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6)
- 2023(13998)
- 2022(12275)
- 2021(11585)
- 2020(9648)
- 2019(22324)
- 2018(21912)
- 2017(43056)
- 2016(23001)
- 2015(25749)
- 2014(25466)
- 2013(24644)
- 2012(22151)
- 2011(19567)
- 2010(19094)
- 2009(17253)
- 2008(16474)
- 2007(13880)
- 2006(11776)
- 2005(9739)
- 学科
- 济(87998)
- 经济(87903)
- 管理(71349)
- 业(67906)
- 企(59030)
- 企业(59030)
- 方法(45736)
- 数学(40064)
- 数学方法(39538)
- 财(26180)
- 农(22763)
- 中国(20847)
- 业经(20248)
- 务(18886)
- 财务(18818)
- 财务管理(18782)
- 企业财务(17919)
- 学(17456)
- 地方(16341)
- 农业(15133)
- 制(15087)
- 理论(15000)
- 贸(14954)
- 贸易(14947)
- 易(14519)
- 技术(14507)
- 和(14328)
- 环境(14132)
- 划(13072)
- 银(11597)
- 机构
- 大学(314683)
- 学院(313517)
- 管理(132965)
- 济(122607)
- 经济(120083)
- 理学(117409)
- 理学院(116245)
- 管理学(114259)
- 管理学院(113697)
- 研究(94705)
- 中国(69500)
- 京(64546)
- 科学(58471)
- 财(55721)
- 财经(46375)
- 业大(46000)
- 所(44277)
- 中心(44177)
- 农(44077)
- 经(42473)
- 江(41810)
- 研究所(40685)
- 范(40151)
- 师范(39797)
- 北京(39636)
- 经济学(36539)
- 院(35285)
- 财经大学(35163)
- 商学(34838)
- 州(34629)
- 基金
- 项目(227375)
- 科学(180529)
- 基金(167275)
- 研究(166971)
- 家(144467)
- 国家(143287)
- 科学基金(125593)
- 社会(106154)
- 社会科(100613)
- 社会科学(100588)
- 基金项目(89902)
- 省(88068)
- 自然(82643)
- 自然科(80758)
- 自然科学(80739)
- 自然科学基金(79265)
- 教育(77414)
- 划(73927)
- 编号(68242)
- 资助(68053)
- 成果(53374)
- 部(50692)
- 重点(50116)
- 创(47709)
- 发(46884)
- 课题(45184)
- 创新(44434)
- 教育部(44293)
- 科研(43792)
- 人文(43580)
- 期刊
- 济(122884)
- 经济(122884)
- 研究(85719)
- 中国(49211)
- 管理(46973)
- 学报(46704)
- 科学(43763)
- 财(43506)
- 农(39040)
- 大学(36598)
- 学学(34577)
- 教育(32231)
- 农业(27668)
- 技术(27440)
- 融(22258)
- 金融(22258)
- 财经(21825)
- 业经(21394)
- 经济研究(19653)
- 经(18476)
- 问题(15955)
- 图书(15423)
- 理论(15193)
- 科技(15110)
- 技术经济(14597)
- 版(14366)
- 财会(14124)
- 实践(14085)
- 践(14085)
- 现代(13779)
共检索到424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孟繁锦 王玉霞
境外上市中概股公司屡遭卖空,股价大跌甚至被迫退市,引发中概股整体诚信危机,相关应对措施研究与加强中概股上市公司治理至关重要。卖空机构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对上市公司的卖空威胁客观上提高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披露的程度,其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依据演化博弈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建立卖空机构行为对上市公司违规影响的演化博弈模型,演绎了这一过程中二者的策略选择过程,通过演化博弈分析,明晰了卖空机构决策行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的激励机理及作用过程。研究表明,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卖空机构的狙击,我国需加强中概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同时有效发挥证监会的监督力量,并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作为着力点,加强其信息披露程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曙光
高管违规本质上是对受托权力缺乏有效制衡所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而内部控制能否抑制高管违规行为则是检验内部控制治理效应是否发挥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以2012—2017年度沪深两市的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探讨内部控制抑制高管违规行为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进而考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是否得以发挥。结果显示:高管违规与内部控制指数(ICI)显著负相关、与内部控制缺陷(ICD)显著正相关、与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ICA)显著正相关,回归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具有抑制高管违规的治理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震 李艳辉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理论视角,对2006~2009年间受到中国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罚的违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高管人员薪酬、薪酬—业绩敏感性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违规发生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低的年度薪酬会增加公司违规的概率;与配比公司相比,业绩较差的违规公司有着较低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高管可以依据公司的业绩选择利己的薪酬—业绩敏感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细雄 占恒 李万利
不同于以往基于制度监管或内部治理视角的研究,本文从市场化治理视角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效应。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ble 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发现,卖空机制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违规倾向,提升了违规稽查概率,且缩短了违规稽查时间。同时,标的公司违规发生年份的融券力度明显增加,这表明卖空者确实具有信息优势且对违规行为更为敏感。机制检验揭示,卖空机制通过治理效率和信息效率两条路径对违规行为发挥双重治理作用,即卖空机制强化了内部治理中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干预,从而抑制了事前违规倾向;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关注及违规负面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升了事后违规稽查概率。本文还发现,卖空机制的违规治理效果受到违规监管环境(法制监管、内部控制和行业违规)和标的公司个体特征(公司成长性、市值规模和股价波动性)的调节作用影响。
关键词:
卖空机制 公司违规 市场化监督 双重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孟庆斌 邹洋 侯德帅
本文以中国开启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使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以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卖空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公司的违规倾向,提高了其违规行为被稽查的概率,该结论在使用双重差分控制内生性,并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其次,信息透明度在卖空机制影响公司违规的过程中,既具有调节作用,又发挥中介效应。同时,卖空机制通过提高对公司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其违规倾向。具体而言,股票融券余额较大、进行了股权质押以及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卖空对其违规行为的威慑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相比领导人违规,卖空机制对信息披露违规和公司经营违规的影响更强,且随着时间推移,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治理作用越发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融券卖空机制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治理和防范公司违规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蔡志岳 吴世农
