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76)
- 2023(5403)
- 2022(4497)
- 2021(4459)
- 2020(3387)
- 2019(7830)
- 2018(7605)
- 2017(13687)
- 2016(7659)
- 2015(8796)
- 2014(8511)
- 2013(8114)
- 2012(7873)
- 2011(6636)
- 2010(6682)
- 2009(5870)
- 2008(5681)
- 2007(4793)
- 2006(4037)
- 2005(3666)
- 学科
- 济(24683)
- 经济(24647)
- 管理(16404)
- 业(13410)
- 地方(11341)
- 企(11009)
- 企业(11009)
- 农(8603)
- 中国(7419)
- 方法(7289)
- 理论(6939)
- 业经(6737)
- 学(6073)
- 农业(5977)
- 教育(5637)
- 和(5361)
- 教学(5149)
- 环境(5149)
- 数学(4878)
- 地方经济(4867)
- 制(4847)
- 数学方法(4773)
- 财(4622)
- 贸(4318)
- 贸易(4309)
- 易(4043)
- 文化(3871)
- 体(3823)
- 技术(3645)
- 学法(3556)
- 机构
- 学院(94765)
- 大学(93843)
- 研究(32758)
- 管理(31930)
- 济(29827)
- 经济(28793)
- 理学(26552)
- 理学院(26043)
- 管理学(25465)
- 管理学院(25259)
- 中国(24800)
- 京(23842)
- 科学(21356)
- 范(17138)
- 师范(17028)
- 中心(15926)
- 北京(15889)
- 所(15753)
- 江(15462)
- 农(14600)
- 研究所(14242)
- 师范大学(13966)
- 财(13946)
- 业大(13904)
- 州(12898)
- 院(12592)
- 技术(11573)
- 农业(11110)
- 财经(10577)
- 省(10393)
- 基金
- 项目(63994)
- 研究(50383)
- 科学(48486)
- 基金(42380)
- 家(36488)
- 国家(36070)
- 科学基金(30280)
- 社会(29149)
- 社会科(27235)
- 社会科学(27230)
- 省(25621)
- 基金项目(23345)
- 教育(23224)
- 编号(22352)
- 划(22200)
- 自然(19029)
- 成果(18889)
- 自然科(18385)
- 自然科学(18378)
- 自然科学基金(17992)
- 课题(16214)
- 资助(15777)
- 发(14736)
- 重点(14519)
- 年(14164)
- 创(13129)
- 部(13030)
- 项目编号(12737)
- 规划(12451)
- 性(12343)
共检索到151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宁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与复兴 城市设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晓华 沈洁 马菀艺
以往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建筑的价值评估多采用人为判断,其评估结果因受较大主观影响而使其客观性受到质疑。笔者尝试引入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在《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在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建筑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昌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三个基本层次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底线。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含混不清,表述不一,成为普遍困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监管的障碍之一。为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实践,详细论述了导致思想认识出现混乱的症结所在,呼吁加强学术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 概念界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亚琦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愈加重视,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难点在于保护历史环境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双重要求。本文以南京门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门西地区条件的分析,对应老年住区的基本要求,着重从居民的生活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老年住区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更新 老年住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钟行明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活力复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遥 殷敏 魏云 张宇 王伟杰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不足、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文章以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片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以街区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的模式。将人口容量的研究引入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作为规划的前期工作,文章着重研究了容量的量化分析和效能分析的方法,以期提高更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适用性。研究结合街区特征和数据的可获性,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指标主要为空间容量、交通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维度,选取计算模型得出4项容量指标的数值区间,并采用木桶原理确定理想的瞬时环境人口容量和日均环境人口容量。结果显示,街区的瞬时容量高达4.90㎡/人,环境容量需要做好疏解工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苏彦 尹立杰
旅游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盲目的旅游开发易给街区内的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传统的旅游资源及其适宜性评价模型过度强调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已无法满足对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较强依赖性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了适应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需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指标突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开发的本质,包括旅游资源质量、社会和生态环境、配套设施和开发潜力四个方面。以南京市8个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中的和积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其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指导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夏雪莹 吴小根 陈婉怡 童雨茜 向东宇
游憩者的感知与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研究的基础。从传统文化、创意创新、现代符号、科技服务和负面商业5个维度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比较了游憩者对于各维度商业现象的态度及差异。结合现状及访谈对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游憩者对于夫子庙商业适宜性的感知评价为"一般"水平,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商业业态的融合不足,创意创新受到游憩者普遍青睐,部分现代符号从观感上影响游憩体验,科技服务得到合理运用,负面商业仍然存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秦岩 潘琳 赵启明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破损、违建失控是历史街区面临的重要难题。通过对北京市东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分析,结合居民意愿调查,为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后续保护与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升洲路与中山南路的交叉口,有一条徽派和民国建筑风格交融的街巷,"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以著名的甘熙宅第俗称"九十九间半"为文化依托,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和离合,如今静静得卧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娓娓道来过往的故事。南京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明文化、民国文化外,还有一个就是鲜有人提及的清文化。"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里粉壁黛瓦、雅致风华的江南建筑风貌凝聚了南京历史文化之魂,显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更展示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和艺术水平。穿过醒目的"熙南里"牌楼,走进不远处的街区内景——甘熙宅第,这里有云锦、剪纸、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燕 赵万民 杨光
通过对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的梳理,结合文化基因理念的再认识,从文化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两个特性认识出发,建立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显性物质空间和隐性非物质空间的保护设计框架,并以重庆市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践检验。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方法 寸滩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兆芳 赵勇 李沛帆 谷峥
以正定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5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公众感知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中,公众普遍重视文物古迹保护,认为环境杂乱是文物古迹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历史建筑保护的首要问题为质量加固和内部供热等设施的改造;在街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方面,应主要整治与历史街巷风貌不协调的环境设施,改变电力电信线路杂乱、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本研究主要反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主观意愿,可为政府在保护决策中提供依据,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借鉴。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聪恺 肖远飞 张曦
以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评判街区综合价值、梳理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突出问题、调查公共参与意愿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学方法深入探讨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着力点,包括:挖掘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重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等,最后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旭璐 吴亮芳
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基础。有机更新下的街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利用,街区文化得以传承。针对某街区有机更新实践存在的治理主体单一、文化碎片化、商业同质化、本土化缺失等问题,深入挖掘有机更新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工作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
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 策略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涛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脱胎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保护理论与方法不断积累完善。历史性城市景观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街区保护的新视角。本文回顾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的演变,结合本轮规划的研究与编制过程,简述本次规划在保护方法上的探索与收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特色小镇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再利用——以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为例
基于LBS数据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空间分布研究——以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评估体系研究——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价值导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利益网络治理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的以文化人:“槐院里”叙事空间再造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阶段逻辑与可持续动力创新——以南京市老城南为例
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测算研究——以重庆十八梯核心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