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7)
- 2023(9106)
- 2022(7667)
- 2021(6561)
- 2020(5237)
- 2019(12085)
- 2018(11618)
- 2017(20711)
- 2016(11227)
- 2015(12719)
- 2014(12572)
- 2013(12777)
- 2012(12440)
- 2011(11671)
- 2010(11568)
- 2009(10836)
- 2008(10314)
- 2007(9033)
- 2006(8340)
- 2005(7890)
- 学科
- 济(72864)
- 经济(72800)
- 管理(33547)
- 业(26393)
- 方法(23287)
- 企(20982)
- 企业(20982)
- 数学(20844)
- 数学方法(20691)
- 地方(18864)
- 中国(16668)
- 学(15993)
- 环境(14482)
- 农(13321)
- 地方经济(13250)
- 业经(12394)
- 财(12258)
- 制(9736)
- 经济学(9369)
- 融(9313)
- 金融(9313)
- 贸(9022)
- 贸易(9015)
- 农业(8974)
- 和(8918)
- 易(8638)
- 划(8503)
- 银(8256)
- 银行(8227)
- 发(8220)
- 机构
- 大学(172684)
- 学院(170609)
- 济(83236)
- 经济(81848)
- 研究(71426)
- 管理(59664)
- 中国(53195)
- 理学(50554)
- 理学院(49884)
- 管理学(49052)
- 管理学院(48766)
- 科学(43444)
- 所(38035)
- 京(37209)
- 农(36388)
- 财(35532)
- 研究所(34419)
- 中心(30908)
- 农业(28844)
- 业大(27923)
- 财经(27503)
- 经济学(27080)
- 江(26138)
- 院(25383)
- 经(25066)
- 北京(23954)
- 经济学院(23945)
- 科学院(23197)
- 省(22785)
- 范(20860)
- 基金
- 项目(113190)
- 科学(88666)
- 基金(83797)
- 研究(77121)
- 家(76209)
- 国家(75714)
- 科学基金(62754)
- 社会(51622)
- 社会科(49053)
- 社会科学(49035)
- 省(43990)
- 基金项目(43183)
- 自然(40740)
- 自然科(39725)
- 自然科学(39711)
- 自然科学基金(39034)
- 划(38098)
- 资助(34261)
- 教育(33321)
- 发(27217)
- 编号(27109)
- 重点(27006)
- 部(24687)
- 创(23481)
- 计划(23068)
- 国家社会(22579)
- 创新(22419)
- 科研(22014)
- 成果(21585)
- 发展(21490)
共检索到280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良 刘元元 钱欣 张慧 代红翠 刘开昌 高英波 方志军 刘树堂 李宗新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率与经济效益对小麦-玉米周年不同碳投入量的响应特征。【结果】(1)D和S处理的年均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3.54和5.43 t·hm~(-2);D处理投入土壤中的根系和根茬生物量分别为3.04和2.14 t·hm~(-2),较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根系、根茬和根系分泌物碳投入量分别为1.34、0.97和1.35 t·hm~(-2),较D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2)S处理的资源和农田管理碳投入量为1.73 t C·hm~(-2),较D处理减少51.29 kg C·hm~(-2);S处理的农田碳总投入量为9.00 t C·hm~(-2),较D处理的12.30 t C·hm~(-2)显著减少了26.82%(P0.05)。(4)S和D处理的周年籽粒碳产出量分别为6.27和6.25 t C·hm~(-2),植株碳产出量分别为15.96和15.74 t C·hm~(-2),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分别为0.69 kg·kg~(-1)和1.77 kg·kg~(-1),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7%和39.37%(P0.05);玉米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91万元/hm~2和0.81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增加了0.38万元/hm~2和0.39万元/hm~2;小麦-玉米周年,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为3.80万元/hm~2和1.56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4.81%和51.54%(P<0.05)。【结论】小麦秸秆单季还田在不显著影响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以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减少了玉米秸秆的碳投入量,促进了碳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玉米 碳效率 经济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春虎 陈士林 冯荣成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一致。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比较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1%~15.31%,麦秸还田处理比麦秸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10.54%,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③最高,其次为处理①。
关键词:
玉米 麦秸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杜文平 杜杰 马文良 王冀新 邵富根
春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包头市农技推广站杜文平,杜杰,马文良,王冀新,邵富根春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立体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包头市经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樊志龙 胡发龙 殷文 范虹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目的】明确绿肥与麦秸协同还田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对干旱灌区应用绿肥构建小麦水分高效可持续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麦后休闲(W)为对照,设置了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与麦秸全量还田(W-NTGS)、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单一还田(W-NTG)、麦后浅旋灭茬播种绿肥+绿肥单一还田(W-TG)3个处理,对小麦耗水特征、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WUEi)进行了研究。【结果】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显著增加了小麦播前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其中W-NTGS处理小麦播前0—10、10—20、20—30、3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W-NTG处理增加了22.1%、30.2%、21.5%和11.1%,较W-TG处理增加了26.2%、33.2%、26.5%和16.4%;而W-NTG与W-TG处理间小麦播前0—11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无显著差异。