作为公开原则的核心体现,信息披露无疑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证券市场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手段。然而,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无视法纪,信息披露违规屡禁不止,严重地违反了诚信准则。本文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进行预警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信息有助于提高预警模型的判别成功率,揭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风险。而且,在违规前一年,基于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治理指标的预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前甄别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袁春生 白玮东
区别于以往政府监管方式,合规监管强调发挥公司的自我监管与治理作用。文章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的样本数据,构建多期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合规监管对公司违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合规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公司违规行为,促进规范运作;基于“压力-机会-借口”维度的机制检验表明,合规监管通过缓解经营压力、强化董事会监督和降低高管风险偏好来抑制公司违规;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司具备的合规管理能力越强、合规管理需求越大,合规监管的违规治理效果越明显。合规监管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具有持续性,且受违规频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为合规监管有效性提供了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而且对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合规监管 合规管理 政府监管 公司违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军伟
频频发生的上市公司违规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违规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是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与监管者,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不完全、非合作博弈。本文建立了违规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了影响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违规概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制度安排、违规成本与监管力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治理结构、立法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实施对监管者监管等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雷啸 唐雪松 郑宇新
利用中国推出放松卖空管制的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能抑制公司的违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强化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卖空机制对民营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丽婷 金雪军
管理者政治关联在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会弱化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公司违规行为发生及管理者被迫离职两个方面,利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研究管理者政治关联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政治关联的管理者所在企业更加倾向发生违规行为,尤其是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政治关联能够降低其违规行为被稽查处理的可能性,尤其是国有企业。政治关联有助于管理者建立职位壕沟,降低管理者被迫离职的概率;而企业违规行为被稽查后,管理者被迫离职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文章的研究结果证明,管理者政治关联会弱化企业发生违规行为的事前监管,同时也会降低企业违规行为的稽查在事后监管中的公司治理效果。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陈震
最近,关于草原兴发的报道不断出现在各大财经媒体上。2006年5月24日,《南方都市报》刊登文章《草原兴发承认做假账》。6月8日,草原兴发接到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调查书。7月5日,《证券时报》刊登了《草原兴发被深圳交易所强制复牌》的消息。7月12日,《上海证券报》刊登了《关于对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军伟 陆桂琴
上市公司违规是一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代理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违规上市公司和未违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并由此推断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是导致上市公司违规的主要原因,提出至少在当前条件下,上市公司违规的有效治理并不能依赖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违规 公司治理结构 实证分析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维安 李晓琳 张耀伟
当公司违规时对CEO及时有效地进行变更是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之一,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监督和决策的重要机构,其独立性至关重要。董事会独立性是公司治理的灵魂,已有研究将董事会独立性作为一种形式上的独立性,忽略了可能影响董事会职能发挥的其他社会因素,如董事会成员与CEO非正式关系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匹配程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社会独立性。采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认同理论,从董事会监督职能有效性发挥角度,创新性地构建包含认知和关系双层的董事会社会独立性测量指标,以2011年至2014年沪深A股发生CEO变更的上市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样本,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不同情景下,当公司出现违规行为时,董事会社会独立性对CEO变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会社会独立性越高,违规公司的CEO越容易发生变更行为,董事会成员与CEO关系亲密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相近所形成的较高的契合度使董事会无法客观公正地评判和监督CEO的业绩表现;(2)董事会社会独立性效应的发挥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和业绩表现有关,在民营企业和劣绩公司,董事会社会独立性的调节效应更显著;(3)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外部治理机制为董事会社会独立性的效用发挥提供了保障,董事会社会独立性只有在外部治理较好的情形下才会影响违规公司的CEO变更。董事会社会独立性作为独立性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不仅在于保持结构的独立,还需要提升董事会的社会独立性。公司应严格把控"关系型"和"相似型"CEO,同时还应创造独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保障董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建琼 曹世蛟
通过建立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基于高管连锁的关联关系,测算每家目标公司的关联公司违规氛围,并由此考察违规行为在关联关系上的传染性。研究发现:关联公司的违规氛围显著助长了目标公司的违规倾向,并且具有较强违规习性的目标公司更容易受感染,而没有违规前科的目标公司则仍能洁身自好。进一步研究发现,不论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建立的连锁关系,还是由其他高管建立的连锁关系,均会导致违规行为的传染。对违规行为分类后发现,信息披露违规和经营违规具有较高的传染性,而领导人违规几乎不具有传染性。区分目标公司面临的监管强度后发现,违规行为的传染在监管强度较低时更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