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1)
- 2023(8812)
- 2022(7618)
- 2021(6972)
- 2020(6062)
- 2019(14124)
- 2018(13832)
- 2017(26527)
- 2016(14922)
- 2015(17042)
- 2014(17194)
- 2013(17145)
- 2012(16200)
- 2011(14707)
- 2010(14588)
- 2009(13532)
- 2008(13399)
- 2007(12190)
- 2006(10359)
- 2005(9180)
- 学科
- 济(66544)
- 经济(66495)
- 管理(36784)
- 业(36315)
- 方法(29457)
- 企(27085)
- 企业(27085)
- 数学(26347)
- 数学方法(26126)
- 地方(19247)
- 农(18980)
- 学(15047)
- 中国(14996)
- 财(13494)
- 农业(12930)
- 业经(12819)
- 贸(12042)
- 贸易(12035)
- 易(11564)
- 地方经济(10655)
- 环境(10349)
- 和(9999)
- 制(9976)
- 融(8545)
- 金融(8542)
- 理论(8458)
- 银(8087)
- 银行(8060)
- 技术(7795)
- 划(7739)
- 机构
- 学院(215408)
- 大学(215198)
- 济(86568)
- 经济(84576)
- 管理(78635)
- 研究(77374)
- 理学(67718)
- 理学院(66799)
- 管理学(65581)
- 管理学院(65172)
- 中国(57065)
- 科学(51059)
- 京(46322)
- 农(43687)
- 所(41248)
- 研究所(38002)
- 财(36733)
- 业大(36029)
- 中心(35693)
- 农业(34829)
- 江(33461)
- 范(30271)
- 师范(29997)
- 财经(29568)
- 北京(28820)
- 院(27908)
- 州(26775)
- 经济学(26767)
- 经(26679)
- 科学院(24708)
- 基金
- 项目(147552)
- 科学(114454)
- 研究(105216)
- 基金(104748)
- 家(93194)
- 国家(92452)
- 科学基金(76932)
- 社会(64582)
- 社会科(61039)
- 社会科学(61018)
- 省(59294)
- 基金项目(56422)
- 自然(50703)
- 划(50671)
- 自然科(49391)
- 自然科学(49376)
- 自然科学基金(48458)
- 教育(47718)
- 编号(43143)
- 资助(42123)
- 重点(34419)
- 成果(34410)
- 发(34027)
- 部(31925)
- 课题(30371)
- 创(30209)
- 科研(28839)
- 计划(28653)
- 创新(28371)
- 大学(26701)
共检索到313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余定诚
采用层次递减法对那湾小流域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温度对早玉米、甘蔗产量的制约均较大;水分对晚稻产量的制约最大,其次是旱作;气候年际变化与灾害性气候因素是制约光温水生产潜力的首要限制因素。那湾小流域当前的作物产量水平与高产典型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表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作物栽培技术是挖掘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梦霞 周脚根 黄新 谢可军 李冀 吕殿青 李裕元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2.63 mg/L,平均值为12.95 mg/L。不同类型小流域COD平均浓度的变化顺序为:种养>养殖>森林-种植>森林,从季节变化来看,COD浓度夏秋季节较高,而冬季与春季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COD浓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梦霞 周脚根 黄新 谢可军 李冀 吕殿青 李裕元
化学需氧量(COD)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长沙县9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5 a(2011-2015)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小流域COD浓度与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5 a来COD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2.63 mg/L,平均值为12.95 mg/L。不同类型小流域COD平均浓度的变化顺序为:种养>养殖>森林-种植>森林,从季节变化来看,COD浓度夏秋季节较高,而冬季与春季相对较低;从年际变化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COD浓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COD月负荷的变化范围为3.15-1 086.6 kg/hm~2,研究区平均值为152.06 kg/hm2,不同类型小流域COD负荷时空变化规律与浓度基本一致。3)COD浓度主要与畜禽养殖密度及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P<0.05)和0.69(P<0.05);COD负荷则与养殖密度、种植比例、径流深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P<0.05)、0.69(P<0.05)和0.54(P<0.05)。适当控制畜禽养殖密度、加强小流域生活污水治理以及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控制亚热带小流域COD排放的关键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华 刘琪璟
森林及其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自然生态系统,对其降雨、温度、蒸发和径流的长期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4号水文观测堰2009—2013年小流域逐日径流资料,应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温度为17.1℃,降雨量为1816.3mm,蒸发量为781.6mm,3—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2.6%;(2)多年平均温度在震荡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世坤 蔡焕杰 王健
【目的】分析石羊河流域种植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探索影响石羊河流域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当地的玉米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石羊河流域1980-2005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机制法分析该流域玉米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结合ArcviewGIS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利用FAO的CROPWAT模型,分析玉米生育期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灌溉建议,发掘作物生产潜力,提高流域玉米的产量。【结果】石羊河流域玉米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22 704.79~25 732.44和10 665.73~17 189.27kg/hm2,二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采浦·哈拉尔特 张斌 景元书 唐家良
