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0)
2023(9220)
2022(7716)
2021(6976)
2020(5801)
2019(12844)
2018(12668)
2017(23563)
2016(13111)
2015(14191)
2014(13928)
2013(13447)
2012(12463)
2011(11208)
2010(11125)
2009(10104)
2008(9694)
2007(8676)
2006(7592)
2005(6708)
作者
(41989)
(34874)
(34743)
(32749)
(21938)
(16930)
(15591)
(13734)
(13482)
(12213)
(12002)
(11611)
(11388)
(11164)
(11053)
(10717)
(10641)
(10450)
(10181)
(9935)
(9072)
(8603)
(8595)
(8079)
(8052)
(7731)
(7567)
(7502)
(7168)
(7145)
学科
(48685)
经济(48618)
管理(36101)
(33524)
(26650)
企业(26650)
方法(21093)
数学(18593)
数学方法(18407)
(14503)
(14145)
中国(13877)
(13652)
(12242)
业经(10851)
(10229)
贸易(10227)
(10156)
(9948)
农业(9472)
地方(9215)
(8658)
银行(8600)
(8466)
金融(8459)
(8279)
财务(8256)
财务管理(8236)
(8224)
理论(7904)
机构
大学(185525)
学院(184334)
(72748)
经济(71290)
研究(69555)
管理(66231)
理学(57728)
理学院(56987)
管理学(55755)
管理学院(55454)
中国(50531)
科学(47048)
(45862)
(40212)
(37652)
农业(36933)
业大(36129)
研究所(34900)
(32353)
中心(30616)
(27976)
财经(25830)
(25400)
北京(24818)
农业大学(24144)
(23635)
(23324)
(22757)
经济学(22376)
师范(22240)
基金
项目(132655)
科学(102839)
基金(96573)
(89663)
国家(88948)
研究(87250)
科学基金(73635)
社会(55501)
社会科(52574)
社会科学(52560)
(52487)
基金项目(51109)
自然(50858)
自然科(49713)
自然科学(49692)
自然科学基金(48846)
(45427)
教育(39821)
资助(39043)
编号(32616)
重点(30854)
(28501)
(28318)
计划(28244)
(27795)
科研(26374)
创新(26127)
成果(25499)
科技(25289)
(24650)
期刊
(76232)
经济(76232)
研究(50320)
学报(43274)
(40710)
中国(37938)
科学(35082)
大学(30927)
学学(29768)
农业(27276)
(24508)
管理(24063)
教育(17886)
(15157)
金融(15157)
(14843)
技术(13960)
经济研究(13756)
业经(13092)
财经(12895)
业大(12821)
(11380)
(11142)
农业大学(10916)
问题(10391)
科技(9963)
商业(8508)
林业(8466)
技术经济(8145)
(8117)
共检索到269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佳蕾  郭峰  杨佃卿  孟静静  杨莎  王兴语  陶寿祥  李新国  万书波  
【目的】在超高产地力条件下,研究单粒精播对花生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超高产花生理想株型和合理群体构建,进一步挖掘花生的高产潜力。【方法】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HY22)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平度古岘镇、莒南板泉镇、冠县梁堂乡和宁阳葛石镇设置4块春花生超高产试验点,每个试验点安排单粒精播(SS)和双粒穴播(DS)2种种植方式。分别于开花期、结荚期、饱果期和成熟期对各试验点不同播种方式的花生进行植株性状考察,于成熟期对单株结果数、幼果数、秕果数、饱果数、双仁果数和经济系数等进行考察,收获时组织专家进行实收测产。【结果】(1)各试验点单粒精播花生的荚果平均产量比双粒穴播高13.92%,单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才斌  郑亚萍  成波  (?)继锋  姜振祥  
大田条件下,通过比较花生超高产田(产量≥8.5 t/hm2)和一般高产田(产量≥6.0 t/hm2)群体特征和光能利用率得:叶面积系数峰值持续时间长是超高产花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超高产田全生育期光合势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田;产量形成期光合势占全生育期的80%以上,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超高产田单位叶面积光截获效率低于一般高产田:超高产田的干物质生产速率全生育期始终高于一般高产田,干物质生产速率峰值高,后期下降速度慢,是超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花生光能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研究适宜的栽培条件和措施是今后花生再高产主攻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  李刚华  王强盛  袁奇  郑永美  王惠芝  丁艳锋  王绍华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广才  刘利华  张艳  杨玉双  杨兆生  
在小麦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施肥比例的处理,研究了小麦群体质量、根系分布、子粒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增施肥料,群体生物量有所增加,提出了超高产小麦适宜的生物量和叶面积系数的动态参考指标。根长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增施肥料可以提高根长密度。根系平均直径以0~10cm土层内最大,增施肥料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大。根系的总表面积以0~10cm土层内最大,以下锐减。增施肥料可增加根总表面积,施氮磷比例为1∶1时效果最好。不同土层内根系总长度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其中0~10cm土层占50%以上。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施氮磷钾比例1∶1∶0 6时效果最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黄兴奇  普双有  汪增祥  杨宏  杨高群  
对高产与超高产水稻产地的环境因子、生长发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超高产水稻在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LAI高值持续时间、干物质积累总量等方面优于高产水稻。7~9月份超高产水稻所处环境的太阳辐射总量、最高温分别比高产环境高25.7%和21.3%。形成大穗、多穗的遗传力小,其决定时期无光温明显差异,因而改变栽培管理措施来增加高产水稻的有效穗粒数和穗粒数至超高产水平是客观可行的。粒重形成的遗传力较大,选用千粒重较高的品种可以弥补高产水稻所处环境下8、9月份光温的略微不足。笔者认为:第一,在5、6月份采取适当措施增加有效穗和延长穗分化时期以利形成大穗;第二,在8、9月份采取营养调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晓旭  于海秋  曹敏建  
