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45)
- 2023(19889)
- 2022(16917)
- 2021(15743)
- 2020(13426)
- 2019(30589)
- 2018(30187)
- 2017(58367)
- 2016(31719)
- 2015(35387)
- 2014(35140)
- 2013(34753)
- 2012(31752)
- 2011(28441)
- 2010(28421)
- 2009(26410)
- 2008(26207)
- 2007(23271)
- 2006(20379)
- 2005(18348)
- 学科
- 济(126032)
- 经济(125853)
- 业(110621)
- 管理(104425)
- 企(97423)
- 企业(97423)
- 方法(58431)
- 数学(48045)
- 数学方法(47406)
- 财(40527)
- 农(37228)
- 业经(35732)
- 中国(32520)
- 制(29663)
- 务(28063)
- 财务(27977)
- 财务管理(27928)
- 企业财务(26540)
- 学(25997)
- 农业(25591)
- 理论(23435)
- 技术(23004)
- 地方(21954)
- 和(21742)
- 贸(21689)
- 贸易(21678)
- 银(21516)
- 银行(21453)
- 易(21066)
- 体(20799)
- 机构
- 学院(450386)
- 大学(450098)
- 济(178894)
- 管理(178569)
- 经济(175072)
- 理学(153540)
- 理学院(151862)
- 管理学(149109)
- 管理学院(148277)
- 研究(147994)
- 中国(115263)
- 京(95570)
- 科学(92324)
- 财(87936)
- 农(79123)
- 所(74792)
- 财经(69310)
- 业大(69252)
- 江(67957)
- 研究所(67754)
- 中心(67735)
- 经(63121)
- 农业(62323)
- 北京(59760)
- 范(55549)
- 师范(54888)
- 州(54115)
- 院(54094)
- 经济学(53856)
- 财经大学(51660)
- 基金
- 项目(304552)
- 科学(239689)
- 基金(222541)
- 研究(218977)
- 家(195000)
- 国家(193381)
- 科学基金(166563)
- 社会(138006)
- 社会科(130740)
- 社会科学(130705)
- 省(119017)
- 基金项目(117338)
- 自然(110461)
- 自然科(107945)
- 自然科学(107910)
- 自然科学基金(105993)
- 教育(100570)
- 划(100167)
- 资助(92295)
- 编号(87774)
- 成果(70700)
- 重点(68236)
- 部(67041)
- 创(64551)
- 发(63784)
- 课题(60527)
- 创新(59928)
- 科研(58902)
- 教育部(57298)
- 国家社会(56862)
- 期刊
- 济(198381)
- 经济(198381)
- 研究(132599)
- 中国(87377)
- 学报(73931)
- 农(72271)
- 财(71409)
- 管理(69979)
- 科学(67600)
- 大学(56509)
- 学学(53678)
- 农业(49292)
- 教育(45360)
- 融(43383)
- 金融(43383)
- 技术(40002)
- 财经(34626)
- 业经(33167)
- 经济研究(30752)
- 经(29670)
- 业(27700)
- 问题(25610)
- 技术经济(22679)
- 版(22223)
- 科技(21174)
- 现代(20952)
- 理论(20801)
- 财会(20577)
- 统计(19413)
- 商业(19342)
共检索到667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高劲 宋佳讯
在我国实体和虚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债务违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融券卖空机制自2010年开始已经有十余年历程,文章依据融资融券分布式扩容制度的特征,以2010—2020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DID实验检验融券卖空政策对于企业债务违约的“事前威慑”效应,并以进入标的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分析已发生的卖空交易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事后惩罚”效应。研究发现,融券卖空限制逐步放开有助于抑制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且该卖空政策对董事与CEO两职分离、股权集中度高以及融资约束弱的企业抑制效应更强。最后在已有结论基础上进行了影响机制分析,卖空试点政策通过影响市场对企业的关注程度、企业盈余管理来发挥“事前威慑”效应以降低标的企业的违约风险,卖空交易通过降低标的企业过度负债水平和提高企业去杠杆化水平发挥“事后惩罚”效应以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飞 吕盼盼
利用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研究放松卖空管制对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检验卖空机制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治理效应。在实证检验卖空机制的"事前威慑"与"事后惩罚"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放松卖空管制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同步性,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同时发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卖空交易对股价同步性的降低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卖空机制是通过吸引证券分析师跟踪和投资者关注等渠道降低企业股价同步性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乃康 周艳利
本文从卖空的事前威慑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企业融资行为及其决策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施融资融券制度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机会,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外部融资以及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本文发现,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允许卖空的企业其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均显著减少了,且新增债务融资的减少程度要比新增外部权益融资的减少程度更大,并引起了财务杠杆的下降。这些结果在那些内部治理水平较差或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乃康 周艳利
本文从卖空的事前威慑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企业融资行为及其决策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施融资融券制度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机会,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外部融资以及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本文发现,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允许卖空的企业其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均显著减少了,且新增债务融资的减少程度要比新增外部权益融资的减少程度更大,并引起了财务杠杆的下降。这些结果在那些内部治理水平较差或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时间不长且实际的卖空交易量也很小,但卖空机制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治理机制正在发挥着事前的威慑作用,并通过弥补内部治理水平的不足而规制着企业的融资行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利 田甜 吴玉梅 谢家智
