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3)
- 2023(10455)
- 2022(9448)
- 2021(8939)
- 2020(7547)
- 2019(17762)
- 2018(17743)
- 2017(34542)
- 2016(18794)
- 2015(21164)
- 2014(21149)
- 2013(20954)
- 2012(19258)
- 2011(17128)
- 2010(16997)
- 2009(15436)
- 2008(14966)
- 2007(12786)
- 2006(11165)
- 2005(9574)
- 学科
- 济(76226)
- 经济(76139)
- 管理(52713)
- 业(49659)
- 企(41539)
- 企业(41539)
- 方法(35714)
- 数学(30963)
- 数学方法(30604)
- 农(19859)
- 学(18635)
- 中国(18136)
- 财(17427)
- 地方(17335)
- 业经(16270)
- 农业(13342)
- 理论(12559)
- 贸(12263)
- 贸易(12258)
- 和(12193)
- 制(12136)
- 环境(11956)
- 易(11770)
- 务(11273)
- 财务(11211)
- 财务管理(11193)
- 技术(11138)
- 企业财务(10635)
- 划(10062)
- 教育(9809)
- 机构
- 大学(262946)
- 学院(260404)
- 管理(107396)
- 济(97746)
- 经济(95409)
- 理学(93615)
- 理学院(92499)
- 管理学(90766)
- 管理学院(90306)
- 研究(85914)
- 中国(62771)
- 京(59209)
- 科学(56322)
- 农(43795)
- 所(43266)
- 财(43047)
- 业大(42269)
- 研究所(39739)
- 中心(39204)
- 北京(37757)
- 江(37014)
- 范(35258)
- 财经(35197)
- 师范(34957)
- 农业(34373)
- 经(32073)
- 院(31700)
- 州(30761)
- 师范大学(28513)
- 经济学(27628)
- 基金
- 项目(185860)
- 科学(145217)
- 研究(134142)
- 基金(133967)
- 家(117016)
- 国家(116020)
- 科学基金(99707)
- 社会(82519)
- 社会科(78025)
- 社会科学(78001)
- 基金项目(72680)
- 省(72209)
- 自然(66858)
- 自然科(65248)
- 自然科学(65234)
- 自然科学基金(64032)
- 划(61744)
- 教育(60991)
- 编号(55295)
- 资助(54996)
- 成果(43896)
- 重点(40976)
- 部(40307)
- 发(39040)
- 创(38172)
- 课题(37842)
- 科研(35589)
- 创新(35515)
- 大学(34288)
- 教育部(34059)
- 期刊
- 济(106493)
- 经济(106493)
- 研究(73845)
- 中国(50409)
- 学报(43261)
- 科学(40434)
- 农(39280)
- 管理(37627)
- 大学(32134)
- 财(31092)
- 学学(30053)
- 教育(28549)
- 农业(27736)
- 技术(22569)
- 融(18372)
- 金融(18372)
- 业经(18066)
- 财经(16104)
- 经济研究(15774)
- 图书(15436)
- 问题(14217)
- 业(13831)
- 资源(13640)
- 经(13533)
- 科技(13465)
- 理论(13436)
- 技术经济(12615)
- 实践(12595)
- 践(12595)
- 现代(11992)
共检索到372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冠英 张建新 刘培学 王小丹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的依据之一,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模型和相应指标体系,利用1999—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2)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α一直处于19.16°~70.65°之间,即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几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居高不下,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关系 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京涛 周生路 吴绍华
城市的扩张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道路建设造成了城市景观的破碎化,使城市景观呈现不同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特征,并且这种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89、1999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对道路交通网络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关系进行了不同层次和尺度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近20a来,南京市城市空间形态扩展迅速,建设用地面积从1989年的100.3km2增加到2008年的684.7km2;在不同时期,南京市城市化过程表现出不同的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和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由道路交通建设造成的局部区域的景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柳 陈江龙 高金龙
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注的热点。以南京市为例,测度了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二者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2002、2007和2012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均属于较不紧凑状态,且呈下降趋势;"中心区"紧凑度高,且呈上升趋势,城市内部填充与城市外围蔓延扩张现象并存。(2)2002~2012年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属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南京市各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明显。(3)城市空间结构紧凑通过距离和交通可达性来影响城市内部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最终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组织,尤其是加强对交通设施的投入,促进城市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与流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娟东 赵景峰 吴建树
新时期,土地利用的属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能同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种效益的交互耦合进一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设计了分别测度这两种效益的指标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中这两种效益的系数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系数。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均较好的上海市;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第三类是生态环境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第四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的地区;第五类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但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堪宏 朱宏伟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洪庆 郑菲 赵姚阳
基于县域尺度分析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决策农业土地最优利用模式的提供科学依据。以高集约化农业区长沙县为案例,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土地综合效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1996年的0.199增长至2016年的0.792,经济效益增长最快;土地利用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在0.249~0.510之间波动变化,经历了低度耦合协调—勉强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的演变历程,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总趋势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建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引导农户合理施肥等措施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形态;(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主要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等影响,京津冀3地仅有北京、天津2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河北省整体都处于失调衰退状态。[结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应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刘欢 王思懿 马春光
