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99)
2023(11742)
2022(9753)
2021(8822)
2020(7090)
2019(16015)
2018(15471)
2017(30267)
2016(16147)
2015(17934)
2014(17951)
2013(17388)
2012(16370)
2011(15046)
2010(15610)
2009(14954)
2008(14488)
2007(13375)
2006(12305)
2005(11479)
作者
(44764)
(37622)
(37241)
(35926)
(24000)
(17548)
(16961)
(14358)
(14168)
(13572)
(12973)
(12251)
(12189)
(12002)
(11853)
(11606)
(11158)
(10849)
(10737)
(10596)
(9582)
(9101)
(9033)
(8616)
(8539)
(8485)
(8197)
(8182)
(7414)
(7311)
学科
(83955)
经济(83858)
管理(54198)
(44655)
(36827)
企业(36827)
方法(23725)
(21918)
地方(21899)
中国(21144)
数学(20610)
数学方法(20386)
(19902)
(19084)
业经(17768)
地方经济(14017)
(13637)
(13436)
农业(12924)
(12658)
银行(12652)
环境(12606)
(12551)
金融(12548)
(12426)
(12221)
(11768)
贸易(11760)
(11319)
(10686)
机构
学院(236170)
大学(233576)
(111827)
经济(109620)
管理(88113)
研究(83995)
理学(73992)
理学院(73196)
管理学(72297)
管理学院(71814)
中国(65245)
(56185)
(51104)
科学(44382)
财经(42068)
(41015)
(37933)
中心(37645)
(37547)
研究所(36024)
经济学(35881)
北京(33256)
经济学院(31762)
财经大学(30710)
(30337)
(30307)
(29641)
师范(29460)
(28842)
业大(27560)
基金
项目(144793)
科学(115564)
研究(113629)
基金(105119)
(88257)
国家(87476)
科学基金(76023)
社会(75578)
社会科(71689)
社会科学(71673)
(55467)
基金项目(53749)
教育(51240)
(46103)
编号(46022)
自然(43996)
自然科(42906)
自然科学(42898)
资助(42705)
自然科学基金(42122)
成果(39624)
(33817)
课题(33325)
(33244)
(32848)
重点(32579)
国家社会(31412)
(30366)
(30174)
教育部(29117)
期刊
(140887)
经济(140887)
研究(82438)
中国(50842)
(44309)
管理(36603)
(29776)
科学(27877)
学报(27604)
(27417)
金融(27417)
教育(25180)
经济研究(23430)
大学(23173)
财经(22341)
学学(21752)
技术(21188)
业经(20808)
农业(19460)
(19377)
问题(17672)
(14347)
技术经济(12749)
世界(12318)
国际(12279)
现代(11732)
改革(11317)
(11317)
经济问题(11149)
经济管理(10965)
共检索到382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统制经济思想在1933年前后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主流,并成为国民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由于何为"经济统制"的内涵不甚清晰,所以给国民政府的"集中"政策留出了空间,其对经济的统制救助演变为行政控制对市场的取代。结合"发达国家资本"和"限制私人资本"的民生主义理论,政府统制了能源、重要实业、交通等经济命脉,并对银行业实行了行政性垄断。政府的投资和强制金融业对工农业扩大放款,固然对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增长方式也由市场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这是国民政府逐步落实统制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晋文  杨卓英  
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国民政府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推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增加了经济制度的供给。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也不宜评价过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提供抗战物资和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空间区域,开发西南边疆经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时代任务。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移民垦殖,改良西南边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西南边疆工业生产,建立经济市场中心;改善西南边疆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货币,发展西南边疆金融业。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缩小了西南边疆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促进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透过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边缘理论视角审视这些经济政策,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提供抗战物资和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空间区域,开发西南边疆经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时代任务。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移民垦殖,改良西南边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西南边疆工业生产,建立经济市场中心;改善西南边疆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货币,发展西南边疆金融业。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缩小了西南边疆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促进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透过空间经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殿君  
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统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刘殿君经济统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贯穿抗日战略始终,虽然在个别阶段不直接称为“统制”(如有时称为“管理”、“管制”等),但“实际上均带统制意味”。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锐  周海燕  
南京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亦是对二千多年中国"重农抑商"路径锁定的继续突破。政府通过制度与立法保障以及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建构现代金融体制和加强国家关键资源管控,推进自由契约、财产权和自由企业的保护,激活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引导新兴工商产业发展和传统农业振兴;开放与自由使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土地市场表现活跃,乡村复兴使传统农业迈向现代转型之路,商会、农会、同业公会等民间经济组织及舆论自由构成经济发展的助力与保护,同时还促进政府及其决策之优化;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关系迎来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重构政府权威与适时有效干预经济发展、政府与市场在经...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传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各界在进行乡村卫生建设时,适应现实采取了多种建设路径。如:综合化的路径,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路径,经济实用的路径,非慈善、非赢利化的路径,西医主导、不排斥中医的路径,渐进、稳妥、务实的工作路径,多方合作的路径。这些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它们也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本文对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外贸政策进行了研究。既肯定了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没有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敬敏  
该文围绕关税这一影响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对1928-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进行讨论,对其抑制进口、保护国内工业的意义做出评估,探讨一系列关税政策对国产工业品国内市场改善的实际效果,分析保护性关税政策在推动进口替代化的同时为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带来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虽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保护性,也为个别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并未成为解决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的普遍良方,同样未改变近代中国以原料品及初级产品换取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基本宗旨是以三民主义教育促进国家认同,培养边疆建设人才,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保送分发和自由投考等。这一政策的实施既对当时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子侠  王海凤  
晚清政府即有将西方学位制度移植中国的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设想并未实现。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教育界人士及各大高校皆对学位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开始将其引入中国的学制设计之中。因时代的局限,除学士学位外,研究生层次的学位并未付诸实践。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为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历经六年的反复商榷,最终形成了学士、硕士及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就三级学位的授予言之,学士学位的授予得以顺利进行,硕士学位的授予因受战争影响而有所迟缓,博士学位的授予则一直处于束之高阁的状态。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袁晓川  
公文制度的构建及改革活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受到全国政、学、商各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大批学术及实践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从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互动的研究视角,将"秩序重建"与"效率提升"定义为近代中国公文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以"社会变迁——政治鼎革——思想纷争——制度构建——行政实践"为逻辑主线,紧密围绕公文制度的构建与实践这一主题,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的政治体制特点,围绕其政治秩序构建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慧宇  
将国家财政划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确定两者的财政收支范围 ,是西方现代财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之后 ,这一思想传入中国 ,1 92 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希图通过这种手段来整理财政 ,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最高准则。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央地方税的划分准则虽不十分妥善 ,但已具备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外壳 ,是中国财政史上一大进步。在实践中 ,这一政策因中央、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要求 ,其效果并不理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荫贵  
本文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统计表和其它史料 ,考察 1 92 7— 1 937年期间的整体演变状况 ,指出这期间被称为近代中国三大金融势力之一的钱庄业的整体趋势是快速的全面衰落。第二部分进而分析钱庄业快速衰落的原因在于其角色定位的改变 ,因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财政金融政策 ,是要建立统制全国的垄断金融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银行业是主角 ,钱庄业因为自身的传统和特点 ,成为被南京政府改造收编纳入银行业中进行管理的对象。这种金融政策下新的角色定位 ,是直接导致这期间钱庄业快速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并对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