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8)
2023(9477)
2022(8250)
2021(7636)
2020(6695)
2019(15614)
2018(15544)
2017(29911)
2016(16853)
2015(18810)
2014(19208)
2013(19073)
2012(18055)
2011(16356)
2010(16700)
2009(15651)
2008(15686)
2007(14437)
2006(12578)
2005(11248)
作者
(51138)
(43002)
(42740)
(40898)
(26995)
(20742)
(19674)
(16890)
(16110)
(15327)
(14712)
(14471)
(13827)
(13652)
(13444)
(13440)
(13401)
(12676)
(12469)
(12445)
(10833)
(10699)
(10475)
(9832)
(9778)
(9607)
(9465)
(9453)
(8759)
(8714)
学科
(71011)
经济(70947)
管理(43739)
(39199)
方法(31873)
(30107)
企业(30107)
数学(27376)
数学方法(27138)
(20354)
中国(18246)
地方(17855)
(16754)
(16526)
(14634)
业经(13811)
农业(13443)
理论(11577)
(11401)
(11299)
贸易(11296)
(11100)
环境(10904)
(10807)
(10214)
银行(10178)
(10092)
金融(10084)
(9822)
财务(9788)
机构
学院(243738)
大学(243131)
(94600)
经济(92295)
管理(89617)
研究(85968)
理学(76158)
理学院(75111)
管理学(73596)
管理学院(73125)
中国(64311)
科学(56634)
(55704)
(46588)
(45093)
(43601)
研究所(41209)
中心(40135)
业大(39145)
(38553)
农业(36861)
北京(35624)
(35372)
师范(34970)
财经(34494)
(31131)
(30929)
(30784)
经济学(28693)
师范大学(28149)
基金
项目(161738)
科学(125460)
研究(115122)
基金(115039)
(101444)
国家(100630)
科学基金(84720)
社会(70970)
社会科(67220)
社会科学(67195)
(64282)
基金项目(62183)
自然(55772)
(54526)
自然科(54278)
自然科学(54255)
自然科学基金(53266)
教育(52770)
资助(47863)
编号(47465)
成果(38472)
重点(36841)
(36233)
(35026)
课题(33483)
(32251)
科研(31202)
计划(30617)
创新(30298)
大学(29072)
期刊
(108255)
经济(108255)
研究(67547)
中国(49579)
学报(42918)
(41435)
科学(38385)
(33748)
大学(30751)
管理(29284)
学学(28756)
农业(27831)
教育(25233)
技术(20453)
(19491)
金融(19491)
业经(18573)
财经(16664)
经济研究(16560)
问题(15296)
(14968)
资源(14527)
(14360)
图书(13579)
(12481)
统计(11803)
技术经济(11675)
商业(11274)
理论(11120)
(10826)
共检索到363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蕾  吴小根  马劲松  钟士恩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空间结构分析框架,以差异度、集聚度、连结度与通达度来考察南京市67个重点水体旅游资源单体,发现主城区资源的规模度、优越度均大于郊区,郊区在资源数量上明显多于主城区;最邻近点指数为1.024,基尼系数为0.2119,全市资源总体上为均匀型分布、集中程度较弱;β指数为2.194,γ指数为0.754,全市交通网络的连结度较好、节点之间的连通水平较好;通达度指数为67.99km,平均径路长为10.63,通达性较好的资源以主城区居多、较差的则以郊区为主;紧密度指数为0.50,全市区域相对紧凑,发展旅游交通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戴欣佚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生态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的20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与评价得分,构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市主要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从子目标层来看,资源系统价值的权重值最大,其次是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而旅游开发评价系统的权重值最低。(2)从项目层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权重值最大,其次是农事体验价值,再次是生态环境保护,而权重最小的是区域经济条件。(3)从指标层来看,参与性这一指标的权重值最高,农业生态旅游参与性设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郑江宁  颜澄  
文章通过最近邻比指标、旅游资源丰度指标来衡量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浙江省旅游资源属于集中型分布;绍兴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高,其次是金华市和杭州市,而衢州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最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江峰  李治兵  杨建春  
[目的] 梳理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精准定位和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异性,并借助地理联系率探析其与经济、景点、历史名村等多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明显的“一核两带”的集聚态势。一核即以阳泉市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两带即沿太原—晋中—吕梁的晋中集聚带,以及沿长治—晋城—临汾的晋东南集聚带。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分为自然景观类、风俗文化类、特色农业类3大类,数量分别为72个,69个和133个。区域层面上,临汾市自然景观类居多,晋城市以民俗文化类为主,太原市以特色农业类最多,晋中市、阳泉市2市种类分布较均匀,表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三类乡村旅游地均呈现一定的集聚分布态势和区域分异性,其中,自然景观类区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且呈现多点的高核密度集聚态势;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于晋中和晋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类主要分布于经济、交通、人口等条件均较优越的中部地区。[结论]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区域异化的特点。晋中地区可发展以太原市为核心的环城特色农业类乡村旅游集聚地,以及以晋中市为中心的晋中风俗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地;晋东南地区未来可继续加强对风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发展以晋城市和长治市为中心的晋东南风俗文化和农家庄园并举的乡村旅游集聚地;晋北地区可着力培育以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通过对洛阳市旅游景点体系的集聚度、通达度和分异度指标分析,认为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均匀、中部集聚态势,景点网络的通达度有待提高。基于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品位度空间分布等高线图,将洛阳市旅游资源化为3个核心-边缘单元: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体系、栾(川)嵩(县)——山岳旅游资源体系和新安——山水旅游资源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的离散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讨论了3个资源体系目前所处的阶段和边缘地区可能的发展趋势。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魏少琴  贾铁飞  
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基础,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影响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本文具体分析了杭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等级特征和空间分布,用最邻近指数R对其分布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图论学中的有关拓扑指数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针对目前杭州市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分散,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指数低等问题,从3个方面提出了空间整合的方案:(1)从内容上整合;(2)从生态关系上整合;(3)从旅游交通线路上整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红梅  杨素丹  夏凯生  杨素婷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学军  丁登山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静波  
郴州市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市,其水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特色鲜明。在对水体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规划水体旅游资源开发布局、加强保护、打造水景旅游精品景区、开辟水景旅游专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的开发战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鹤  刘家明  陶慧  张娟  
传统的旅游吸引力研究方法在数据获取、市场化评价、游客体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评价带来了新途径。论文以北京市为例,建立城市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统计资源进行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体系,对北京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采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参与统计评价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共415个,总体平均吸引力指数为0.31,其中人文景观类吸引力最强,资源点数量最多。2)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存在空间集聚,休闲活动类资源吸引力空间集聚度最大,人文景观类资源吸引力空间集聚度最小。3)自然景观类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3)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4)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婷  
四川省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游客来源主要依靠周边的传统自然景区,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尚未形成能够独立发展的经营局面。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顺应空间结构现状、区域利益统一化、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等优化原则,从构建"以点带面"空间发展格局、突出传统旅游区的节点作用及优化交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匹配等方面提出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以期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学军  丁登山  许志晖  林岚  
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特征,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随机聚集分形的方法对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景区(点)系统的演化类似于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模型,得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机聚集分形结构,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系统演化时段,空间结构上的向心性作用也有强弱之分,从系统的聚集中心向四周是景点密度衰减的。指出随机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是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自组织优化趋势的判据,同时提供了优化的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冬霞  孙碧清  
广西旅游资源数量多,品位高,种类各异,对旅游资源的正确评价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建立了广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广西旅游资源存量和开发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并给出结论,以期为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