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分别使小麦耗水量、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平均减少7.0%—7.1%、11.7%—20.1%和5.2%—15.9%,在复种绿肥中,W-NTGS处理小麦耗水量较W-NTG处理在2021年减少6.4%,较W-TG处理在2020和2021年平均减少6.1%;W-NTGS处理小麦棵间蒸发量分别较W-NTG、W-TG处理平均减少9.7%和13.6%,蒸散比分别降低6.2%和11.3%,W-NTG与W-TG处理间的耗水量、棵间蒸发量、蒸散比均无显著差异。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使小麦籽粒产量增加6.4%—16.8%,其中W-NTGS处理分别较W-NTG、W-TG处理平均增加6.6%和9.8%,W-NTG与W-TG处理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麦后休闲相比较,复种绿肥使小麦WUE、WUEi分别提高11.9%—30.7%和6.4%—16.8%,复种绿肥之间相比较,W-NTGS处理分别较W-NTG、W-TG处理的WUE平均提高10.9%和16.8%,WUEi平均提高6.6%和9.8%,W-NTG与W-TG处理间的WUE和WUEi差异不显著。【结论】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与麦秸全量还田(W-NTGS)可显著增加小麦播前0—50 cm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季土壤水分的无效损耗,从而在减少小麦耗水量的同时增加籽粒产量,最终显著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复种绿肥水分高效利用推荐技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乃娟 史航 朱利群
为明确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碳足迹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设计了3种麦秸还田方式(麦秸旋耕还田、麦秸翻耕还田和麦秸沟埋还田),并以麦秸不还田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年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并对不同麦秸还田方式的生产资料投入和生产过程碳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与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稻季日均CH4排放,稻麦周年全球增温潜势95%来自稻田CH4排放;(2)在水稻季,农田CH4排放占碳足迹总量比例最大,3种麦秸还田方式中,麦秸沟埋还田处理下碳足迹最小,且能比麦秸旋耕还田处理减少4. 9%;(3)在小麦季,化肥投入造成的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 5%~77. 4%,其次是土壤N2O的排放;(4)从整个稻麦周年轮作系统来看,与麦秸旋耕还田和麦秸翻耕还田处理相比,麦秸沟埋还田处理能分别减少4. 6%和3. 6%的周年碳足迹及8. 7%和4. 9%的周年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因此,对于稻麦轮作地区,采用麦秸沟埋还田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为探求适合淮北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秸还田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抗倒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抛撒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灭茬覆盖处理的总倒伏率最低,而单株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干重最高,且其植株基部第3~7节间的直径、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压碎强度、穿刺强度、抗倒指数、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直接覆盖处理。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考虑,麦秸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覆盖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凯男 丁豪 刘阿康 姜宗昊 陈广周 冯波 王宗帅 李华伟 司纪升 张宾 毕香君 李勇 李升东 王法宏
【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传统施氮技术下,小麦-玉米两熟体系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籽粒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减量后移对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周年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3年,于山东济阳典型麦-玉两熟种植区,设置周年施氮400 kg·hm~(-2)传统农户处理(CK,小麦季200 kg·hm~(-2):65%基肥+35%返青肥,玉米季20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10%(SN,小麦季180 kg·hm~(-2):50%基肥+50%返青肥,玉米季18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20%(NH,小麦季180 kg·hm~(-2):22.2%基肥+33.3%返青肥+44.5%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28.6%基肥+71.4%大喇叭口肥)和周年减氮30%(NL,小麦季140 kg·hm~(-2):43%返青肥+57%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100%大喇叭口肥)4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施氮制度下麦-玉两熟体系的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氮肥后移优化了氮肥减量条件下作物光合特性,其中,叶面积指数3年均值,小麦拔节和开花期NL较CK、SN和NH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9.0%—40.1%和21.6%—36.7%,夏玉米吐丝期NL较CK和SN处理显著提高6.8%—7.3%;叶片SPAD值3年均值,冬小麦拔节和开花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7%—10.0%和7.4%—12.9%,灌浆中期NL较CK、SN和NH处理显著提高5.2%—16.2%;夏玉米大喇叭口期NL和NH较CK、SN处理3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9.0%—9.4%和6.7%—7.1%,吐丝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和NH分别显著提高5.1%—9.4%和4.1%—9.2%;净光合速率3年均值,小麦拔节、开花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提高8.9%—13.3%、14.0%—18.1%和20.1%—24.4%;夏玉米大喇叭口、吐丝和灌浆中期NL较CK、SN处理分别提高4.2%—5.7%、8.7%—13.4%和7.7%—12.8%。