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5)
- 2023(12188)
- 2022(10579)
- 2021(10028)
- 2020(8432)
- 2019(20008)
- 2018(19916)
- 2017(39291)
- 2016(21241)
- 2015(23858)
- 2014(23788)
- 2013(23190)
- 2012(20987)
- 2011(18705)
- 2010(18890)
- 2009(16989)
- 2008(16287)
- 2007(14029)
- 2006(12063)
- 2005(10467)
- 学科
- 济(85919)
- 经济(85839)
- 管理(57913)
- 业(55324)
- 企(46323)
- 企业(46323)
- 方法(43227)
- 数学(38280)
- 数学方法(37598)
- 中国(22419)
- 农(21592)
- 财(18875)
- 学(18649)
- 业经(18211)
- 地方(18128)
- 理论(15002)
- 农业(14457)
- 贸(13905)
- 贸易(13897)
- 制(13746)
- 易(13414)
- 和(13372)
- 环境(12708)
- 技术(12676)
- 务(12207)
- 财务(12133)
- 财务管理(12113)
- 企业财务(11462)
- 划(11375)
- 银(10736)
- 机构
- 大学(296154)
- 学院(294822)
- 管理(120397)
- 济(113751)
- 经济(111227)
- 理学(105810)
- 理学院(104588)
- 管理学(102402)
- 管理学院(101890)
- 研究(95055)
- 中国(68341)
- 京(65568)
- 科学(61650)
- 财(49106)
- 所(46938)
- 业大(45326)
- 农(44664)
- 研究所(43322)
- 中心(42639)
- 北京(41704)
- 财经(40546)
- 江(40496)
- 范(39882)
- 师范(39521)
- 经(36949)
- 院(35086)
- 农业(35006)
- 经济学(33571)
- 州(33372)
- 师范大学(32131)
- 基金
- 项目(210042)
- 科学(165733)
- 基金(152712)
- 研究(151540)
- 家(133024)
- 国家(131975)
- 科学基金(114516)
- 社会(94270)
- 社会科(89422)
- 社会科学(89396)
- 基金项目(81846)
- 省(81821)
- 自然(76691)
- 自然科(74987)
- 自然科学(74971)
- 自然科学基金(73574)
- 教育(70289)
- 划(69431)
- 资助(63775)
- 编号(61875)
- 成果(49034)
- 重点(46787)
- 部(45515)
- 发(43972)
- 创(43367)
- 课题(42664)
- 创新(40368)
- 科研(40218)
- 大学(39224)
- 教育部(39070)
- 期刊
- 济(118299)
- 经济(118299)
- 研究(83292)
- 中国(51214)
- 学报(46506)
- 科学(43663)
- 管理(43147)
- 农(39340)
- 大学(35362)
- 财(35082)
- 教育(34135)
- 学学(33082)
- 农业(27967)
- 技术(26943)
- 业经(19705)
- 融(19599)
- 金融(19599)
- 经济研究(19231)
- 财经(18660)
- 图书(16090)
- 经(15859)
- 问题(15617)
- 科技(14740)
- 技术经济(14586)
- 业(14329)
- 理论(14155)
- 统计(13953)
- 资源(13631)
- 现代(13293)
- 实践(13074)
共检索到409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晖 袁丰 赵岩
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城市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论文采用经验贝叶斯克里金、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多中心密度函数等方法综合刻画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就业结构化分散、就业中心增长转型、就业异质性集聚与土地混合利用3个方面剖析其就业区位模式特征。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区就业郊区化与多中心化并存,"分散化集聚"的结构性特征显著;(2)就业中心决定着就业空间的整体结构与密度分布,然而城市中心影响力开始减弱而次中心则逐渐增强;(3)就业中心出现增长转型,服务化转向与高技能化趋势明显;(4)就业分布呈现异质性集聚模式且与混合土地利用存在正向关联;(5)城市就业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组织与他组织2种力量、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2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土地市场开发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晖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正永
为了定量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特征,文章通过计算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从城镇要素空间相关性、城镇空间随机集聚的向心性和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分形特征 南京都市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祥 王茂军 蔡嘉斌 贺梦晨
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道为最小行政单元,结合常住人口数据,综合使用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密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2000~2010年空间结构机理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在近、远郊区过渡环带形成了"增长圈",并有向北、东、南方向蔓延的趋势;(2)外来人口宏观扩散,局部集聚,形成显著空间集聚性结构,外来人口牵引常住人口重心向东、北部移动;(3)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天安门为中心的20km范围内,密度由中心向外围先增后减,在7km处形成密度峰值;外来人口密度的空间模型与常住人口不同,以Clark模型最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余颖 扈万泰
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对重庆、香港、上海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圈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铁山 齐云蕾 刘霄泉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兴平 赵虎
位于都市区不同空间区位的就业者其职住平衡程度也有所差异,并且具备不同于相应区位居住者的职住平衡特征。从对位于南京都市区中心城和郊区两种就业空间内就业者的调查,通过设定四种职住平衡度的测度方法,得出郊区就业者职住平衡度要优于中心区的结论。通过对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属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住房价格差异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就业者的性别、职位、住房类型和产权状况四个因素在影响就业者职住平衡上产生的作用方向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空间区位 就业 职住平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振龙 马国强
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应用到城市空间格局研究领域,进行南京都市区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总结了1979年以来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变化轨迹,对南京市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城市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南京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鸿辉 曾永年 吴林 周寅康 金晓斌 邹滨
城市地价是一个具有时空性质的多维概念,随着土地市场的日渐发育,地价成为土地市场运作的重要信息和价值判断标准,而城市基准地价的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地价水平和地价动态分布规律。与此同时,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点的地价信息能够分年度及时、准确的更新。因此,利用地价动态监测样点的地价信息,快速、及时的分析地价的空间结构特征、时空演变趋势成为当今土地管理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住宅地价为研究对象,依托南京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土地市场交易数据,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统计学方法的支持下,建立了2001年~2004年南京市主城区住宅用地数字地价模型,从宏观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焱 关长坤
在对近些年来学者们关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后,提出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评价的一般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供需效率、结构效率和空间配置效率在内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的评价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提高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效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牛大卫 曹广忠
都市区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内的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活动范围往往会跨越原有的行政区,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行政区之间联系密切。都市区治理则是与这种跨行政区的联系特征需求相符的多方参与、共同协调管理的方式。以国外典型都市区为例,从都市区治理中的参与者和合作关系入手,分析都市区治理的合作模式及演变特征。国外大都市区的发展和治理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往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都市区治理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但三者在合作治理结构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在都市区之间并不相同,并且
关键词:
都市区 治理 合作模式 政府职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培源 叶丽云
空间相互作用力和空间分布轴线是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利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分析厦漳泉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环泉州湾和厦门市已成为两大增长极,漳州市区和南安市则是重要的增长点,该大都市区核心区呈"J"字型发展;由于各县市间的锁定效应与屏蔽效应,城市发展偏心化严重。因此,厦漳泉大都市区不仅要注重其"J"字型发展轴,也要强调多中心理念,规避屏蔽效应,降低空间不平衡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关键词:
都市圈 创新空间 创新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