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27)
2023(13342)
2022(11744)
2021(11049)
2020(9337)
2019(21593)
2018(21851)
2017(41677)
2016(22911)
2015(25815)
2014(25895)
2013(25528)
2012(23262)
2011(20814)
2010(20811)
2009(19147)
2008(18596)
2007(16175)
2006(14187)
2005(12520)
作者
(64356)
(53226)
(53214)
(50616)
(34073)
(25554)
(24064)
(20870)
(20431)
(19115)
(18368)
(17976)
(16912)
(16849)
(16363)
(16337)
(15988)
(15764)
(15311)
(15246)
(13179)
(13118)
(12744)
(12249)
(11937)
(11834)
(11785)
(11755)
(10700)
(10474)
学科
(86789)
经济(86657)
管理(69169)
(63360)
(52810)
企业(52810)
方法(39373)
数学(33955)
数学方法(33521)
(24600)
(24571)
中国(23194)
业经(20153)
(19948)
(18737)
地方(17723)
农业(16389)
(15395)
财务(15322)
财务管理(15288)
理论(15059)
(14985)
贸易(14978)
(14538)
企业财务(14362)
(14196)
环境(13958)
(13722)
技术(13566)
(13477)
机构
大学(320165)
学院(317028)
管理(126447)
(123002)
经济(120124)
理学(109488)
理学院(108229)
管理学(106366)
管理学院(105771)
研究(103318)
中国(77399)
(68516)
科学(64143)
(59498)
(51100)
(48468)
财经(47101)
中心(47096)
业大(46910)
(46452)
研究所(46254)
北京(43232)
(42644)
(42578)
师范(42217)
(38056)
农业(37761)
(37498)
经济学(36639)
财经大学(34959)
基金
项目(218329)
科学(171390)
研究(161558)
基金(158025)
(136694)
国家(135545)
科学基金(116740)
社会(100961)
社会科(95487)
社会科学(95464)
(84818)
基金项目(84774)
自然(75873)
教育(74180)
自然科(74038)
自然科学(74024)
自然科学基金(72659)
(71478)
编号(66789)
资助(64512)
成果(54783)
重点(48250)
(48158)
课题(45559)
(45376)
(45176)
(42657)
创新(42155)
教育部(41582)
科研(41472)
期刊
(135788)
经济(135788)
研究(94566)
中国(62696)
学报(49313)
(46409)
管理(46202)
科学(45500)
(44116)
大学(37753)
教育(36862)
学学(35235)
农业(30317)
技术(27191)
(26286)
金融(26286)
财经(22736)
业经(21882)
经济研究(20409)
(19254)
图书(17903)
问题(17867)
理论(16267)
科技(15287)
(15201)
实践(15004)
(15004)
(14848)
技术经济(14460)
现代(14352)
共检索到465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杨善长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40、41条对于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雇制度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以解雇事由为主,同时涉及解雇程序、解雇救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法律的规定存在不少粗糙与缺漏的地方,可能为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埋下隐患。而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相关立法经验颇值得我们学习,惟有在借鉴优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对解雇制度进行精当的构思与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解雇制度中对于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德敏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六种过失性解雇理由,确立了较为严格的过失性解雇制度,有利于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这一解雇权,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本文认为,该条款与其他条款之间存在矛盾,互有冲突,其中有些在实践中不便操作,容易给劳动者权益造成损害。为此,从立法上,应对部分条款进行调整;从执法上,应加大对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的监察力度;从内部管理上,应充分发挥工会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职能作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大武  杨芳  
劳动者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之严重性边界在现行《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规范中未有明确的规定,即便是关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审查,也仅有部分地方性司法文件有所提及。这为法院裁量劳动者严重违纪问题留下了大量的司法裁量空间。裁判文书分析表明,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条款的司法适用呈现出非正面回应和裁量不一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现实复杂多样、法律规定模糊、法官裁量理念差异。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回归劳资利益衡平,从完善相应司法解释、统一法官裁量理念和提出可操作的严重性标准出发。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晓如  
《劳动法》第31条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作出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理解不一导致产生了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第31条法律理解的研究和法律适用的探讨,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提出了几点思考。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邱婕  
如果检索《劳动合同法》全文,并不会找到"解雇"这两个字,显然这不是一个法条概念,但在学者的研究中,"解雇保护"是劳动法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解雇意味着劳动关系的终结,意味着劳动者"饭碗"的丧失,这是一个事关劳动者就业权乃至生存权的议题,也事关社会的整体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以,在劳动法学中"解雇"制度逐渐被发展为一个保护劳动者的体系。一、解雇保护的概念界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颖慧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4条概括规定了用人单位在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下的劳动合同承继制度。为了缓解制度的刚性,将此项制度进行细化及完善,《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应明确现行立法中"等"的内涵及标准以及将用人单位发生部分变动列为前提之一。同时,在劳动合同的承继过程中进一步建立配套的劳动者异议权制度,赋予劳动者自主选择之权,并在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实施中,针对用人单位借机实施不利益变更劳动条件等行为以及不当解雇行为,建立适当的预防及补救措施,以保障劳动者之合法权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小午  
我国现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在实务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劳动者预告解除规定太过僵化,预告期未区分不同种类的劳动合同,未区分不同岗位、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工作年限的劳动者;劳动者即时解除实体和程序规定诸多不明等。建议对预告期、劳动者单方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等规定予以完善;明晰《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表述;将劳动合同无效情况另作规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金福海  柯罗妮娜  
基于实质正义的要求,劳动法确立了劳动合同法定变更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在法定情形出现时必须对劳动合同进行变更,劳动者相应地享有请求权。但是我国劳动合同法定变更制度存在变更准则及救济效率缺失等问题。因此,立法上有必要将法定变更纠纷纳入终局裁决的受案范围;司法上则应当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解释,并建立起一套审查标准。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世诚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应当说,这部法是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部法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问清泓  
服务期是现代劳动合同中的重要制度,我国《劳动合同法》只规定了能够约定服务期的一个条件,即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此规定约定性太强,法定性不足,放大了服务期的单向性,应当设置服务期的期限限制,明确专业技术培训的范围,增加约定服务期的条件,在劳动合同期满而服务期未满时有效均衡双方利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董保华  
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姚先国  
本文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三年的情况作了回顾总结,认为拥护者和反对者当初的预期均未得以实现,《劳动合同法》面临与《劳动法》一样被虚化的风险。而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劳动合同法》某些规定与现实脱节,更在于《劳动合同法》权利调整所受到的社会经济关系制约,只有从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入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公民权利均等化,才有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为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与体制基础。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梁三利  
劳动关系具有私法自治和公法干预双重属性。竞业限制作为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手段应兼顾劳动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竞业限制主体应当是知悉其商业秘密的劳动者,竞业限制期限的立法应采取最长期限,具体期限由劳动合同根据具体情形来约定。竞业限制应当以劳动关系终止时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竞业限制经济补偿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利益的冲突点,必须由立法确定最低限度的合理补偿标准。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文涛  
在《劳动合同法》第26、28条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出发,可以考虑区分劳动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对无效制度的价值在于弥补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在适用中的不足,并与《劳动合同法》第27条衔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正当的工资请求权和关涉到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劳动合同法上的部分无效、绝对无效、相对无效、无效行为转换等制度规则共同组成劳动合同的效力群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