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82)
- 2023(9393)
- 2022(7842)
- 2021(7464)
- 2020(5896)
- 2019(13280)
- 2018(12660)
- 2017(23704)
- 2016(12201)
- 2015(13468)
- 2014(12594)
- 2013(12267)
- 2012(10966)
- 2011(9959)
- 2010(9701)
- 2009(9108)
- 2008(8474)
- 2007(6782)
- 2006(5987)
- 2005(5119)
- 学科
- 济(52418)
- 经济(52363)
- 管理(31129)
- 业(26529)
- 中国(20777)
- 方法(20559)
- 企(20128)
- 企业(20128)
- 数学(18490)
- 数学方法(18371)
- 农(13088)
- 贸(12726)
- 贸易(12719)
- 易(12428)
- 财(10776)
- 地方(10299)
- 业经(10291)
- 环境(9256)
- 制(8868)
- 农业(8478)
- 发(8134)
- 学(8129)
- 银(7935)
- 银行(7934)
- 行(7727)
- 融(7581)
- 金融(7578)
- 关系(7024)
- 城市(6926)
- 和(6742)
- 机构
- 学院(165633)
- 大学(165588)
- 济(77800)
- 经济(76470)
- 管理(61543)
- 研究(60714)
- 理学(53467)
- 理学院(52766)
- 管理学(52040)
- 管理学院(51713)
- 中国(46455)
- 京(35123)
- 科学(33707)
- 财(33243)
- 所(28177)
- 财经(27417)
- 中心(26826)
- 经济学(26458)
- 研究所(25736)
- 经(25386)
- 经济学院(23933)
- 范(22875)
- 师范(22746)
- 院(22620)
- 北京(22028)
- 江(21067)
- 财经大学(20774)
- 农(20525)
- 业大(19693)
- 师范大学(18858)
- 基金
- 项目(116221)
- 科学(94791)
- 基金(88878)
- 研究(86940)
- 家(77159)
- 国家(76644)
- 科学基金(66923)
- 社会(60624)
- 社会科(57754)
- 社会科学(57745)
- 基金项目(46921)
- 省(41191)
- 自然(40729)
- 自然科(39904)
- 自然科学(39895)
- 自然科学基金(39166)
- 教育(39127)
- 划(36156)
- 资助(34777)
- 编号(33118)
- 部(27070)
- 国家社会(27058)
- 重点(26305)
- 发(25804)
- 成果(25787)
- 中国(24715)
- 创(24610)
- 教育部(24027)
- 人文(23218)
- 创新(23116)
共检索到238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柴彦威 塔娜 毛子丹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骥 陆梓欣
在传统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发展诉求,实现居民发展梦想的解释力逐渐下降、承载力愈发有限的境况下,文化介入经济并重构新发展空间,不断演进成一种独特的时空关系和场景类型,重构了传统时空的生产要素和生长方式,并展现出充满回忆的历史关怀,富有正义的空间结构,意象丰富的城市叙事以及动力充沛的场景内涵。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快速城市更新中,文化经济的时空转化以及文化场景的空间句法塑造着独一无二的城市,并引领城市进入新的发展境界。在社会结构变动背景下,城市文化经济空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物理空间”带来的终极体验,而是是通过触及美好生活的“体验空间”呈现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因此,城市文化经济空间成为一种实现居民有理想的生活,有创想的就业的载体,一种实现城市成长和居民发展双向交互的容器,一种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磁场。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文化经济空间 时空转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亮洁 任娇杨 杨永春 潘竟虎
采用2019年中国战略新兴产业1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百度指数数据,运用链锁—隶属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从全国—城市群间—城市群内三个相互嵌套的空间尺度,解析尺度重构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应用随机森林和逐步回归法分析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流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呈菱形空间结构;企业流视角下,网络联系较弱,呈放射状分布;二者均呈现"东密西疏"分散分布。(2)不同尺度的城市网络内部均存在小团体现象,核心城市的集聚力普遍大于其对外的辐射力;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结构特征显著,择优链接效应明显;城市群间联系小团体特征明显,层级性显著;信息流视角下城市群间网络联系远强于企业流视角下城市群网络联系,京津冀城市群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群内部均存在小团体与互惠对特征,网络结构呈现单核心和双核心两种类型。(3)政治资源、知识资本、专业技术服务、人力资本是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敏 匡兵 陶雪飞
利用收敛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6—2016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研究期内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2)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出σ收敛特征,σ系数在考察期内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地区分布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但不存在条件β收敛;(3)土地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变量对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收敛过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4)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照,通过规划约束、市场引导等抑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无序扩张。同时探索城市存量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静 邓宏兵 张红
以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观测单元,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衡量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分析城市创新产出分布时空演化与差异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邻近空间权重矩阵与创新网络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经济学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创新产出集中在少数沿海发达城市中;(2)中国城市创新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间的创新差异大于区域内部创新差异,东部沿海城市对整体创新差异的贡献最高;(3)中国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近与创新网络产生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在地理学二、三本性驱动下形成了极化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创新格局。合理地利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有助于加快形成城市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刁琳琳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讨论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发展传统城市经济理论对城市重构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表明:①城市空间集中和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②土地利用和分配过程导致城市地域分异,而城市空间增长的区位形态决定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价值空间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③生产空间再造引起的劳动力地域重组是引发城市重构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区位过程应遵循效用平衡条件,避免空间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修岩 王雨昕
