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85)
- 2023(7058)
- 2022(5775)
- 2021(5347)
- 2020(4361)
- 2019(9788)
- 2018(9260)
- 2017(17063)
- 2016(9845)
- 2015(10650)
- 2014(10362)
- 2013(10436)
- 2012(9969)
- 2011(9258)
- 2010(9190)
- 2009(8404)
- 2008(8175)
- 2007(7457)
- 2006(6571)
- 2005(5923)
- 学科
- 济(38913)
- 经济(38868)
- 业(23603)
- 管理(21570)
- 企(18271)
- 企业(18271)
- 方法(16401)
- 数学(14537)
- 数学方法(14350)
- 农(14047)
- 学(14047)
- 财(11314)
- 中国(10421)
- 业经(9939)
- 农业(9868)
- 地方(8149)
- 制(8078)
- 融(6644)
- 金融(6643)
- 务(6302)
- 财务(6297)
- 财务管理(6280)
- 银(6250)
- 银行(6192)
- 企业财务(6134)
- 贸(6006)
- 贸易(6003)
- 行(5950)
- 产业(5917)
- 体(5861)
- 机构
- 大学(147667)
- 学院(145574)
- 研究(61737)
- 济(53694)
- 经济(52527)
- 管理(45448)
- 科学(44927)
- 农(42554)
- 中国(42479)
- 理学(39531)
- 理学院(38891)
- 管理学(37710)
- 管理学院(37490)
- 所(35514)
- 农业(33615)
- 京(33144)
- 研究所(33118)
- 业大(32456)
- 中心(25615)
- 财(24348)
- 院(23044)
- 省(22863)
- 江(22701)
- 农业大学(21544)
- 北京(20832)
- 室(20701)
- 科学院(19924)
- 财经(19402)
- 实验(18921)
- 研究院(18630)
- 基金
- 项目(106675)
- 科学(80771)
- 基金(77249)
- 家(74402)
- 国家(73896)
- 研究(65209)
- 科学基金(58684)
- 自然(42531)
- 省(42194)
- 自然科(41524)
- 自然科学(41499)
- 自然科学基金(40795)
- 基金项目(40326)
- 社会(39748)
- 社会科(37579)
- 社会科学(37564)
- 划(37067)
- 资助(32727)
- 教育(29315)
- 重点(26116)
- 计划(24850)
- 科技(23577)
- 发(23258)
- 部(22320)
- 编号(22075)
- 科研(21923)
- 创(21317)
- 创新(20158)
- 专项(19204)
- 业(18982)
共检索到21511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滕金倩 肖指柔 明安刚 朱豪 席守鸿 何江 朱茂锋 陶怡 覃林
[目的]探究针叶林转换成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林及乡土阔叶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为对象,将收集于2017年2月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的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基于该数据分析将马尾松林转换成乡土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林改造成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后,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细菌群落分类与系统发育多样性,这主要由土壤含水量(SWC)所致。(2)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取代马尾松林后,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分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在中层只有红锥林有显著改变,受限于土壤SWC、总磷(TP)、总氮(TN)和碳氮比(C/N)。(3)马尾松林改建为乡土阔叶林后,不同土层的细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仍为聚集,环境过滤始终是调控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4)在土壤表层和中层,马尾松林转换为红锥林的分类及系统发育转换率高于转换为米老排林和火力楠林,表明红锥林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较差。[结论]综上,考虑土壤细菌群落分类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及转换率,该地将马尾松林改建成米老排林或火力楠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高于改建成红锥林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友均 梁星云 覃林 李智勇 谭玲 邵梅香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24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cm...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覃鑫浩 梁艳 陈超凡 覃林
[目的 ]探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经营策略的树种选择提供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PCR-DGGE技术,比较分析位于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4个乡土树种(马尾松、红锥、米老排和火力楠)人工林和外来树种尾巨桉人工林土壤(0~20 cm)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并探讨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5种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平 倪武 田兴军
利用固体发酵方法,研究了黄山阔叶林和针叶林凋落物中的真菌对群落建群种甜槠和马尾松叶片的分解能力。在阔叶林和针叶林地真菌的分别作用下,75天后,甜槠叶片的平均失质量率分别是22.46%和22.45%,甜槠叶片的平均失质量率是马尾松针叶的1.5倍;两种树叶在分解前期(前45天)失质量率均显著高于后期(后30天)。用阔叶林地中的真菌群落(KYJ)降解针叶和用针叶林地中的真菌群落(ZYJ)降解阔叶,发现KYJ的降解能力显著低于ZYJ的降解能力,而对降解甜槠落叶而言ZYJ的降解能力则与KYJ相当,说明ZYJ具有较强的针叶分解能力,特别是降解木质素的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蔡道雄 贾宏炎 卢立华 郭文福 张万幸
