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7)
- 2023(540)
- 2022(494)
- 2021(481)
- 2020(434)
- 2019(975)
- 2018(880)
- 2017(1296)
- 2016(930)
- 2015(1074)
- 2014(1036)
- 2013(1193)
- 2012(1202)
- 2011(1090)
- 2010(1223)
- 2009(1070)
- 2008(1115)
- 2007(963)
- 2006(857)
- 2005(786)
- 学科
- 教育(4008)
- 生(3862)
- 研究(3624)
- 研究生(3479)
- 医疗(2080)
- 疗(2080)
- 制(2064)
- 度(1984)
- 制度(1982)
- 服务(1924)
- 济(1148)
- 经济(1147)
- 学(959)
- 管理(911)
- 业(794)
- 理论(775)
- 教学(701)
- 中国(667)
- 农(631)
- 方法(572)
- 卫(565)
- 卫生(565)
- 害(546)
- 数学(519)
- 虫(512)
- 企(510)
- 企业(510)
- 数学方法(500)
- 防(490)
- 虫害(439)
- 机构
- 大学(15897)
- 学院(13713)
- 研究(8950)
- 农(5982)
- 科学(5508)
- 所(4935)
- 农业(4838)
- 研究所(4509)
- 京(4156)
- 省(4025)
- 业大(3997)
- 生(3921)
- 中国(3694)
- 院(3400)
- 济(3200)
- 教育(3151)
- 管理(3081)
- 农业大学(3038)
- 中心(3025)
- 室(2987)
- 江(2902)
- 经济(2842)
- 北京(2748)
- 业(2736)
- 技术(2468)
- 科学院(2441)
- 理学(2434)
- 理学院(2374)
- 范(2331)
- 部(2298)
共检索到24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启中 黄任中 吕中华 张世才
对培育的朝天类型辣椒自交系进行早期配合力测定,经过5年试验,育成朝天、单生加工型辣椒杂一代新品种艳椒425。该品种中熟,生长势强,株高91.8 cm、株幅84.5 cm,果实小尖椒型,果长8.9 cm、果宽1.1 cm、果肉厚0.14 cm,青椒果绿色,老熟果大红色,抗病强,丰产性好,辣椒素、辣红素含量高,品质优良,风味上佳,一般产量30.0 t/hm2。适宜在中国西南各省市及湖北、湖南等地推广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童 王辉 陈宁 付翔 杨延杰 林多
通过研究鲁西南地区簇生朝天椒生产用种的农艺性状,构建分子指纹图谱,为在分子水平结合农艺性状评价簇生朝天椒品种间的相似度提供支撑,同时也为簇生朝天椒的品种评价、品种保护及种子市场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以商品名不同的8个鲁西南地区簇生朝天椒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单株簇数、每簇果数、鲜单果重、干单果重、色价等指标的调查,采用UPGMA聚类分析进行品种间的农艺性状相似度评价。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其他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8份辣椒材料,筛选出25对多态性In Del引物,构建数字化In Del分子指纹图谱。利用农艺性状和DNA指纹图谱综合对簇生朝天椒进行品种相似度评价。通过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8个商品名不同的簇生朝天椒品种抗倒伏性均较好、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综合表现较一致;8个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78时聚为1个大类,各品种表型性状与遗传背景表现一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品种相似度较高。利用25对具有多态性的In Del引物进行8个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共扩增出160个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130~350 bp,8个品种间只在引物CIDH267产生位点差异,扩增片段大小在180~200 bp。参照DNA指纹方法判定标准(NY/T1433-2007),品种SYJ-2和SYJ-6与品种SYJ-1、SYJ-3、SYJ-4、SYJ-5、SYJ-7、SYJ-8为疑似同种。基于农艺性状和25对In Del标记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有效评价品种间的相似度,8个商品名不同的簇生朝天椒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较小、遗传背景较窄、相似度极高,同质化严重,且存在同物异名现象。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宁书菊 曾夏安 魏道智
以日本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var.)为材料,采用不同含量的聚乙二醇(PEG)、NaCl和不同时间进行浸种处理,探讨不同引发处理对朝天椒种子活力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PEG、NaCl含量和延长引发时间,可以提高朝天椒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20%PEG和0.1 g.L-1NaCl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朝天椒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21.99%、29.50%和12.9%、16%;PEG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及种子中丙二醛(MDA)含量,且与PEG含量呈正相关;NaCl处理后的朝天椒种子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0.1 g.L-...
关键词:
朝天椒 引发处理 萌发 生理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向辉 佘朝文 许栋 张青桦 赵旺
为阐明朝天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结合运用形态标记与RAPD标记对7份朝天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态标记以10.25的遗传距离将7个朝天椒辣椒种质材料分成了5类,RAPD分子标记以15的遗传距离将供试辣椒种质分成4类,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比例为24.4%,扩增多态性位点多,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不明显,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从分子水平和传统形态学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农寿千 杨小波 李东海 杨立荣 徐中亮 陈玉凯 吕洁杰
为了解海南省中东部地区野生辣椒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本文选择了其所属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保亭、五指山、琼中和屯昌等9个市(县)16个乡(镇)中的63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品种丰富。参照中国植物志分类标准,将该区生长的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椒分为9个品种;②品种分布广。9个品种分布在16个乡(镇)的58个村,占调查村庄总数的92.1%;③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椒生长适应能力强。从滨海沙土到山区的各种红壤,从东部海拔2m到中部海拔339m的各地区,都有其分布;(4)生长环境脆弱,分布品种单一。仅品种5在9个市(县)都有分布,而品种9只在保亭的1个村子...
