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
2023(1227)
2022(1146)
2021(1070)
2020(847)
2019(2057)
2018(2000)
2017(3675)
2016(2099)
2015(2274)
2014(2150)
2013(2118)
2012(2022)
2011(1921)
2010(1982)
2009(1875)
2008(1760)
2007(1483)
2006(1269)
2005(1068)
作者
(6388)
(5512)
(5444)
(5084)
(3387)
(2588)
(2475)
(2212)
(2046)
(1963)
(1884)
(1884)
(1754)
(1746)
(1745)
(1706)
(1701)
(1688)
(1567)
(1522)
(1412)
(1327)
(1288)
(1261)
(1226)
(1167)
(1166)
(1142)
(1121)
(1118)
学科
(6614)
经济(6604)
管理(5157)
(3795)
(2750)
企业(2750)
地方(2721)
(2514)
方法(2252)
环境(1988)
数学(1919)
数学方法(1883)
中国(1785)
土地(1723)
(1688)
资源(1549)
(1490)
(1483)
贸易(1482)
(1383)
地方经济(1351)
(1245)
(1235)
(1219)
农业(1166)
业经(1116)
技术(1094)
(1072)
(987)
财务(985)
机构
大学(27972)
学院(27502)
研究(11162)
(10357)
(9586)
经济(9370)
管理(9064)
中国(8593)
科学(8055)
理学(7552)
理学院(7389)
北京(7379)
管理学(7177)
管理学院(7137)
(6714)
(6325)
业大(5904)
研究所(5821)
农业(5363)
中心(4848)
(4295)
(4057)
(3886)
科学院(3875)
(3649)
师范(3610)
(3545)
农业大学(3441)
(3381)
研究院(3248)
基金
项目(20033)
科学(14880)
基金(14105)
研究(12890)
(12878)
国家(12752)
科学基金(10527)
社会(7981)
基金项目(7568)
社会科(7568)
社会科学(7565)
自然(7421)
自然科(7131)
自然科学(7126)
(7076)
自然科学基金(6984)
(6914)
资助(5939)
教育(5215)
编号(4800)
重点(4447)
计划(4404)
(4333)
(4041)
科技(4013)
成果(3950)
(3747)
科研(3743)
课题(3565)
创新(3521)
期刊
(11570)
经济(11570)
研究(7778)
学报(7195)
中国(6480)
(5929)
科学(5700)
大学(5058)
学学(4623)
农业(3941)
(3045)
管理(2996)
(2237)
资源(2049)
林业(2048)
教育(2040)
业大(1986)
图书(1973)
(1830)
业经(1811)
城市(1809)
(1783)
金融(1783)
问题(1674)
国际(1660)
书馆(1595)
图书馆(1595)
(1545)
经济研究(1485)
科技(1476)
共检索到43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媛之  
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内现有南京一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以及十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展演,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及非遗,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文化景观的专业性"双博馆"。近年来,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力度、努力做大做强非遗相关项目、竭力助推非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累累硕果。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施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宝贵记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非遗博物馆的使命所在。作为非遗保护文博场馆,应当凭借自身的非遗保护资源优势,建立非遗保护档案,并通过非遗档案的建立,做好非遗理论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宣传、传承及开发利用。通过非遗档案的建立和利用,弘扬和传承大国工匠的匠心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神圣使命。本文通过对非遗保护现状的分析,结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的实例、非遗档案的建立与利用,探讨新时期文博场馆如何通过非遗档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海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民俗非遗文化不但有着深厚的传承和丰富的历史脉络,且长久以来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要求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到群众日常生当中,而民俗非遗文化本就具有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对民俗非遗的文化"DNA"善加保护和利用,对当今我国推进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董晓萍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民俗非遗保护研究》一书,从跨文化视角出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利  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各种法规与规范,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放式博物馆的概念,提出了保护文化空间的思想,并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保护上具有一致性。借鉴国外的保护经验,认为构筑开放式博物馆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效的结合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技术手段引入到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之中。最后,对构筑开放式博物馆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保护模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晓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朱蓉  
从自然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物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是其内涵的直接表达;从精神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和公共性呈现,在博物馆的陈列与受众参观的互动仪式中,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说,博物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演变,是重要的符号性存在和文化景观。研究从空间这一新维度出发,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空间中的传播属性以及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晓宁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升文化自豪感,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3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文创产品对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弘扬地区精神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具体发展情况论述了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穆昭阳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土有  
民间文学类非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演述民俗场的消失,导致演述活动不能有效进行,演述能力下降,新的传承人不能养成。在强调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过程中,尽量恢复民俗场,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有些民俗场尽管不可能恢复,但可以采用"移植""借用""再生"的方法,逐渐培养新的民间文学演述民俗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威  余秀忠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博物馆,它反映了新博物馆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博物馆的社区化;二是博物馆从关注物质遗产到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重。生态博物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又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内涵,扩展了传统博物馆的外延。旅游人类学认为,生态博物馆旅游并非与文化遗产保护相悖,它为现代和传统架起了桥梁,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创新,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动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婧  董彦宗  高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传承及文化底蕴,其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关注。对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分析和角色定位,明确高职院校是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育人和宣传推广的天然阵地,是非遗文化实现市场转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链接主体,是非遗文化突破传统桎梏、实现创新发展、融入创业实践的承扬主体。在此基础上重构功能,提出建设非遗学科共同体、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非遗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成立联合发展共同体以加强社会宣传推广、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市场转变;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以树立文化理念引领、推进多元主体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与输出。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黄体杨  
在现代化冲击之下,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笔者调查发现众多的白族非遗项目正在丧失其数百上千年奠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并直接导致了传承人收益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传承人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遗"物化"留存下来,为后世提供无穷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管理和保护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保护方式,与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同等重要。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为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级非物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姚占雷  盛嘉祺  许鑫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归纳与厘清非遗保护及其传播、民俗及其传播的内涵、特点等要素,宏观把握非遗民俗传播的特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民俗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现状;通过绘制节气民俗知识图谱形象表达要点、对比官方宣传与自媒体传播差异等,剖析存在的问题——非遗民俗传播存在随意、区域分布不均、低级重复等现象,且与人们生活渐行渐远,并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