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4)
- 2023(5337)
- 2022(4439)
- 2021(4046)
- 2020(3366)
- 2019(7579)
- 2018(7227)
- 2017(14174)
- 2016(7673)
- 2015(8214)
- 2014(8023)
- 2013(7740)
- 2012(7444)
- 2011(6649)
- 2010(6733)
- 2009(6158)
- 2008(6295)
- 2007(5764)
- 2006(5028)
- 2005(4484)
- 学科
- 济(36678)
- 经济(36645)
- 管理(21158)
- 业(19648)
- 方法(17241)
- 企(15875)
- 企业(15875)
- 数学(15430)
- 数学方法(15226)
- 财(10574)
- 中国(9568)
- 农(8258)
- 地方(8072)
- 学(7892)
- 业经(6847)
- 制(6760)
- 贸(6033)
- 贸易(6029)
- 产业(5984)
- 易(5799)
- 结构(5696)
- 农业(5533)
- 务(5309)
- 财务(5300)
- 体(5292)
- 财务管理(5287)
- 融(5262)
- 金融(5261)
- 企业财务(5092)
- 银(5051)
- 机构
- 大学(114917)
- 学院(112860)
- 济(49190)
- 经济(48252)
- 管理(41061)
- 研究(39008)
- 理学(36306)
- 理学院(35798)
- 管理学(35000)
- 管理学院(34803)
- 中国(28294)
- 科学(24979)
- 京(23943)
- 财(22270)
- 所(19606)
- 农(18820)
- 财经(18505)
- 研究所(17963)
- 中心(17821)
- 经(16946)
- 经济学(16892)
- 业大(16784)
- 江(16580)
- 范(15780)
- 师范(15572)
- 经济学院(15441)
- 农业(14909)
- 北京(14454)
- 院(14374)
- 财经大学(13934)
- 基金
- 项目(79303)
- 科学(64165)
- 基金(61116)
- 家(54277)
- 国家(53924)
- 研究(53491)
- 科学基金(46955)
- 社会(37569)
- 社会科(35959)
- 社会科学(35951)
- 基金项目(32676)
- 自然(30768)
- 自然科(30187)
- 自然科学(30182)
- 省(29878)
- 自然科学基金(29654)
- 划(25332)
- 资助(24922)
- 教育(24626)
- 编号(19048)
- 重点(18190)
- 部(17940)
- 国家社会(16960)
- 发(16658)
- 创(15752)
- 教育部(15532)
- 科研(15374)
- 创新(14924)
- 人文(14830)
- 成果(14714)
共检索到160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明洪 黄平
南北经济差距呈现使得学术界对差距成因进行探索。从南北差距出现背景看,新旧动能转换中产业结构变迁差异是造成这一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1992-2018年南北地区结构红利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南北地区存在结构红利"倒U"曲线,且结构红利的"结构性转折"是形成经济发展"结构性加速或减速"的内在原因。(2)区域结构红利"雁阵"模式在样本期内呈现先整体加速上升、后"南升北降"的区域分化的变迁过程。南北分化出现在2011年以后,北方地区整体处在结构红利"倒U"曲线拐点右侧的减速下行阶段,南方地区次级板块结构效应仍处在加速上升阶段。(3)增速换挡后,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短期内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是结构效应。因此,加重南北经济差距的一大因素就是结构效应。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南北经济差距成因对于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南北差距 结构效应 大国“雁阵”模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少安 谢冬水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凤杰
本文采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政策效应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要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政策效果;从城乡差异来看,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效果较大,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效果较小,这种特点特别表现在财政支出效果上;从区域差异上,财政支出政策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表现出更强的凯恩斯效应,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则呈现更强的非凯恩斯效应,产生这种特征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区域消费特征的差异;扩张财政政策在东中部效应显著,在西部紧缩性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王丽霞
通过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提升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具备重要意义。本文从流通市场、流通产业和流通业务的角度综合构建了区域流通效率值评价指标,并测度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流通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考察了我国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下的集聚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并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则不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产业空间表现较为分散;从全国层面的邻接矩阵计量分析来看,邻近地区对当前地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周边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会导致空间上的经济分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志鸿 余葵
采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要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政策效果;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体现了很强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中部地区;扩张财政政策在中部效应显著,但在东部地区效果不明显,而在西部紧缩性政策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应该扩大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的投入,营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关键词:
面板随机效应 居民消费 财政支出政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博
本文基于全国层面样本数据和东中西不同区域的面板数据就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层次年龄结构人群对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发展和不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总体而言,60周岁以下年龄结构层次人群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青壮年人群相对于19周岁及以下人群的促进效应更强,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状态,而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对不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均会产生负向抑制作用,且这种负向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的最为强烈、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弱。除此之外,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中,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最终消费支出已经不容小觑。
关键词:
年龄结构 服务业 区域差异性 影响效应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言歌 雷静
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剥离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之后,中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从0.72降至0.67,其中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效率值较高,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效率值基本与全国持平,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效率值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基于投入冗余和显著的空间差异,提升中国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效率可从区域联动协作、提高人才质量、弥补基建短板、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打造自由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发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鹏 吴思霖
高技术产业的外部性通过集聚的溢出效应对外产生影响,溢出程度的不同会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上。运用单区制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国以及不同区域两个视角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对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性进行探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溢出方向上的差异导致沿海地区以分散化集聚为主,内陆地区以集中化集聚为主。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还通过研发投入、投资以及市场规模等因素对其他地区形成不同程度的溢出。其中,研发资金投入促进正向溢出作用,但研发人员投入却起到抑制作用;高技术产业投资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并且对本地集聚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注入更多的竞争因素和分散经营重心,从而削弱集聚和抑制正向溢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义才 刘向晖 李丕军 王天斌
研究新疆沙产业区域发展差异性,分析沙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关系,对加深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对沙产业的认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沙产业本身的良性发展。文章选取环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的和田地区与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域的26个县市(兵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实地调查、新疆统计年鉴及新疆各地2013年统计公报等,筛选出当地沙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及环境状况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调查区26个不同区域的沙产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类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沙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学慧 田红霞 付万
基于大连市气候指标与绿地进行的相关分析,并根据其城市小气候观测结果发现:城市绿地的气候调节效应在市区范围影响微弱,然而在市内局部区域上表现突出,即绿地对城市小气候调节效应存在着空间差异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原因在于绿地自身不够完善———绿地面积少、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之城市化进程加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
关键词:
城市 绿地 小气候 调节效应 大连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颖婕
规模经济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但也会加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与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空间差异性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靳春平
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并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效应大大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在政府财力给定的情况下,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须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关键词:
财政政策效应 空间差异性 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龙海明 凌炼 谭聪杰 王志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形成一定的梯度差异。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差异,并运用动态因子模型的状态空间形式以及卡尔曼滤波原理,将我国泰尔指数序列分解成共同因子及区域特质因子序列。同时,选取了五个指标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特质因子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各区域特质因子影响因素的动态系数序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军 汪运娣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军 汪运娣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的结果却有失公平性。以财政支出公平和偏好理论为基础,对东西中部三大地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和财政补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边际财富效应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好的增强会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发达地区高补贴和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补贴和低保障状况,使得不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应形成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为主,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