关键词:
朝天椒 资源调查 海南省中东部 农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吕中华 黄任中 林清 雷蕾 黄启中
渝椒三号是采用优势育种方法,以纯化自交系“42—2”为母本,“5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组合。杂一代优势强、早熟、丰产。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比对照改良早丰增产61.0%和36.1%,比湘研1号增产56.8%和22.5%。抗性鉴定表现耐寒、中抗疫病。鲜椒肉厚、多汁、微辣、商品性好、耐贮运。宜春季早熟栽培。
关键词:
渝椒三号,一代杂种,杂种优势,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云 范妍芹
冀椒 3号是以经多代选择、创新的NL、 811分别为母、父本培育成的适宜露地栽培的河北省第一个中晚熟杂交种 ,原名 88- 3 ,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商品性好的优点
关键词:
甜椒 冀椒3号 一代杂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桂敏 龙洪进 钟秋月 杜磊 张芮豪 钟利
对50份朝天椒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9个性状中仅首花节位和株高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而果肉厚、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心室数、单株果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6个性状是决定朝天椒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果肉厚、单株果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株幅对朝天椒单株产量有直接正向效应,单果重对朝天椒单株产量主要是间接影响。因此在朝天椒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多注意这些性状,着重提高单果重和单株结果数,并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提高朝天椒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亚华 刘录祥 毕宏文 谢立波 王雪 高永利 邓立平 郭会君
1987年8月5日以龙椒二号甜椒(纯系)的干种子搭载于"870805"返地卫星上,并留下等量种子作为原始对照.(搭载的种子随卫星在空间飞行5d,飞行高度200~400km,飞行周期为90min,微重力为10-10e/cm2).种子回收后在常温下保存,1988年开始进行选育,1996年从龙二的搭载后代中获得突变体B10.1997—1999年又于田间进行连续4代鉴定,2001—2003年在所外布点3处,进行了异地试验及预备试验,2003-2005年进入全省区试及生试.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宇椒二号甜椒.龙椒二号甜椒果大、抗病、质佳、果面光滑少褶、适于保护地栽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早熟高产抗病杂交辣椒新品种─—洛椒4号洛椒4号是洛阳市郊区辣椒研究所采用早熟甜椒自交系和早熟大果型羊角椒自交系配制的一代杂种,1992年参加河南省辣椒品种区试,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超过对照品种湘研1号。该品种现已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明华 沈俊宝 白庆利 徐伟
从1979年开始,用了约15年时间,采用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黑龙江野鲤的耐低温、荷包红鲤耐高密度养殖和镜鲤生长快等优良性状综合到三杂交种中,建立了Ⅰ、Ⅱ两个选育系,再用它们与野鲤和镜鲤回交,从6个回交种中选出2个与Ⅰ、Ⅱ两个雌核发育系组合成合成系并系统选育到F7,育成了抗寒力达97.6%(H1IF6),生长速度比当地养殖鲤快近一倍的高寒鲤。研究中发现黑龙江野鲤的抗寒因子可以转移给杂种,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与野鲤回交可同时加强抗寒能力和提高生长速度,以及采用雌核发育技术与常规结合,可加速选育速度。
关键词:
鲤 耐寒性 杂交育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舜庆
1960~1982年,经过育种材料的搜集、整理、亲本选择、遗传规律观察等工作,通过种内和种间的有性杂交,选出了高产型、观赏型、高产观赏兼用型、对锈病高抗型和免疫型的玫瑰。1989~1992年,选取5个不同类型,进行小区对比试验,两年对鲜花产量分析,均高于对照,最高较对照增产195.4%,出油率不低于对照,香气符合玫瑰香型。
关键词:
玫瑰,杂交育种,鲜花产量,出油率,抗病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守边 王燕频 刘小祥 张艳芳 陶胜祥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为了发展这一名花,中国梅花研究中心自1981年开始进行杂交育种,已从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育新品种共35个.其中‘小红长须’、‘磨山宫粉’、‘江砂宫粉’、‘菱红台阁’、‘荷花玉蝶’、‘单轮朱砂’、‘单红垂枝’、‘粉皮垂枝’、‘汉粉垂枝’、‘跳雪垂枝’、‘汉雪垂枝’、‘磨山垂枝’等12个品种,在1993年11月12日鉴定会上,被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晏晓兰 程汉武 易明翾
从实生苗的变异植株中选育优良新品种是目前培育梅花新品种的主要方法,但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的弊端。拟通过多年育种实践,探索实生选育梅花新品种更为快捷、有效的技术,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梅花 新品种 实生选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