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培育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可以兼顾珍贵用材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效益最大化追求、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近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增进了人们对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了解,必须重新评价其林学特性和重要性。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大径材人工林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于:依据生境异质性和树种特性细致规划林地,使用良种壮苗,适时调控林分密度,运用多树种混交,通过抹芽修枝培育无节良材,实施择伐和林隙更新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本文以红椎为例,对经营珍优乡土阔叶树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概算,并提出了珍优阔叶树种大径材培育的未来优先研究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目的】分析各林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各林层之间的联系和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深入了解典型森林群落组成成分在垂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5块50 m×50 m标准地,使用最大受光面法自上而下将乔木层划分为第Ⅰ,Ⅱ和Ⅲ亚层,第Ⅰ,Ⅱ亚层属于受光层,第Ⅲ亚层为非受光层,采用常见物种多样性指标分析各层的组成与多样性,用相似性系数探讨各层之间的联系。【结果】5块标准地均表现为由第Ⅰ亚层降至第Ⅲ亚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各样地相同亚层的物种组成及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冯广 艾训儒 臧润国 丁易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景 邓永红 曾小平 刘世忠 孟泽 李跃林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TDP),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合同步监测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日间中午(13:00—14:00)的树干液流速率最高,湿季最高峰值为25.24 g·m~(-2)s~(-1),干季最高峰值为17.75 g·m~(-2)s~(-1),夜间也存在微量树干液流;2)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ency,VPD)的影响,湿季中光合有效辐射起主要作用(P<0.001),干季中水汽压亏缺起主要作用(P<0.001);在干湿两季,树干液流速率滞后于光合有效辐射,提前于水汽压亏缺;3)湿季的蒸腾量显著高于干季(P<0.001);与森林恢复初期的马尾松树干液流相比,本地区树干液流速率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下降;4)研究结果揭示了华南地区的群落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演替中期时的水分利用特征,对该地区森林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登 张合平 潘高 易浪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大面积的主要造林树种,耐贫瘠,生长迅速,但抗火能力弱,发生火灾后极易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基于广义Rothermel模型,对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风速下点燃概率和火类型进行了评估,模拟了火线强度,地表火、树冠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树冠火的发生率和转化率等参数;并与室内点烧试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义Rothermel模型对于林火蔓延速度的拟合对最好,对于火线强度的模拟值偏高,而对于火焰高度的模拟值随林龄增大逐渐降低;20 a马尾松林地表火的蔓延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群落地段设5块50 m×50 m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乔木层,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乔木层及其各亚层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结果】调查样地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2个亚层,即第Ⅰ,Ⅱ亚层;各样地乔木层的第Ⅰ,Ⅱ亚层在025 m尺度内都主要为随机格局,在不服从随机格局的个别尺度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纲惟 项文化 雷丕峰 邹丽梅
在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用等距离布点法采集土壤和凋落物样品,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0-30 cm)、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的磷素(P)含量,研究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土壤全P和有效P与海拔、凹凸度、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全P含量和腐殖质层全P含量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全P和有效P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土壤(0-30 cm)全P含量范围为0.200-0.402 g/kg,有效P含量为2.2-6.7 mg/kg。林地土壤全P含量呈条带状的梯度变化,高值区出现在海拔较低的沟谷洼地,低值出现在山脊地带;有效P含量则呈斑块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守彦 刘万德 郭忠玲 王梦君
以长白山不同恢复时期红松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恢复时期(恢复20年、30年、70年和原始林)红松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恢复70年的群落中乔木科、属、种特征与原始林相同,而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度分布曲线也显示了相同的特征。恢复70年的群落与原始林中的物种丰富度及多度随径级和高度级的分布形式相同,但恢复20年和3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不同,并且缺少大径级和较高的树木。恢复30年的群落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恢复70年的群落则与原始林无显著差异,草本物种丰富度在原始林中最高。乔木Shannon-Wie...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王娟 付晓青 李勇 石辉 肖润林 童成立 吴金水
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一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较低却十分稳定,具有较大的增温潜能(其单分子的增温潜能是CO2的310倍)和较快的浓度增加速率(以每年0.25%的速率增加)(IPCC,2007)。N2O可吸收红外线,减少地球表面通过大气向外层空间的热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增加。N2O能参与大气中许多光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层(Crutzen,1970),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照刚 闫文德 李树战 刘智 张徐源 郑威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LI-COR-6400-09测定了马尾松和樟树人工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了5cm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樟树人工林中地下5cm土壤温度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