本文从外部市场化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治理两个视角,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放松卖空管制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卖空标的企业的违约风险,同时内部控制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并发挥中介效应抑制了企业债务违约。结果表明,卖空机制对企业具有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双重治理效应”,且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随着卖空机制实施的时间推移越来越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卖空机制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果受公司个体特征的调节影响,表现为融资约束程度高和现金流波动大的公司,卖空机制降低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卖空机制通过结合内部控制发挥双重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为监管机构和企业防范债务违约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屹立 张卫国
通过构建破案率、逮捕率、起诉率和重刑率四个指标来衡量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借此研究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无论是惩罚的确定性还是严厉性均对总犯罪率、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产生了显著的威慑作用。其中破案率的威慑力最强。而无论惩罚的确定性还是严厉性对暴力犯罪的威慑作用均小于财产犯罪。这些结论对治理犯罪及刑事政策的完善都颇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
惩罚 犯罪 威慑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健 王庆山
从政策企业家视角出发,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具有企业性质的碳交易监管机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中心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探析碳配额决策因子和惩罚因子与降低市场违约风险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企业实际碳排量大于高配额决策的初始配额量时,企业只能通过购买新的配额来补充排碳缺口,或接受违约惩罚;当企业实际排碳量较低时,一味要求高初始配额可能会减少企业的交易利润;为降低市场违约风险,碳配额决策因子β1为企业预计排量与历史排量比值的最大值,β2为企业预计排量与历史排量比值的最小值,惩罚因子η的取值范围满足η>2。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楠
基于环境处罚的功能定位,本文论证了环境处罚的理论标准,特别是考虑到不同情形的环境罚款标准。通过对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处罚标准与重点监控组合共同起到了较好的威慑作用,但环境罚款及其他处罚措施在责令企业整改方面效果并不乐观。政策启示包括:首先,提高环境处罚标准确定的科学性,有效的罚款威慑必须与企业的利润挂钩;其次,提高政府环境处罚的执行能力和效率,加大对环境监察和执法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最后,环境处罚的执行还需其他政策相互配合,需注重环境管理和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政策合力。
关键词:
环境处罚 环境罚款 威慑 整治 重点监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瞡宜 许坤
本文通过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2015年微观贷款数据,沿着贷款利率与违约、所有制与违约、所有制与贷款利率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利率与违约展开,实证研究了所有制、贷款利率与违约之间的关系。我国银行基于国有控股企业比私人控股企业具有更低违约事前认知,对私人控股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信贷歧视是不明智的。因为此举破坏了所有制因素降低事后违约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得所有制因素加剧了事后违约发生,且这种不利影响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来抵消,得不偿失。因此,建议信贷利率不应有所有制歧视,银行应该采用市场化方式,根据企业
关键词:
贷款利率 违约风险 所有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震 袁兆春
文章探讨使用现金并购的公司在宣告前的融资方式对并购后违约风险变动的影响以及并购后的长期绩效。以2009~2012年现金并购的主并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Na?ve Merton Model计算违约风险及这两类公司在宣告期间与并购后的异常报酬。实证结果显示,平均而言主并公司在并购后违约风险会下降,使用权益融资对违约风险变动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值负债比、利息保障倍数对违约风险变动也有显著正面影响。并购后的长期绩效,两类公司都有显著负的异常报酬,但权益融资公司的异常报酬都显著低于短期负债融资公司。
关键词:
融资方式 违约风险 公司绩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璟宜 邱兆祥 许坤
通过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2015年贷款数据,讨论不同风险贷款企业、贷款利率与信贷违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违约之间呈现U型关系;高风险等级企业与贷款违约之间正相关且显著;无论是高风险等级企业还是低风险等级企业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均呈现负相关且显著,说明贷款利率的抑制现象依然存在。从参数估计值来看,低风险等级企业贷款利率要低于高风险等级企业;高风险企业与贷款利率交叉项与违约之间呈现负相关且显著,说明高风险企业通过贷款利率渠道确实可以降低信贷违约概率。
关键词:
贷款利率 违约风险 信用评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璟宜 邱兆祥 许坤
通过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0-2015年贷款数据,讨论不同风险贷款企业、贷款利率与信贷违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与贷款违约之间呈现U型关系;高风险等级企业与贷款违约之间正相关且显著;无论是高风险等级企业还是低风险等级企业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均呈现负相关且显著,说明贷款利率的抑制现象依然存在。从参数估计值来看,低风险等级企业贷款利率要低于高风险等级企业;高风险企业与贷款利率交叉项与违约之间呈现负相关且显著,说明高风险企业通过贷款利率渠道确实可以降低信贷违约概率。
关键词:
贷款利率 违约风险 信用评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英 袁少锋 刘力钢
现代企业"言行不一致"的伪善行为日益增加,但关于如何有效地治理企业伪善,促使企业变得"真善",现有研究探讨不足。本研究从消费者惩罚的视角,探讨企业伪善行为的治理问题。通过两项实验研究发现,当企业表现出伪善行为时,消费者会基于感知到的伪善,对伪善企业表现出负向和正向惩罚的意愿。负向惩罚是指去除企业渴望的刺激,如品牌抵制;正向惩罚则指给予企业不想要的刺激,如负面口碑传播。相比低地位的民营企业,消费者对高地位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伪善,表现出更强的负向和正向惩罚意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英 袁少锋 刘力钢
现代企业"言行不一致"的伪善行为日益增加,但关于如何有效地治理企业伪善,促使企业变得"真善",现有研究探讨不足。本研究从消费者惩罚的视角,探讨企业伪善行为的治理问题。通过两项实验研究发现,当企业表现出伪善行为时,消费者会基于感知到的伪善,对伪善企业表现出负向和正向惩罚的意愿。负向惩罚是指去除企业渴望的刺激,如品牌抵制;正向惩罚则指给予企业不想要的刺激,如负面口碑传播。相比低地位的民营企业,消费者对高地位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伪善,表现出更强的负向和正向惩罚意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孙慧 张策
本文选用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战略差异度、财务柔性与企业违约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战略差异度对企业违约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财务柔性对企业违约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财务柔性能显著削弱战略差异度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4)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财务柔性对战略差异度与企业违约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削弱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战略差异度 财务柔性 企业违约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