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21)
- 2023(3980)
- 2022(3340)
- 2021(3107)
- 2020(2668)
- 2019(5941)
- 2018(5688)
- 2017(10741)
- 2016(6265)
- 2015(6623)
- 2014(6576)
- 2013(6609)
- 2012(6263)
- 2011(5624)
- 2010(5501)
- 2009(4813)
- 2008(4929)
- 2007(4385)
- 2006(3671)
- 2005(3287)
- 学科
- 济(19575)
- 经济(19548)
- 业(14446)
- 管理(13187)
- 企(11253)
- 企业(11253)
- 方法(9918)
- 学(9598)
- 数学(8823)
- 数学方法(8687)
- 财(5649)
- 农(5093)
- 中国(4414)
- 制(3966)
- 务(3901)
- 财务(3891)
- 财务管理(3883)
- 技术(3787)
- 企业财务(3782)
- 融(3727)
- 金融(3726)
- 贸(3709)
- 贸易(3708)
- 易(3626)
- 业经(3589)
- 银(3511)
- 农业(3466)
- 银行(3460)
- 行(3308)
- 理论(3006)
- 机构
- 大学(90040)
- 学院(88850)
- 研究(38592)
- 济(29904)
- 科学(29628)
- 经济(29210)
- 农(28890)
- 管理(26793)
- 中国(25612)
- 理学(23437)
- 农业(23398)
- 理学院(23064)
- 所(22895)
- 管理学(22321)
- 管理学院(22170)
- 业大(21739)
- 研究所(21587)
- 京(19823)
- 中心(16166)
- 农业大学(14996)
- 室(14610)
- 省(14439)
- 院(14232)
- 实验(13837)
- 财(13641)
- 江(13543)
- 实验室(13225)
- 业(13065)
- 科学院(12934)
- 重点(12603)
- 基金
- 项目(67808)
- 科学(50298)
- 基金(48588)
- 家(48234)
- 国家(47929)
- 研究(38699)
- 科学基金(37331)
- 自然(28459)
- 自然科(27812)
- 自然科学(27795)
- 自然科学基金(27306)
- 省(26622)
- 基金项目(25613)
- 划(24071)
- 社会(22436)
- 社会科(21240)
- 社会科学(21231)
- 资助(20733)
- 教育(17556)
- 计划(17270)
- 重点(16867)
- 科技(16757)
- 科研(14425)
- 发(14280)
- 部(14075)
- 创(13715)
- 专项(13643)
- 业(13117)
- 创新(13044)
- 农(12704)
共检索到125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农友 卢立华 游建华 雷丽群 王亚南 李华 杨桂芳
以南亚热带5个年龄系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时空互换的方法对其植物多样性及乔木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之间的植物多样性及乔木生物量差异,为次生林的管理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1)共调查植物69种,隶属于39科,55属;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呈波动的不稳定状态,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乔木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林下灌、草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呈现前期平稳,中期升高,后期下降的趋势;林下灌、草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2)通过异速生长方程计算,乔木生物量随演替的进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状态,演替进行到30 a时,乔木生物量最大(296.91 t·hm~(-2))。(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差异不显著(P>0.05),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次生林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小波
本文用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指标从生态位宽度、重叠和理论生态位中心与现实生态位中心的偏离程度等方面来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苗木对环境适应性的问题 ,并采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光环境与苗木光合产物的输出和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的苗木对土壤含水量变化 (变旱 )和全日照的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强 ;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适应性最差 ;演替过渡种藜蒴对pH值的变化适应性最强 ,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的适应性最差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中心偏离值都表现出演替过渡种藜蒴和荷木对矿物质浓度梯度变化适应性最强 ,这与它们苗木有较发达的根系相关密切 ,从而反映了森林演替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永健 陶建平 李媛 余小红 席一
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有竹与无竹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与更新状况。结果表明:华西箭竹的存在未改变森林演替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但降低了各阶段物种多样性,尤其对灌木层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对阔叶林物种的影响大于针叶林;与无竹环境相比,华西箭竹环境下林分各层物种丰富度都有所降低,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明显下降,但对草本层影响较小;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与针叶林无竹环境乔木幼苗数量大于华西箭竹环境,箭竹环境光资源较差且枯落物较厚,不利于幼苗萌发与生长;糙皮桦幼苗及各径级树木在阔叶林无竹环境数量最多,而岷江冷杉在针叶林无竹环境最多,但在箭竹环境也有一定数量;华西箭竹的存在阻碍了糙皮桦的高生长,但对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宣 肖洒 朱鹏 杜婷 李济宏 洪宗文 袁春阳 兰婷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张健 游成铭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japonicum、樟树C. campho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 ciliata等7个阔叶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量化树种对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树种全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樟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桤木和红椿,天竺桂最低。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根、枝>叶,并且大叶樟各器官生物量均最高,天竺桂各器官生物量均最低。各器官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比例在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树种大小排序无一致性规律。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全株、叶、枝及干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常绿树种的根生物量、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5),枝和干生物量占比则相反。落叶树种林分林下草本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树种林分(P<0.05),并且红椿、桤木和香椿林分林下草本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天竺桂、樟树、大叶樟和油樟林分,红椿林分的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6个林分(P<0.05)。【结论】研究区区培育落叶树种有利于人工林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并且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作为培育树种更有利于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图6表2参3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永强 蔡燕茹 曾焕忱 徐明锋 苏志尧
【目的】研究林下植物在不同林冠开度梯度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为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并为野生植物的引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银瓶山自然保护区2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将林冠开度(CO)划分为第1梯度(CO<10%)、第2梯度(10%≤CO≤20%)和第3梯度(20%<CO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付甜 朱建华 肖文发 曾立雄