以先玉335玉米为试材,以超高产为目标,设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底肥施尿素150kg/hm2、硫酸钾56.25 kg/hm2,追肥施尿素450 kg/hm2、硫酸钾168.75 kg/hm2的运筹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最有利;以底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的运筹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分别为17246.85 kg/hm2和0.5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东先旺  刘树堂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叶面积乘积高;总干物质积累量大,干物质生产率高,尤其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是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的重要特性之一。实现夏玉米产量水平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最大叶面积系数55左右;总光合势330万m2/hm2·d;群体光合速率(以CO2重量计)全生育期平均65g/m2·h;群体呼吸速率(以CO2重量计)平均18g/m2·h左右;净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成国  徐海港  李刚华  丁艳锋  王绍华  
调查了武进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单季粳稻泰粳394和武运粳23的群体状况,分析了产量大于12.0 t.hm-2、10.5~12.0 t.hm-2和小于10.5 t.hm-2这3种群体抽穗期的个体构成。结果表明:产量大于12.0 t.hm-2的超高产群体抽穗期茎蘖数、颖花数、干重和叶面积等数量指标的构成中,大分蘖(分蘖干重/主茎干重大于0.8)所占的比例大于30%,小分蘖(分蘖干重/主茎干重小于0.6)所占的比例小于11%。因此,群体合理的茎蘖组成是形成超高产的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兆惠  车仁君  王海英  张惠君  谢甫绨  
【目的】研究不同磷酸二铵施肥水平和单混种植处理对超高产品种辽豆14、中黄35和普通品种辽豆11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规律的影响,比较磷酸二铵施肥量对单播和混播种植条件下大豆超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养分吸收与利用规律。【方法】于2012和2013年在盆栽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苗期施入磷酸二铵,施肥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0 mg·kg-1干土;100 mg·kg-1干土;200 mg·kg-1干土。2个种植类型,分别为单一种植方式:各品种单播;混合种植方式:同一盆中各品种按1﹕1种植。在大豆的开花期(R2)、鼓粒中期(R6)和生理成熟期(R8)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株,按器官分开后,在1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房琴  高影  王红光  李瑞奇  李雁鸣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莲英  秦松  杨桂兰  范成五  
为给贵州超高产水稻栽培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水稻中优60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氮肥和钾肥后移施用对超高产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超高产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显著增产,增幅为10.87%~23.82%,其中以T2增产效果最佳,增幅达23.82%。2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一致,即在整个生育期内呈下降趋势,氮钾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后期的氮磷钾含量,符合超高产水稻的需肥特性。3氮钾肥后移能较好地促进水稻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平衡发展。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即施氮(纯氮)255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40%+蘖肥20%+穗肥3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菲  李盛有  饶德民  姚兴东  张惠君  敖雪  王海英  Steven St.Martin  谢甫绨  
【目的】研究以超高产大豆品种为砧木嫁接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旨在明确嫁接超高产品种的根系对接穗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揭示根系改良在大豆育种中的作用。【方法】以来自相同的祖先亲本(Williams和amsoy)且地理纬度相同的美国俄亥俄州和中国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的11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接穗,采用劈接法,于子叶期分别与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中黄35的砧木进行嫁接,其中,以11个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自身嫁接处理与不嫁接处理作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于R1、R2、R4、R5、R6期测定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色值,于成熟期收获后对植株进行考种,测定植株的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跃建  
建国以来,通过育种,使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上了三个台阶,稳产性和适应性也得到提高,主要农艺性状改进明显。但最近10多年来,四川小麦超高产育种一直面临三个问题:产量潜力没有大突破;稳产性和适应性的改良不及丰产性;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培育超高产品种有三种策略:培育适宜高肥水地区、产量稳定过7500kg/ha的品种;培育适宜中产地区、产量稳定超过5250kg/ha的品种;培育在高产地区产量达7500kg/ha、中产地区5250kg/ha、丰产性和稳产性都突出的突破性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