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
2023(106)
2022(106)
2021(114)
2020(101)
2019(239)
2018(201)
2017(343)
2016(211)
2015(224)
2014(196)
2013(162)
2012(140)
2011(104)
2010(96)
2009(86)
2008(79)
2007(66)
2006(46)
2005(42)
作者
(333)
(299)
(295)
(279)
(214)
(145)
(141)
(129)
(119)
(112)
(110)
(109)
(106)
(92)
(91)
(91)
(83)
(81)
(73)
(72)
(71)
(69)
(67)
(63)
(61)
(61)
(61)
(61)
(60)
(60)
学科
(1419)
国家(1417)
(1350)
外债(1324)
(1315)
债券(1311)
公债(1311)
家公(1287)
(330)
经济(330)
(304)
管理(253)
财政(230)
(203)
中国(198)
国家机关(155)
机关(155)
预算(147)
地方(137)
方法(134)
(132)
数学(131)
数学方法(131)
(120)
企业(120)
(104)
政府(104)
会计(97)
(83)
金融(83)
机构
大学(1841)
学院(1709)
(940)
(888)
经济(875)
研究(694)
财经(605)
中国(604)
(584)
管理(563)
(503)
财经大学(476)
理学(466)
理学院(461)
管理学(458)
财政(458)
管理学院(456)
(426)
北京(372)
科学(368)
中心(352)
经济学(348)
(338)
经济学院(327)
(297)
研究所(285)
金融(282)
(264)
人民(215)
研究院(211)
基金
项目(1231)
基金(1005)
研究(1003)
科学(981)
(816)
国家(812)
科学基金(739)
社会(707)
社会科(685)
社会科学(683)
基金项目(518)
资助(427)
(409)
政府(408)
(393)
教育(367)
自然(364)
国家社会(360)
(359)
(358)
自然科(354)
自然科学(354)
(351)
自然科学基金(347)
地方(332)
编号(325)
(308)
(307)
债务(292)
重点(289)
期刊
(953)
经济(953)
研究(922)
(877)
中国(470)
(358)
财政(358)
(307)
金融(307)
财经(306)
学报(275)
经济研究(264)
(252)
大学(246)
学学(218)
管理(203)
科学(173)
会计(137)
理论(135)
参考(131)
(131)
财会(130)
财经大学(122)
实践(111)
(111)
教育(109)
经济管理(102)
(97)
问题(94)
地方(86)
共检索到3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金普森   王国华  
从1927年4月到1937年底的近五年中,南京国民政府发行了29种计104000万元的内债,笔者曾撰专文进行阐述与分析。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从整理内债,暂缓债务支付和压缩军费等措施,勉力维持预算平衡,未发行内债。但是从1933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又自接连大举内债。本文拟讨论1933—1937年间的内债情况,并对1927—1937年间的内债发行作一点总的详述。 一、1933—1937年内债发行情况 财政部长宋子文在1932年整理公债时,曾口头承诺四年之内不再发行新内债。但是,不到一年又自食其言,不得不依赖发行内债来支撑财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姜良芹  
1 93 2年内债整理案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债信无疑是一个较大的破坏 ,但考诸当时的财政、金融状况 ,整理债务是当时解决财政困难所能找到的最好办法。而且 ,该整理案的实施选择了“一·二八”事变后国难沉重的时刻 ,较顺利地被接受下来。内债整理案的成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避免了财政危机的发生 ;整理案后债市开始良性转型 ,推动社会游资从政府债券流向产业部门 ,有利于工商实业的发展 ;内债延期减息偿付 ,固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但客观上也起到了增强银行业风险意识的作用 ,促使银行业向管理现代化不断迈进。此次整理案的成功除选择了较好的时机 ,还与以江浙财团为主体的持票人会的支持分不开。当时江浙...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柳靖  王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宗旨和方针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多起职业教育议案,确立了职业教育制度,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的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柳靖  刘冬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法规和多起职业教育议案,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指导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对当前职业指导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传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各界在进行乡村卫生建设时,适应现实采取了多种建设路径。如:综合化的路径,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路径,经济实用的路径,非慈善、非赢利化的路径,西医主导、不排斥中医的路径,渐进、稳妥、务实的工作路径,多方合作的路径。这些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它们也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锐  周海燕  
南京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亦是对二千多年中国"重农抑商"路径锁定的继续突破。政府通过制度与立法保障以及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建构现代金融体制和加强国家关键资源管控,推进自由契约、财产权和自由企业的保护,激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引导新兴工商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振兴;开放与自由使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土地市场表现活跃,乡村复兴使传统农业迈向现代转型之路,商会、农会、同业公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及舆论自由构成经济发展的助力与保护,同时还促进政府及其决策之优化;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关系迎来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重构政府权威与适时有效干预经济发展、政府与市场在经...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本文对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外贸政策进行了研究。既肯定了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没有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敬敏  
