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0)
2023(15422)
2022(13423)
2021(12541)
2020(10240)
2019(23665)
2018(23197)
2017(44907)
2016(24109)
2015(26770)
2014(26478)
2013(25713)
2012(23223)
2011(20705)
2010(20336)
2009(18240)
2008(17218)
2007(14389)
2006(12232)
2005(10031)
作者
(66536)
(55514)
(54901)
(52468)
(35054)
(26600)
(25090)
(22075)
(21194)
(19223)
(18999)
(18593)
(17328)
(17326)
(16957)
(16642)
(16605)
(16576)
(15788)
(15700)
(13526)
(13273)
(13218)
(12650)
(12372)
(12139)
(12028)
(11996)
(11111)
(10908)
学科
(97245)
经济(97145)
管理(67268)
(61352)
(50632)
企业(50632)
方法(45719)
数学(40419)
数学方法(39879)
中国(26001)
(24393)
地方(23641)
(22045)
业经(20562)
(20080)
农业(16656)
环境(16315)
(15695)
贸易(15689)
理论(15492)
(15112)
(15021)
技术(14513)
(14273)
财务(14204)
财务管理(14176)
(13810)
企业财务(13399)
(13230)
地方经济(12603)
机构
大学(329634)
学院(328899)
管理(133957)
(127730)
经济(124873)
理学(118042)
理学院(116672)
管理学(114457)
管理学院(113869)
研究(106586)
中国(75881)
(70960)
科学(68609)
(54616)
(51255)
业大(50722)
(50252)
中心(48670)
研究所(47513)
财经(45705)
(44876)
(44571)
师范(44489)
北京(44220)
(41853)
(40112)
农业(39530)
经济学(38370)
(36744)
师范大学(36540)
基金
项目(242971)
科学(192426)
基金(177306)
研究(175605)
(155017)
国家(153814)
科学基金(133469)
社会(111529)
社会科(105786)
社会科学(105758)
基金项目(95631)
(94420)
自然(88237)
自然科(86200)
自然科学(86180)
自然科学基金(84543)
教育(80698)
(80441)
资助(71517)
编号(71324)
成果(55231)
重点(54516)
(52842)
(52017)
(50465)
课题(48422)
创新(47091)
科研(46645)
国家社会(46047)
教育部(45383)
期刊
(129031)
经济(129031)
研究(90587)
中国(53983)
学报(51987)
科学(48324)
管理(45941)
(44225)
大学(39712)
(39512)
学学(37349)
教育(35173)
农业(31353)
技术(28828)
业经(22170)
(21102)
金融(21102)
财经(20668)
经济研究(20639)
问题(18494)
(17626)
资源(16750)
图书(16693)
科技(16409)
(15665)
理论(15132)
(15034)
技术经济(14980)
现代(14636)
商业(14525)
共检索到447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吴仕嫱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势,形成了两主三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城市联系主从关系明显,均以宁、合为首位联系城市,且南京影响力大于合肥;城市联系网络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两极带动多中心化、网络联系东强西弱不均衡化等特征;城市辐射范围受行政区与城市实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辐射空间邻近效应及空间叠加效应显著,双圈交汇区发展潜力巨大。应从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及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层面,促进宁—合双都市圈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立新  吴必虎  晋秀龙  
南京都市圈中的南京滁州二市不仅跨市、而且跨省,经济上分属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其旅游合作具有典型性。基于"核心-边缘"理论,通过南京滁州的对比,分析了二市跨区域合作在政府合作意向、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经济联系等方面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创新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当前蓬勃开展的相类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有所启迪。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席广亮  张姗琪  
流动性反映了空间在区域中承担的功能,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分析的重要视角。梳理流动性理论的沿革与大数据时代下的范式转变,基于行为、社会、思想、虚拟维度构建人的空间流动性概念模型,探讨从空间流动性对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积极意义。在此框架下,聚焦行为维度展开实证分析,使用南京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从流承载力、流中心性和流控制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南京都市圈街镇流动性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街镇划分为枢纽节点、扩展节点、集散节点、次边缘节点和边缘节点5类,并分析各类节点及其关联流的空间特征。基于此,结合现有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拥江发展、南北夹心式发展和多元跨界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划实践思路。研究扩展了流分析在都市圈研究和规划中应用框架,可以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赛南   邓慧琳   彭馨雨   陈书迪   王雨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文章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采用要素流模型、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和QAP关系回归分析等得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各要素流动形成的空间格局呈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且内部流动强度不一;(2)根据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结果将武汉都市圈城市的对外联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武汉的对外联系能力与其他城市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3)城市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异对不同城市间要素流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城市规模和开放程度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共同影响了都市圈内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形成。最后,针对武汉都市圈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程茂吉  
区域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职能和指导空间布局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不同区域角度分析了南京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的职能,提出了南京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功能定位,为形成南京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提供分析基础;根据南京承接区域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的要求,构筑了面向长三角、辐射都市圈的都市区空间布局,为构筑合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法林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8个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评价2002至2010年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市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市际间、地带间差异显著,地带内差异较小,市际间差异表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市,地带间江苏四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远高于安徽四城市。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倩雯  邓小鹏  常腾原  
引入波纹-溢出效应概念,使用平稳性检验、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探究南京都市圈六个城市住宅价格的时空联动性。实证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房价之间存在明显的波纹-溢出效应,其中南京是波纹效应的源点城市,其他城市房价之间也存在空间联动效应;在不同时间,各城市间住宅价格的空间相关性有所不同,即存在时空联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帆   席广亮   甄峰   海晓东  
【目的】随着信息技术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流要素对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不断增强,流要素与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融合逐渐成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内在要求。本文旨在探讨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路径与方法,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方法】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形流融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空间叠置、k-means聚类、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南京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集成评价。【结果】(1)南京都市圈综合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适宜区域以宁马滁和宁镇扬两个同城化片区,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为主;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城市。(2)地理空间形态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以南京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为多个开发适宜性峰值区域的“一核多极”的空间分布特征,地理空间形态要素在国土空间开发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3)流要素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中南京市与滁州、宣城二市的适宜性差异明显。表明南京市“虹吸效应”明显,跨区域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结论】本文从“形”和“流”融合的视角拓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范式,优化了以地域功能为核心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验证了新方法在都市圈尺度的适用性,为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振龙  马国强  
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应用到城市空间格局研究领域,进行南京都市区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总结了1979年以来南京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变化轨迹,对南京市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地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云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选取1993、1999、2005和2011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引力模型,计算南京都市圈的可达性、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深入研究南京都市圈空间联系格局和空间联系方向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可达性改善显著,平均可达性提高明显,但各城市可达性提高的幅度差别较大;(2)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联系格局由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南京成为区域经济联系中心城市;(3)从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来看,南京是区域空间联系的集聚中心,与其它城市形成了众星捧月的空间联系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莉  葛京凤  
研究目的:构建区域城市地价引力模型,探索区域背景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揭示区域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引力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城市地价作用空间效应上表现出强烈的"京津廊指向性";(2)区域修正前后城市地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致性。研究结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地价的影响,有助于丰富区域城市地价平衡对比理论与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立新  吴必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国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滁州是其中重要"一翼"和"前沿"。在南京都市圈内滁州承接产业转移有地理位置、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滁州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较多,其对滁州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产业结构和就业、城市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及创造优质服务环境、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对接产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加快宁滁同城化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