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2)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3)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明华 王立
城市经济空间扩展-聚合进程中社会-生活空间向阶层化方向演进,受阶层化生活行为区位结构的影响,生活空间(质量)体系不断发育。不同阶层工作、购物、家务及闲暇等空间行为界定的城市生活空间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渐趋发育为城市生活空间体系。城市空间由工业化过程中的块状分化演绎发展为健全、完整的生活空间体系及差异化的生活空间质量体系。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以日常生活空间质量体系的认知扇状面和等级面为基础,选择其适宜的生活空间。在经济增长及生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生活空间的尺度逐步扩展至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区域层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刘玉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历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空间重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存在明显差别,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的相似性特征减弱而差异性特征增强。对中国城市工业和商业空间重构的分析表明,郊区化和离心化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因子与社会形势密切相关,社会区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区构成则经历了由单一到混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90年代末的模式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异质性特征突出,而且带有多中心结构特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永春 朱宽樊 杜正喜 曹军 贾云鸿
今后30-50年,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区域资源特色而言,我国西部城市必将承担起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特大河谷型城市——兰州在推进东西合作与双向开放、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在快速扩张和重构中面临的用地限制、产业空间重置、生态环境约束等特殊矛盾,从都市区、市域、中心城区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30年兰州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的战略方案,并对城市生态、文化空间的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兰州在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应重点关注水资源短缺、高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多元产业体系构建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兰州市 发展战略 空间格局重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鸿雁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没有形成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理论与模式,而且也没有一个完善而有系统的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更为严重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解决根本性的目标问题,即面对中国未来30年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理论和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有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能否在制度层面上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式。认为在城市化理论本土化的层面上,必须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加以建构,并据此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实践型发展战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理论概括。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现现代化而在城市构建的基本工具,其研究是理解历史、解读转型的重要视角,其积极因素将构成规划城市未来的重要理念。单位制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涉及社会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总体而言,单位制度研究比较成熟,单位空间和社会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相对不足。单位制度起源研究有路径依赖、资源约束等视角,但确切性还不充分。单位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转型以来,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分化明显,不同类型的单位均有研究,但整体的判断还不明确。空间研究中,物质空间研究成果较多,但解释不足,行为空间和社会空间相对缺乏。从单位制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得以广泛关注,但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
单位 制度 空间 社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天宝 柴彦威
单位制研究具有理解历史、解读转型和规划未来等重要意义,单位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则是单位制研究的基础。单位制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不仅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均给单位质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同样巨大。已有研究加深了对单位形成的认知,但在单位文化及心理、单位制形成影响因素的确切性和不同类型单位的成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关键词:
单位制 形成 影响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汉林 王奋宇 李路路
中国单位现象主要是指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方式逐一整合到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现象。正是由这种独特的中国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极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的单位组织。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不是直接面对一个个单独的社会成员,更多地是在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单位来实现的。虽然,随着今天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这种两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久文 焦张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化 区域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