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3)
- 2023(12712)
- 2022(11242)
- 2021(10522)
- 2020(8851)
- 2019(20189)
- 2018(20268)
- 2017(38602)
- 2016(21301)
- 2015(23907)
- 2014(23912)
- 2013(23545)
- 2012(21309)
- 2011(19301)
- 2010(19270)
- 2009(17810)
- 2008(17599)
- 2007(15235)
- 2006(13348)
- 2005(11884)
- 学科
- 济(80735)
- 经济(80616)
- 管理(67535)
- 业(58983)
- 企(50629)
- 企业(50629)
- 方法(36576)
- 数学(31386)
- 数学方法(30978)
- 财(24582)
- 农(21312)
- 中国(20030)
- 业经(18958)
- 学(18916)
- 制(18886)
- 环境(16585)
- 地方(15768)
- 务(14904)
- 财务(14835)
- 财务管理(14806)
- 理论(14092)
- 企业财务(13991)
- 和(13967)
- 农业(13915)
- 划(13510)
- 贸(13388)
- 贸易(13380)
- 体(13051)
- 易(12997)
- 技术(12954)
- 机构
- 大学(302635)
- 学院(300537)
- 管理(118999)
- 济(114566)
- 经济(111904)
- 理学(103192)
- 理学院(102014)
- 管理学(100186)
- 研究(99958)
- 管理学院(99651)
- 中国(73195)
- 京(64892)
- 科学(63824)
- 财(55489)
- 所(50505)
- 农(50266)
- 业大(47208)
- 研究所(46029)
- 中心(44805)
- 财经(43942)
- 江(43653)
- 北京(40984)
- 经(39774)
- 农业(39407)
- 范(38990)
- 师范(38604)
- 院(36286)
- 州(35328)
- 经济学(33836)
- 财经大学(32660)
- 基金
- 项目(209316)
- 科学(163806)
- 研究(152024)
- 基金(151613)
- 家(132788)
- 国家(131725)
- 科学基金(112601)
- 社会(94534)
- 社会科(89477)
- 社会科学(89453)
- 省(82083)
- 基金项目(81027)
- 自然(74246)
- 自然科(72401)
- 自然科学(72384)
- 自然科学基金(71058)
- 划(69272)
- 教育(69031)
- 资助(61830)
- 编号(61669)
- 成果(50286)
- 重点(46888)
- 部(45695)
- 发(43833)
- 创(43614)
- 课题(42521)
- 创新(40772)
- 制(40671)
- 科研(40168)
- 教育部(38932)
- 期刊
- 济(126557)
- 经济(126557)
- 研究(87142)
- 中国(57135)
- 学报(51078)
- 农(46052)
- 科学(45444)
- 管理(43964)
- 财(43036)
- 大学(37893)
- 学学(35774)
- 教育(32411)
- 农业(31681)
- 技术(24811)
- 融(24169)
- 金融(24169)
- 财经(21401)
- 业经(20561)
- 经济研究(18874)
- 经(18030)
- 业(16465)
- 问题(16325)
- 图书(15516)
- 科技(15417)
- 理论(15329)
- 版(14579)
- 实践(14143)
- 践(14143)
- 技术经济(13552)
- 现代(13506)
共检索到434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佩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目的】拟探讨等距单粒线播技术用于定量种间距对小麦前、后生育期的影响,以此论证等距单粒线播的技术特征及优势。【方法】选用宁麦13为田间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粒距1.5、3.0和4.5 cm 3个处理(T1.5、T3、T4.5),行距20 cm。分别从群体、单株以及单茎穗3个尺度层次的指标对比,评价种间距在苗期和成熟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等距单粒线播法创建出稳定全生育期密度效应且该效应能够为群体、单株与器官3个尺度层次的表型所表达。较小种间距显著延长稻茬麦50%出苗率的天数。群体的成熟期籽粒总产量随种间距减小而增加,T1.5与T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T4.5处理显著降低。在群体生物量方面,T4.5处理的总茎秆重、总麦穗重显著低于T1.5和T3处理。而在单株尺度层面,单株穗数、结实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间距增加而显著性增大,但单株千粒重无显著性差异,单株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麦穗重和茎秆重也随播种间距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密度补偿效应。同时,随种间距减小,单株小麦各指标由正态分布变为L型分布。在小麦的单茎穗层面,单茎穗产量和穗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仅穗粒数表现出年度间不稳定。而在器官生物量方面,地上部生物量、叶重、茎秆重和麦穗重不同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距单粒线播小麦在群体、个体和器官3个不同尺度范畴的密度效应能够在小麦的苗期和成熟期得到充分表达,且不同尺度范畴内的产量因子及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相较于传统机械化种植技术,等距单粒线播技术有利于解析群体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启滨 王建楠 李毅念 何瑞银 丁启朔
