呈现“追赶效应”;另一方面,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周边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郝雯利   杜震   胡亚权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静   郝雯利   杜震   胡亚权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向国成  谌亭颖  钟世虎  王雄英  江鑫  
本文秉承亚当·斯密的分工与普遍富裕思想,以分工结构演化为主线,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自给自足不超越温饱水平的理论基准,阐明分工发展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提出基于斯密—杨格定理的共同富裕经济理论框架性体系,将正义秩序、生产力水平(亦即供给侧)和共同富裕程度(亦即需求侧)纳入循环累积因果的理论链条中,形成基于分工演化的均势经济理论模型。基本结论是如果经济发展能够不断逼近基于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完全分工的均势经济状态,共同富裕将会伴随财富总量增长而最终实现。因此,改革与政策制定要有利于这种均势经济格局的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静坤   张旺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框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乡村振兴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直接促进共同富裕时具有非线性效应,这种非线性效应在乡村振兴中介变量调节后依然存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芸帆   邓淑华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议题。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可经由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一机制实现;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强。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为数字经济时代赋能共同富裕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衍生出的平台经济能够孵化和催生出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拓展不同群体收入来源,为我国加速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助力。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平台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并从就业质量视角考察二者间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平台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在平台经济与共同富裕间发挥中介作用,即平台经济通过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台经济的平台基础设施和平台交易维度能够显著推动共同富裕,而平台应用维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不显著,就业质量的中介作用主要依托平台交易来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杰  施戍杰  
"宏观经济无效率论"、"收入分配两极化论"、"经济赶超遭瓦解论",是担心民营经济违背共同富裕的三大理论定式,业已严重束缚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当前亟需重新思考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民营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重建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其发展能够稳定宏观经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逻辑统一,结合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包括等价交换的规则公平、剩余积累的机会公平、剩余索取的权利公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媚  蔡延泽  王艳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的加速释放使其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依托。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要素流动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实现,既具有提升总体富裕水平的“做大蛋糕”效应,又具有推动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但现阶段“做大蛋糕”效应更强;户籍制度改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流动机制有助于强化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高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果更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芸帆   邓淑华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议题。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可经由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一机制实现;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强。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为数字经济时代赋能共同富裕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春华   王乾坤   侯冠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配置在其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降低劳动要素的错配程度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其改进资本要素配置的效果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在资源要素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更显著,且在北方地区的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巧  
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创新活跃度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至关重要。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创新活跃度及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考察数字人才供给在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创新活跃度在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即数字经济有助于提升创新活跃度进而推动共同富裕;此外,数字人才供给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中可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