[目的]以土地投入、产出为基础,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京津冀整体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较低,耦合协调平均值为0.425,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并且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2)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为0.217 928,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武京涛 涂建军 阎晓 周艳
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模型,通过构建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出中国主要城市的耦合关系值,并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其驱动力。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交互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发达城市一般高于落后区的城市,高土地利用效益对应着高耦合协调度;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上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二者尚未达到良性共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滞后,应加强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空间。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机制 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 蒋依依 李正国 张小飞 李卫锋 岳隽
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四方面建立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各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市江宁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区总体土地利用效益适中且基本协调,但各乡镇间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依据各乡镇土地利用总效益及其协调度的聚类分级,可将全区划分为土地利用高效协调区、高效基本协调区、高效不协调区、中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中效不协调区与低效基本协调区等七大土地利用效益类型区,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的空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红梅 刘卫东 刘会平 林育欣 刘勇
研究目的:定量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规律,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土地利用效益在1984—1990年,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1991—1996年,处于耦合变化状态,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5年有所下降。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变化近似于对数曲线。1984—1987年,耦合度从-16.17°快速增加到44.71,°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1988—2005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度缓慢增长,接近90°。目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光宏 马艳
城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对二者的协调耦合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评价城市扩展的合理性。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1998—2011年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进行测算,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动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增长趋势,但后者增速较缓且有波动性。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曲线来看,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年来耦合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武汉市未来远城区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安胜 李诚固 刘双良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沈阳市调研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城市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城市中所包含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个耦合过程。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要具有战略性目标,城市土地置换与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可以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绝对使用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产业结构 耦合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武文豪 李玉恒 刘彦随
围(填)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各类滨海新区、工业区、旅游区等的兴起,围(填)海造地的规模与速率明显增大,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问题。通过对河北省黄骅市这一典型的项目驱动型的围海造地规模较大的城市进行研究,利用构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围海造地遥感影像解译,使用耦合度模型测度黄骅市城市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城市生态效益与围海造地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黄骅市围海造地以2005年为节点可分为起步阶段与规模化阶段,1987—201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贺封 曹媛 王怡菲
城市交通状况对其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效益是否受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需要进行探讨。为此,选取36个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块)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GIS技术与空间句法、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在对上海市开发区用地效率与交通通达性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较好局部范围被感知程度,分布于中心城区环线、城市快速道以及对外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开发区具有较好交通通达性的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测算进一步发现,开发区的用地效益与其交通便捷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大部分开发区二者表现出较高协调等级,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二者均呈现较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部分市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滞后于其区域交通发展状况。
关键词:
开发区 空间句法 用地效率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