In this paper, the hydrology of Sun Jia Catchment, a small catchment with mixed agriculture in Subtropical Southeast, China, is studied.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to characterize the catchment flows in an agricultural catchment with an irrigation system in Subtropical China and to estimate c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冬梅 孙保平 刘敬军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林业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王冬梅孙保平刘敬军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现实生产潜力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源泉。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由于人口数量的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美慧 周脚根 韩增 孟岑 杨文 焦军霞 程牧春 李裕元 吴金水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 km2)和涧山河森林-农区小流域(50 km2)为研究单元,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 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 mg·L-1,平均含量为0.21 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 mg·L-1,平均为0.08 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汝荣
把千烟洲站内一个面积为14.2hm2的小流域作为案例,对第一性生产的生物量与光能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还有较大差距,该小流域的发展潜力很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宫连英 罗其友 陶陶 薛志士
本文测算了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区粮食增产潜力:半干旱偏旱区201.7万吨,半干旱区941.38万吨,半湿润偏旱区1061.8万吨,半湿润区897.08万吨,黄河流域旱地合计可增产粮食3000万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羽 李悦 秦晓波 孔范龙 郗敏 李玉娥
【目的】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CH_4)浓度分布特征及其扩散传输特性。【方法】在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12日),利用扩散模型法对湘江下游脱甲小流域4级河流溶存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脱甲小流域水系溶存CH_4浓度年均值为(0.61±0.43)μmol·l~(-1),变化范围为0.03—2.23μmol·l~(-1);扩散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为1.71—290.08(63.36±50.76)μg C·m~(-2)·H~(-1),表现为大气CH_4的净源。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通量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时空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大晖 马继红 汪卫民 陆文伟
本文对敢上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投入产出能量总量、结构和生态效率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文倩 李思琪 王美慧 李勇 沈健林 刘新亮 盛良学 宫殿林 朱奇宏 吴金水
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_2当量总和,其中的CO_2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1.289万~1.982万 t/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83.4%、2.6%和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0.373万~1.342万 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57.1%和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文倩 李思琪 王美慧 李勇 沈健林 刘新亮 盛良学 宫殿林 朱奇宏 吴金水
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_2当量总和,其中的CO_2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1.289万~1.982万 t/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83.4%、2.6%和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0.373万~1.342万 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57.1%和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志远 汤哲 周萍 赖佳鑫 戴玉婷 周林 王玉婷 陈港明 姜雨辰 郭晓彬 吴金水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调节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对复杂多变环境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精确预测将有助于正确评估区域土壤质量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以亚热带丘陵区一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地形、气候和植被三类环境变量为驱动因子,分析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和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四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0~20 cm)SOC含量预测中的精度差异,并筛选影响SOC分布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RF模型、XGBoost模型和LightGBM模型均能较好预测SOC含量,以RF模型的表现相对最佳(R~2=0.540),其预测精度优于XGBoost(R2=0.528)和LightGBM模型(R~2=0.504)。而SVR模型的预测精度(R~2=0.427)低于模型预测精度的最低可接受值0.50,并不适用于亚热带丘陵地貌SOC含量的预测。相关分析表明,在亚热带丘陵地貌区,地形(主要为海拔)对几种模型预测的贡献最大,是预测SOC的重要环境变量。基于四种模型预测的SOC数字制图显示,SOC空间分布趋势总体相似,均表现为北部区域、西南和东南边缘区域SOC含量较高,而中部区域SOC含量普遍偏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