NL处理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各生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强度,稳定或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冬小麦拔节、开花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3年均值较CK分别显著提高26.7%、27.4%和18.1%,夏玉米吐丝期显著提高14.4%。氮肥后移通过改善氮肥减量条件下光合特性,促进了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最终实现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籽粒产量的3年均值,NL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5%、18.1%和19.1%,经济效益分别显著提高32.4%、23.8%和27.9%。【结论】黄淮海平原麦-玉两熟体系,周年减氮30%制度下通过增加氮肥后移量,改善了作物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优化了各生育阶段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强度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促进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同朝 李小艳 李仟 王和洲 关小康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田蒸散量变化规律,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田蒸散量周年、不同阶段和日变化,对蒸散量与净辐射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蒸散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占1年的44%,32%,17%,7%,总体呈"M"型变化;冬小麦拔节-抽穗期和夏玉米拔节-抽雄期是1周年的2个蒸散高峰期,也是作物生长水分临界期和补充灌溉的关键期;农田日蒸散量呈抛物线型;气象要素对蒸散量的影响顺序为:太阳净辐射量>气温>降雨量,太阳净辐射量和气温对蒸散量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香菊 王贵启 李秉华 Blackshaw R E
1997~2001年,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就麦秸覆盖与苗后除草剂减量施用相配合对免耕玉米田杂草的控制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播种后田间采用麦秸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的发生。当麦秸覆盖量为4500~7500kg/hm2时,玉米田杂草密度比不覆盖的处理降低49 1%~96 1%,在这样的小区除草剂采用定向喷雾,即使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玉农乐和阿特拉津的用量比常规用药量减少1/4时,小区内除草效果仍可以达到91 8%~94 3%。
关键词:
麦秸覆盖 除草剂 玉米田 杂草控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党小选 刘永利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冬小麦秸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典型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小偃22和小偃216 2个冬小麦品种秸秆,设秸秆混入耕层、秸秆带状覆盖、秸秆全面覆盖3种秸秆还田方式,以及4 500,7 500和10 500kg/hm2 3个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于夏玉米幼苗期和发育中期测定株高、茎粗、次生根数、叶片颜色、单株干质量,并于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各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012年夏玉米播种后由于较长时期干旱少雨,冬小麦秸秆覆盖的保墒作用大于其化感作用,各秸秆还田...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夏玉米 生长发育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桂芹 张莹莹 侯瑞 郭东新
为正确评定小麦秸和玉米芯在肉兔上的表观消化能(ADE)和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试验选择60~70日龄,平均体重(1.75±0.23)kg的商品代伊拉肉兔42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试验饲粮用套算法配制,小麦秸、玉米芯替代基础饲粮的比例分别为25%,20%和15%。预试期5d,试验期4d。结果表明:(1)总能(GE)、ADE和能量表观消化率的平均值分别为:小麦秸,13.52 MJ·kg-1,4.08 MJ·kg-1和30.15%;玉米芯,16.25 MJ·kg-1,2.00 MJ·kg-1和12.33%;(2)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化春 韩萍 张建林
为加速玉米产业化进程 ,提高经济效益 ,提出要发展玉米生产 ,出口创汇增值 ;建设饲料工业体系 ,实现转化增值 ;建立玉米工业体系 ,发展玉米食品工业 ,实现加工增值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投入效益 ;调整作物布局 ,提高结构效益。
关键词:
玉米 产业化 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飞 李霞 任佰朝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目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冬小麦免耕或旋耕、夏玉米免耕使耕层变浅,养分含量降低,对根系发育和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探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产中不同耕作模式来探寻小麦玉米周年中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耕作模式及机理。【方法】供试品种选用郑单958(ZD958),3个试验处理为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夏玉米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节根数量等根系特性及产量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素瑜 王和洲 杨明达 王静丽 贺德先
【目的】通过两年的防雨棚微区控水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和水分调控对小麦根系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及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RS)和秸秆不还田(CK)处理;3种土壤水分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处理,D)、60%—65%(轻旱处理,SD)和70%—75%(适宜水分处理,N)。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根干重、根干重密度、根系活力、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干旱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的次生根数显著降低,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相比,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0—25 Cm土层中的根干重密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也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