以我国亚热带的8种森林类型的乔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幂函数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构建各森林类型的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和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结果表明:材积-生物量转换模型的拟合结果表现为除常绿阔叶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材积与生物量均显著相关(R2>0.5,P<0.05)...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刘鲁霞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提供服务功能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估在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方面的行动和进展。机载高光谱数据具有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特点,对估测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具有较大潜力。但是,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有可能成为限制高光谱数据对森林物种多样性估测精度的因素,特别是当像素尺寸小于树种识别尺度(例如树冠)时。机载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方式,由于其具有探测三维植被结构的能力,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愈发重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柳新伟 申卫军 张桂莲 彭少麟
适应度和生态位适应度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区别,该文在综述两者概念的基础上,利用生态位中心、实际生态位和生态位宽度构建生态位适应度,分析两者存在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态位适应度和适应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幼苗的生理特性可以用于表征物种在演替过程中的适应度,但是生态位适应度的动态提前于适应度的动态;同时利用限制因子构建的生态位适应度模型可以了解演替过程中影响物种演替的限制因子.该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利用物种生理特性定量研究演替过程中物种适应度动态的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也 王君 杨雨春 何怀江 于海鸥 郑军 张天祥
【目的】了解东北不同山脉胡桃楸次生林径级结构和乔木生物量情况,为后续次生林相关研究及该地区林分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张广才岭、长白山、老爷岭和龙岗山山脉21个典型区域内共设置样地202块,应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Johnson’s SB分布和负指数分布对调查样地内乔木直径进行拟合,并进行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精度检验,同时根据调查数据和参考乔木异速生物量方程计算各样地每公顷生物量。【结果】4个山脉的林分径级结构基本相近,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体呈现出倒"J"型分布,中小径级的林木株数较多,主要集中在6~14 cm径级,张广才岭每公顷林木株数要多于长白山、老爷岭和龙岗山;根据参数和模型拟合,以及实测株数和模拟株数之间的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比较,3种模型模拟效果与实际值均较为接近,其中三参数Weibull分布模拟效果在4个山脉中均较其他两种曲线更好,且张广才岭三参数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山脉;各山脉每公顷所有树种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长白山>龙岗山>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和龙岗山生物量大小相似,显著高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P 龙岗山>张广才岭>老爷岭,且长白山林分内胡桃楸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山脉(P <0.05)。【结论】4个山脉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林分径级结构模拟均以三参数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最好,且林分中所有树种和胡桃楸单个树种的生物量均在长白山表现最优。
关键词:
胡桃楸 次生林 径级结构 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李忠国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
关键词:
南亚热带 人工林 生物量 空间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岳新建 叶功富 陈梦瑶 高伟 李蝶 邹燕惠
以福建省东山县海岸沙地4种人工林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卷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及天然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南亚热带海岸沙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差异及相关性。结表果明:1)不同林分对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效磷、全碳、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较高,而4种人工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有较独特的碳源利用方式和较高的活性;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胺类是滨海沙土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3)土壤微生物功能指数与土壤pH、有效磷、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较低的有机碳、有效磷含量可能是限制滨海沙土微生物功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4)在防护林更新改造过程中可通过套种乡土阔叶树种、增施磷肥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沙土质量的持续改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星云 何友均 张谱 戎建涛 覃林 李智勇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而言,目标树经营模式中以目标树为主的第1林层断面积值最大,占林分断面积百分比为95.00%,90.00%,87.00%,但第2,3林层断面积最小,形成了合理的林冠结构;2)目标树经营模式的林木平均密度(408~858株·hm-2)显著低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992~1917株·hm-2),而平均胸高断面积(18.18~46.03m2·hm-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元芝 黄明斌 赵世伟
用4年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利用植物系数、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等指标,研究了黄土高原植被群落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早期森林群落→顶级群落)的耗水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是早期森林群落明显高于其它群落,草本群落明显高于灌木群落(P草本群落>乔木群落,而顶级群落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早期森林和顶级群落明显高于草本和灌木群落(P<0.05)。因此,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关键词:
植物系数 植被群落 黄土高原 实际蒸散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毛志宏 朱教君 谭辉
对4种主要次生林类型的植物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2个生长季的调查,共采集植物378种,分别隶属于78科、215属;2005年设置的37块样地中,共包括植物物种183种,分别隶属于58科、123属,其中乔木34种、灌木33种、草本116种;除主要乔木树种(如蒙古栎、枫桦、胡桃楸、水曲柳和花曲柳)外,常见的植物有色木槭、假色槭、毛脉卫矛、山楂叶悬钩子、荨麻叶龙头草、白花碎米荠、宽叶苔草、粗茎鳞毛蕨和掌叶铁线蕨等;2)对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现有植物群落而言,物种数占植物物种总数80%的最小取样面积为251m2,即约为16m×16m;物种数占植物物种总数90%的最小取样...
关键词:
辽东山区 次生林 物种组成 多样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