【目的】为探明单粒精播种植方式种间距对小麦根系的土层分布影响,构建了基于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数据下MATLAB分割分析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RLD)定量技术,获取大田条件不同种间距单株稻茬麦RLD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和相对根长密度(NRLD)分布模型。【方法】选用宁麦13为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20和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单粒精播种间距1.5、3.0、4.5、6.7、9.0 cm共5个处理(JT1.5、JT3、JT4.5、JT6.7、JT9),行距20 cm。RLD分析采用根系构型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配合Pro-E软件数字重构,辅以MATLAB实现基于“空间voxel元技术”的根系生长空间3 cm~3精细分割和定量分析,跟踪各土层RLD分布动态和NRLD模型。【结果】不同处理的单株稻茬麦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0—9 cm土层深度内分布的稻茬麦根系达总根量95%以上,超过9 cm土层深度小麦根系急剧减小;单株小麦根系扩展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根构型以种子位作为中心点向四周拓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拓展方向性和约束性。群体稻茬麦RLD随种间距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在JT4.5最大;RLD扩展面积随种间距的增大而不断增加,最大可达22 972 mm~2。过高与过低的群体都造成不良的根构型影响,适宜的播种密度才能创建最佳的根系3D分布,实现土壤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经归一化处理后0—20 cm土层NRLD分布同时符合三次多项式和指数模型,两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极好(R~2>0.99,RMSE<0.1),但指数模型更符合随土层深度的RLD特征实际。【结论】融合根系数字化仪实测根系3D拓扑结构与MATLAB分割分析的复合型小麦根长密度定量技术实现了单粒精播稻茬麦不同种间距的单株及群体双尺度的根长密度分布动态的定量描述,所得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小麦精确耕种、水肥精准运筹、根构型调控等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关键词:
稻茬麦 种间距 根系分割 根长密度 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世保 黄丽丽 康振生 程晶晶 陆宁海 杨之为 陈银潮
【目的】研究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为利用品种混播这种生态控制条锈病的方法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的混播小区,比较研究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差异;并采用TP-M13-SSR技术分析自然发病条件下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多品种混播小区苗期发病中心较少,且发病中心的扩展速度明显受到抑制,在春季流行阶段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品种混播以抗-感组合较好,2007年其相对防效平均为73.27%,相对增产率平均为13.26%;混播中组分数目对病害和产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混播小区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单播小区。【结论】多品种混播对小麦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郭嘉莲 万琳涛 徐林峰 丁明全 周伟
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莉芳 戴廷波 荆奇 潘洁 曹卫星 姜东
2001至2002年分别在河北保定、江苏徐州和姜堰3个不同的生态点,研究了播期(适播和晚播)对小麦(徐州26、皖麦38和徐州25)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能极显著提高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在播期、环境与基因型因子中,以环境对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最大。保定点和姜堰点的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徐州点。播期与生态点间、生态点与品种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播期相同,环境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大于基因型。随着纬度的升高,播期对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下降。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以花后气象因子的效应大。
关键词:
小麦 戊聚糖 播期 生态点 气象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磊 孙振宇 黄冲 王爽 潘娟娟 王海光 曹世勤 马占鸿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品种混种 产量 品种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于运华
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壮丰安和抽穗期喷施增粒增重剂的初步研究表明:壮丰安具有缩短基部伸长节间、调节植株形态和促进幼穗生长的作用,但不影响幼穗的发育进程;壮丰实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为灌浆初期速度较慢,中期以后速度较快;增粒增重剂除能增加单德结实粒数外,更能提高籽粒灌浆初期的灌浆速度,从而明显提高位重。壮丰安和增粒增重剂表现出一定的配合效应。因此,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拟解决的问题,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互作用和配合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麦 节间 叶 籽粒 生长调节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怀德 赵欢庆 俞国基 杨俊海 赵晖 王彩云
以来源于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的12个硬粒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硬粒小麦的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变化以及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源于墨西哥品系的单株产量极显著高于意大利品种,加拿大品种与墨西哥品系和意大利品种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不同来源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穗粒数墨西哥品种极显著高于加拿大和意大利品种,千粒重墨西哥品系则显著低于意大利和加拿大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来源品种的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多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均为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间多为正相关。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产量结构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巨秀 蒋晓菲