该文围绕关税这一影响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对1928-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进行讨论,对其抑制进口、保护国内工业的意义做出评估,探讨一系列关税政策对国产工业品国内市场改善的实际效果,分析保护性关税政策在推动进口替代化的同时为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带来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虽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保护性,也为个别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并未成为解决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的普遍良方,同样未改变近代中国以原料品及初级产品换取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地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磊  
南京国民政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内债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5月13日发行的3000万元的“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与1928年1月11日发行的4000万元的“续发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分别对“四一二政变”后南京政府的稳固与蒋介石下野后的复出起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1927—1931年的短短5年间,国民政府发行的内债较之北洋政府16年的总额还多1倍左右。可以说,十年内战时期,公债政策是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及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的内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迄今为止,经济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债尚无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蓉芳  刘志英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发内债不仅包括公开发行的货币内债和实物内债,还包括大量未公开发行的国库证。在战时内债运行中,国民政府利用内债向国家银行抵押借款,是内债增加法币供应量的主要方式,也是引起或恶化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国民政府修改法币发行准备制度,使法币发行不受限制,则是国民政府抵押内债弥补财政赤字进而推动通胀的形成方式。对国民政府抵押内债可能推动的通胀率进行量化分析,可知因国家银行存款存在抵消作用,国民政府抵押内债的数额并不会造成等量法币的发行,因抵押内债推动的通胀率亦不会全部转化为现实的通胀率。国民政府一再违背内债"吸收游资、回笼法币"的本意,进而使其成为助长通胀的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胀政策的实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迪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和发展被迫偏离既定轨道,公债政策和实践也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内债进行分类研究,从内债用途的角度界定经济建设内债。重点考量战时经济建设内债规模,探讨战时经济建设内债呈现出不同于战前的新特点。经济建设内债用途由发展经济转向服务抗战,侧重于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运输。经济建设内债建设布局由沿海实业建设转向以工厂内迁运动为主的战时大后方建设和疏通以运输战略物资为主的西南国际交通通道。在战时经济统制政策下,经济建设内债的使用方式从战前定向变为战时统筹。为提高认购率,内债推销也更具强制性。随着通货膨胀的不断加深,国民政府转向使用外币作为内债发行本位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黄传荣  
武汉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与财政军事化密切相关,为解决财政问题,武汉国民政府运用政治权力强势干预金融,导致商人疏离。在内交外困之下,该政权颁行集中现金令。政令的实施虽有切实利益,但各方应对所带来的困难及纸币过度发行对武汉金融市场的影响使其得不偿失。集中现金风潮爆发后,该政权采取疏通申汉汇兑、稳定金融市场、整顿纸币等措施应对,但由于商人暗中抵制,应对实效不佳。宁汉合流后,武汉因集中现金风潮遗留的各种债务不仅数额巨大,且涉及诸多利益群体,悉数清理并非易事。与武汉国民政府不同,南京国民政府建政伊始就采取联合资本家、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债务清理过程中对鄂省府及商民又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从而有利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清结债务,建立并巩固其在湖北的统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1927—1936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制度变迁的滞后性,阻碍了贸易的大发展,对工业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局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贾秀堂  
20世纪3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交相侵袭,中国农村经济几近崩溃,直接导致城市工商业的衰败停滞,从而危及新生政权之稳定。为救济农业计,南京国民政府号召金融界放款农村。为了保证储款安全,邮政储金汇业当局初将放款重心放在相对富庶的江南、华南农村,俟有成效,再行推广。斯时在众多农村放款的金融机关中,邮政储金汇业局并非主要角色,但相对于自身储款而言,其放款数额又非常可观。因邮政储金汇业局摒弃了商业银行的弊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虽因大环境之影响以及抗战之爆发,邮政储金汇业局之放款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农村经济之厄运,但其针对中国农村之特点所制定之放款途径与规则有其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侃  
外债是中国近代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为了维护债务信用,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外债管理法规,使外债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但由于抗战后经济政治条件的恶化,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出现偏离,外债法规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随着内战爆发,外债法规实施停顿,这标志着近代以来运用资产阶级财政方式建立的外债制度被终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