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9)
- 2023(10042)
- 2022(9012)
- 2021(8528)
- 2020(7119)
- 2019(16844)
- 2018(16693)
- 2017(32912)
- 2016(17774)
- 2015(19671)
- 2014(19456)
- 2013(19213)
- 2012(17548)
- 2011(15578)
- 2010(15415)
- 2009(13841)
- 2008(13225)
- 2007(11236)
- 2006(9722)
- 2005(8215)
- 学科
- 济(70426)
- 经济(70358)
- 管理(48684)
- 业(46013)
- 企(38642)
- 企业(38642)
- 方法(33807)
- 数学(29495)
- 数学方法(29156)
- 农(17688)
- 中国(17443)
- 财(16465)
- 地方(16439)
- 学(16099)
- 业经(15208)
- 农业(11807)
- 制(11571)
- 贸(11553)
- 贸易(11547)
- 和(11389)
- 理论(11371)
- 环境(11217)
- 易(11102)
- 务(10700)
- 财务(10642)
- 财务管理(10626)
- 技术(10533)
- 企业财务(10102)
- 划(9560)
- 产业(9236)
- 机构
- 大学(246492)
- 学院(243746)
- 管理(100520)
- 济(93941)
- 经济(91833)
- 理学(88433)
- 理学院(87375)
- 管理学(85766)
- 管理学院(85337)
- 研究(80415)
- 中国(57105)
- 京(55185)
- 科学(52469)
- 财(40655)
- 所(39670)
- 业大(38239)
- 农(37615)
- 研究所(36670)
- 中心(35736)
- 北京(35196)
- 财经(33674)
- 范(33169)
- 江(32988)
- 师范(32871)
- 经(30733)
- 院(29948)
- 农业(29512)
- 经济学(27354)
- 州(27266)
- 师范大学(26959)
- 基金
- 项目(176871)
- 科学(139454)
- 基金(128931)
- 研究(127827)
- 家(112384)
- 国家(111494)
- 科学基金(96559)
- 社会(79654)
- 社会科(75562)
- 社会科学(75542)
- 基金项目(70352)
- 省(68478)
- 自然(64638)
- 自然科(63131)
- 自然科学(63118)
- 自然科学基金(61978)
- 划(58288)
- 教育(57915)
- 资助(52664)
- 编号(51809)
- 成果(41016)
- 重点(39287)
- 部(38413)
- 发(37391)
- 创(36498)
- 课题(35330)
- 创新(34019)
- 科研(33955)
- 教育部(32809)
- 大学(32737)
共检索到336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为了定量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征,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和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南京都市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晖 袁丰 赵岩
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论文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多中心密度函数等方法综合刻画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就业结构化分散、就业中心增长转型、就业异质性集聚与土地混合利用3个方面剖析其就业区位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区就业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并存,"分散化集聚"的结构性特征显著;(2)就业中心决定着就业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密度分布,然而城市中心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次中心则逐渐增强;(3)就业中心出现增长转型,服务化转向与高技能化趋势明显;(4)就业分布呈现异质性集聚模式且与混合土地利用存在正向关联;(5)城市就业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组织与他组织2种力量、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2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土地市场开发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孙大君
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和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徐州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但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的特征并不显著,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城镇要素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关性,城市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作用比较强。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徐州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
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媛媛 罗永刚 李强 王丽雯
运用分形维数和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测算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的方法,对其自组织演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旅游景区从中心向外围由密到疏,具有向河流、交通、山脉集中的趋势,都市核心区空间关联性较都市拓展区空间关联性弱,并提出"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景区空间结构 优化调整 重庆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席广亮 张姗琪
流动性反映了空间在区域中承担的功能,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分析的重要视角。梳理流动性理论的沿革与大数据时代下的范式转变,基于行为、社会、思想、虚拟维度构建人的空间流动性概念模型,探讨从空间流动性对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积极意义。在此框架下,聚焦行为维度展开实证分析,使用南京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从流承载力、流中心性和流控制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南京都市圈街镇流动性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街镇划分为枢纽节点、扩展节点、集散节点、次边缘节点和边缘节点5类,并分析各类节点及其关联流的空间特征。基于此,结合现有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拥江发展、南北夹心式发展和多元跨界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划实践思路。研究扩展了流分析在都市圈研究和规划中应用框架,可以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兵 黄震方 陈肖静 范楚晗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
关键词:
文化旅游 协同发展 认知分异 南京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文钊 董晓峰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范围划分和空间组织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日常都市圈范围划分的依据与兰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确定;接着,对兰州都市圈的结构特点与兰州都市圈的基本范围划分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标准都市圈范围划分的重要性与原则方法,探索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统计中关于范围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规划与统计范围 兰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选取1993、1999、2005和2011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引力模型,计算南京都市圈的可达性、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深入研究南京都市圈空间联系格局和空间联系方向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可达性改善显著,平均可达性提高明显,但各城市可达性提高的幅度差别较大;(2)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联系格局由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南京成为区域经济联系中心城市;(3)从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来看,南京是区域空间联系的集聚中心,与其它城市形成了众星捧月的空间联系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伟 徐海贤 侯冰婕 傅英姿
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其毗邻地区同城化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南京作为国家第一个批复规划的都市圈,毗邻地区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研究立足区域层面,面向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和都市圈整体优化发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功能、联系和意向3个方面对毗邻地区同城化水平进行评价,划分“三级三类”。建议差异化、有重点地推进毗邻地区同城化,并通过规划引领等举措,高效推进都市圈毗邻地区同城化。
关键词:
都市圈 毗邻地区 同城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芳 冯立乐
文章在以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上,根据200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讨论了近几年活跃于加入南京都市圈的泰州市,淮安市,合肥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南市,宣城市等几个城市加入的可能性。从分析的14个城市中得出可以划分入圈内的11个城市,然后在新的范围内讨论各圈内城市(地级市)的发展潜力值,并将圈内城市进行分级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