为揭示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制麦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籽粒蛋白质对麦芽品质影响的机理,以皖麦38、扬麦13和小偃6号3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澳大利亚啤酒大麦品种Stilling为对照,系统分析了参试材料在降温发芽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总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小,仅变化了2.09%;可溶性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大,制麦前后相比可溶性氮增加了约4.8倍;隆丁区分的高分子氮变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约为48%),中分子氮变化不大(约为7%),而低分子氮在40%~48%变化。小麦和啤酒大麦在制麦地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差异较大,揭示其制麦工艺应与啤酒大麦有所不同。
关键词:
小麦 小麦啤酒 小麦制麦 蛋白质变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林 王乃康 高勇
为保证气吸式播种系统的播种质量,对播种系统播种滚筒真空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该文简述了气吸式播种系统的构成及原理,并介绍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真空度自动控制系统,叙述真空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想,并对该二维模糊控制器采用MATLAB模糊工具箱进行动态仿真.通过仿真研究可知,对气吸式播种系统播种滚筒真空度控制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是可行的.
关键词:
气吸式播种系统 真空度 模糊控制 仿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欢虎 张鸿杰 徐建兵 梁维治 马爱平 池宝亮 陈奇恩
微孔膜小麦在冬前、拔节期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 ;在小麦全生育期有较好的温度效应 ;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较好地满足了小麦主要生育阶段水分需求 ,水分生产效率 (1 0 4 1kg/mm)较对照提高 39 5% ,产量达 4 4 6 1kg/hm2 。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孔地膜 覆盖 穴播 旱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朝晖 陈佩度
以各种能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材料作为母本分别与易变山羊草测交,调查各测交一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ph1b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能力最强,测交一代交叉结数为13.08;N5BT5D和PhⅠ(C11-5)次之,测交一代交叉结数分别为8.57和8.12;ph2b、ph2a和N5BT5A的作用较弱,其测交一代交叉结数分别为1.77,3.91和3.49。在试图将ph1b和ph2a组合于一体的研究中,随机从ph1b/ph2a∥ph1bBC1植株选取15株用易变山羊草测交。在86株测交后代中,有7株的交叉结数超过15.00,比ph1b与易变山羊草测交一代的交叉结数高3....
关键词:
小麦 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突变体 组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应才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袁锋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倾斜项目“小麦吸浆虫成灾规律及控制策略与防治方法研究”,2005年12月25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组在通过3年资料搜集、基础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又自筹资金38万元进行了5年的应用推广研究,取得如下重大突破和成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OksanaVTkachenko TaisiaIDjatchouk YuriyVLobachev1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Rht基因对单雄生殖的影响。选用Rht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品系作为供体材料 ,包括以面包小麦为背景的Rht1 ,Rht3和Rht1 4及以硬粒小麦Charkovskaya 4 6为背景的Rht1 4和Rht1。结果表明 :不同的Rht遗传体系对愈伤诱导频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影响不同。在面包小麦中 ,显性Rht3基因对单倍体产生的所有阶段都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而在硬粒小麦中 ,显性的Rht1 4基因与其它姊妹系相比 ,具有更高的植株再生能力
关键词:
小麦 离体单雄生殖 Rht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秀旺 周阳 王汉芳 金先春
1993~1996年,对河南省黄河沿岸稻茬小麦生产上现有的稻田撒播、免耕犁耧播、旋耕条播和翻耕条播4种耕播方式小麦的生态环境、生育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耕播方式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及高产潜力。
关键词:
稻茬小麦,高产潜力,耕播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