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
- 2023(1158)
- 2022(948)
- 2021(888)
- 2020(793)
- 2019(1725)
- 2018(1686)
- 2017(2758)
- 2016(1632)
- 2015(1796)
- 2014(1812)
- 2013(1816)
- 2012(1765)
- 2011(1712)
- 2010(1733)
- 2009(1793)
- 2008(1732)
- 2007(1505)
- 2006(1291)
- 2005(1276)
- 学科
- 学(7038)
- 济(6356)
- 经济(6348)
- 管理(2903)
- 业(2699)
- 经济学(2365)
- 企(2339)
- 企业(2339)
- 理论(2027)
- 方法(1798)
- 教育(1674)
- 中国(1413)
- 农(1280)
- 数学(1222)
- 数学方法(1189)
- 图书(1103)
- 书馆(1083)
- 图书馆(1083)
- 和(1078)
- 水产(1060)
- 业经(1043)
- 教学(1037)
- 动物(980)
- 农业(868)
- 图书馆学(862)
- 动物学(853)
- 财(832)
- 研究(786)
- 制(782)
- 技术(778)
- 机构
- 大学(28280)
- 学院(26052)
- 研究(10964)
- 科学(8470)
- 济(8305)
- 经济(8121)
- 管理(7349)
- 中国(7149)
- 农(7117)
- 京(6354)
- 所(6309)
- 理学(6104)
- 理学院(5984)
- 研究所(5913)
- 农业(5809)
- 管理学(5792)
- 管理学院(5742)
- 业大(5400)
- 中心(4559)
- 范(4477)
- 师范(4370)
- 江(4305)
- 农业大学(3955)
- 室(3852)
- 北京(3825)
- 院(3733)
- 技术(3720)
- 师范大学(3640)
- 财(3599)
- 实验(3492)
共检索到40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董英萍 张志峰 邵明瑜
利用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以及核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熟卵呈卵圆形,核相处于生发泡尚未破裂的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在(21±1)℃时,精卵混合后约5 min,精子由卵偏向植物极一侧入卵,受精膜开始举起,继而精核发生第1次膨胀。直至受精后约25 min,受精膜完全举起;受精后10~50 min,卵核相继完成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50~70 min,精核卵核分别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进而相向迁移,最后在卵的中央联合形成合子核。受精后70~90 min,受精卵完成第1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
关键词:
单环刺螠 受精过程 细胞学观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邵明瑜 张志峰 康庆浩 马卓君 王开顺
对单环刺虫(UrechisunicoinctusVonDrasche)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单环刺虫消化道可分为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直肠和排泄腔。咽、食道和直肠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嗉囊、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壁仅由粘膜层和外膜组成。除食道外,胃之前的消化道及直肠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中肠和呼吸肠上皮主要为微绒毛。消化道上皮主要分为3类细胞,第1种为柱状上皮细胞;第2种为粘液细胞;第3种为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散布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且结构和数量随部位而异:粘液细胞在咽、食道、嗉囊、胃、中肠和直肠上皮中有较多的分布,分泌细...
关键词:
单环刺螠虫 消化道 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马爱军 包振民
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 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 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 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 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 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 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关键词:
大菱鲆 受精 细胞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慧玲 方建光 王清印 张继红 梁兴明 燕敬平 孔杰 杨爱国 姜明
采用荧光染色剂DAPI己固定的泥蚶成熟卵和受精卵进行染色的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泥蚶受精细胞学过程。通过DAPI的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 ,泥蚶的成熟未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 ,精子入卵后成熟分裂再次启动 ,释放出第一和第二极体 ,完成成熟分裂。部分受精卵的第一极体有极明显的分裂现象。精子入卵的部位是随机的 ,且自精子入卵至成熟分裂完成 ,入卵的精子在形态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形成后均具有极明显的膨大现象。并且在系列的样品中可观察到 ,在雌雄原核联合的过程中具有雄性原核向雌性原核移动的趋势
关键词:
泥蚶 受精 荧光显微观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萍 刘晓蕾 李勇 江星 金丽 张耀光
采用人工授精,组织学、超微结构技术等方法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受精卵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胭脂鱼卵子动物极卵壳仅有一受精孔,属单精受精。精孔器为深凹陷,短孔道型。在17~18℃水温条件下,受精后3 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受精后5 s进入卵子;受精后10 s形成精子星光;受精后15 min,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受精后20 min,第二极体形成;受精后90 min,雌雄原核融合;受精后140 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180 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研究发现:成熟卵子精孔器内无精孔细胞及其他物质,和其他大多数硬骨鱼相似...
关键词:
胭脂鱼 精孔器 受精过程 细胞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迎辉 姚韩韩 张佩云 沈庞幼 刘浩明 林志华
采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精子入卵、减数分裂、雌雄原核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缢蛏成熟未受精卵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梨形,卵径为82~88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5~58μm,头部呈保龄球形,顶体前端的顶体杆呈特别细长的花丝状;在水温21~22℃、盐度1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4~6 min,精子的头部已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卵子外形变圆,卵外附着的精子量明显减少;在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
关键词:
缢蛏 受精 早期卵裂 多精受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杰 孙慧玲 高菲 燕敬平 董迎辉 叶乃好 王清印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刺参成熟未受精卵以及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刚产出的刺参成熟未受精卵呈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2~23℃、盐度29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12 min,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第一极体;受精后20 min,大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开始在卵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受精后8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受精后10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刺参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入卵现象。
关键词:
刺参 受精 多精入卵 细胞学观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姚韩韩 林志华 董迎辉 朱东丽 沈和定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泥蚶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核行为进行了系统地细胞学观察。泥蚶成熟未受精卵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周围,受精后3 min左右精子入卵,启动成熟分裂,9~12 min排出第一极体、18~20 min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25 min左右雌、雄性原核形成;受精后30 min左右雌、雄原核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受精后35 min左右第一次卵裂结束,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45 min左右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本研究发现了多精入卵现象,多个精子入卵可启动成熟分裂,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形成多个雄性原核并与...
关键词:
泥蚶 受精 早期卵裂 核行为 多精入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梅 王晶 罗凤霞 杨宏光 李智辉
以东方百合索蚌(Sorbonne)和元帅(Acapulca)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荧光显微技术研究其胚囊发育,观察花粉管生长和双受精过程,研究适合百合的授粉及进行胚抢救的时期。结果表明:百合大孢子的发育形式为贝母型,其胚囊发育最终形成育性正常的7细胞胚囊,-2级的胚囊已经发育成熟,适宜授粉受精。异花授粉后花粉管3~5d到达胚囊,并释放出2个精核进行双受精。百合胚胎发育经过合子、原胚、球形胚、子叶型最终发育成熟。胚乳发育与胚胎同步,属于核型胚乳,在形成球形胚后胚乳细胞逐渐形成细胞壁。授粉后45d进行胚抢救较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毕克 包振民 黄晓婷 王珏 方建光 刘慧
利用HOECHST33258荧光染料对已固定的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及早期胚胎样品进行染色的方法,连续观察记录了菲律宾蛤仔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成熟未受精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结合于卵子周围并开始进行顶体反应;精子入卵后去致密并且激发卵子恢复两次成熟分裂,排放出第一及第二极体,完成成熟分裂;受精卵完全排放出第二极体的同时早期的精卵原核形成,随后二者相互靠拢,体积扩散膨大,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各自的染色体组后完成联合;菲律宾蛤仔早期胚胎发育速度进程较快;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受精现象。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受精 早期胚胎 荧光显微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竞春 石安静
椭圆背角无齿蚌受精细胞学观察CYTOLOGICALOBSERVATIONONTHEFERTILIZATIONOFANODONTAWOODIANAELLIPTICA陈竞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00)石安静(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椭圆背角无齿蚌,受精,细胞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傅小鹏 胡金义 胡惠蓉 包满珠
【目的】研究石竹不育系与可育系小孢子形成过程的异同。【方法】利用压片及石蜡切片等方法观察石竹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该不育系(H-37B)是通过在石竹自交6代的自交系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经过连续杂交和2代回交获得的不育系(H-37B)。【结果】可育系小孢子发育经历了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成花粉。不育系败育现象在造孢细胞增殖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以及四分体至单核期都有发生。石竹可育花粉外形饱满,圆形,生活力强;而不育花粉外形空瘪,不规则,无生活力。【结论】绒毡层的异常发育是导致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石竹 小孢子发育 雄性不育 石蜡切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星鸿 孟霄 甘宏涛 刘统昊 丁子媛 姚海洋 徐国成 丁姗 傅子玥 陈伟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单环刺螠的性比、性腺指数、繁殖力、胚胎与胚后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特征,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单环刺螠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单环刺螠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单环刺螠雌雄比例为1∶1.17,雄性略多于雌性。成熟卵径为(145.16±1.70)×(141.27±1.94)μm,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绝对繁殖力为111 800~720 488(449 684±265 905)粒,相对繁殖力为2 214~12 702(6 849±4 854)粒,怀卵量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0.683,P
关键词:
单环刺螠 繁殖生物学 环境条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兴洪 何亮华 黄健 宋武林 马平 有贺佑胜
为了阐明雌雄异体紫菜减数分裂的发生时期,对坛紫菜生活史的各阶段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用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分别固定室内培养的坛紫菜各生活阶段的活体材料,在明亮处放置数日使细胞褪色至白色。然后,先用铁矾苏木精染液对固定材料进行染色处理,再进行压片、显微观察和拍照记录。观察结果表明,精子囊细胞、叶状体营养细胞和2个细胞的壳孢子萌发体中的核相是单倍的,染色体数N=5;果孢子、丝状体细胞、膨大细胞和壳孢子的核相是双倍的,染色体数2N=10。精子囊细胞、果孢子和丝状体细胞的分裂是有丝分裂。在壳孢子萌发的第1次细胞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偶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和后期等;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曹小娟 王卫民
对大鳞副泥鳅(PP)、二倍体泥鳅(DD)和四倍体泥鳅(TT)自交或杂交受精卵进行冷休克(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min开始,利用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35min),获得6种多倍体泥鳅后代(DD×PP-0,3n=74;DD×DD-0,3n=75;DD×TT-0,4n=100;TT×PP-0,5n=124;TT×DD-0,5n=125和TT×TT-0,6n=15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诱导组合不同时期倍性进行检测发现:1月龄,DD×PP-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7.50%,DD×DD-0三倍体诱导成功率为53.85%,DD×TT-0四倍体诱导成功率为90.91%,TT×PP-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84.96%,TT×DD-0五倍体诱导成功率为76.92%,TT×TT-0六倍体诱导成功率为12.50%。12月龄,各组合多倍体诱导成功率分别为91.43%(DD×PP-0,3n=74),60%(DD×DD-0,3n=75),85.19%(DD×TT-0,4n=100),87.50%(TT×PP-0,5n=124),83.33%(TT×DD-0,5n=125)和6.06%(TT×TT-0,6n=150)。12月龄各诱导组合多倍体倍性组成与1月龄相似,诱导成功率随诱导多倍体后代的倍性增加而降低。对不同诱导组合后代进行生长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导组合后代在生长早期差异不显著,生长后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以四倍体泥鳅为母本、大鳞副泥鳅为父本的诱导五倍体后代(TT×PP-0)12月龄时期全长和体质量值最大。同时,荧光受精细胞学观察证实冷休克处理通过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三倍体型后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