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2)
2023(5707)
2022(4834)
2021(4461)
2020(3703)
2019(8351)
2018(7926)
2017(15769)
2016(7818)
2015(8255)
2014(8097)
2013(7751)
2012(7059)
2011(6130)
2010(6111)
2009(5453)
2008(4994)
2007(4295)
2006(3655)
2005(3232)
作者
(20406)
(17471)
(17269)
(16384)
(10941)
(8311)
(7827)
(6590)
(6558)
(5873)
(5821)
(5809)
(5432)
(5313)
(5207)
(5173)
(5133)
(5055)
(5000)
(4904)
(4221)
(4151)
(4102)
(4027)
(3855)
(3823)
(3692)
(3625)
(3352)
(3348)
学科
(31140)
经济(31101)
(24873)
管理(22231)
(18579)
企业(18579)
方法(12923)
(12093)
数学(11198)
数学方法(11128)
中国(8795)
(8583)
农业(8533)
业经(7702)
结构(7683)
(6852)
贸易(6848)
(6824)
(6665)
产业(6401)
(5513)
银行(5501)
地方(5453)
(5396)
金融(5396)
(5293)
(5200)
(5153)
收入(4940)
(4844)
机构
学院(108177)
大学(107739)
(50049)
经济(49386)
管理(45095)
理学(40017)
理学院(39658)
管理学(39174)
管理学院(38976)
研究(35640)
中国(26566)
(21734)
(21081)
科学(19919)
(18931)
财经(18148)
中心(16813)
(16692)
(16429)
业大(16165)
经济学(15977)
研究所(15108)
农业(14646)
(14636)
经济学院(14566)
财经大学(13789)
(13642)
师范(13487)
经济管理(13349)
商学(12953)
基金
项目(78482)
科学(63796)
基金(59856)
研究(58383)
(53249)
国家(52369)
科学基金(45374)
社会(40422)
社会科(38412)
社会科学(38402)
基金项目(31827)
(29407)
自然(28119)
自然科(27509)
自然科学(27503)
自然科学基金(27055)
教育(25744)
(24770)
编号(23124)
资助(22754)
(18250)
成果(17826)
国家社会(17822)
重点(17532)
(17148)
(17133)
教育部(16140)
创新(15976)
人文(15942)
(15883)
期刊
(53391)
经济(53391)
研究(31241)
中国(17373)
(16893)
学报(16359)
科学(15761)
管理(15632)
(15424)
大学(12974)
学学(12397)
农业(11350)
业经(10146)
经济研究(9753)
(9313)
金融(9313)
财经(8789)
教育(7927)
(7702)
技术(7407)
问题(6796)
商业(6766)
(6311)
(5329)
世界(5250)
技术经济(5130)
现代(4966)
(4955)
科技(4798)
理论(4484)
共检索到150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杨在顺   丁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人户家庭规模扩大是我国家庭结构的潜在变化趋势,但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是否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基于2014—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探讨了单人户家庭对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人户家庭的人均消费水平比非单人户家庭提高39.96%,并且呈现出消费品质升级、消费结构降级的特征。从作用机制来看,规模不经济效应以及较高的消费倾向是促进单人户家庭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品质升级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总收入较低则会导致消费结构降级。异质性分析发现,未婚单人户家庭实现了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品质升级,而离异和丧偶单人户家庭则表现为消费品质降级。单人户家庭对人均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消费品质升级仅存在于40岁以下的单人户家庭,超过60岁则呈现消费品质降级特征。此外,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单人户家庭实现了消费品质升级。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提供满足单人户家庭消费需求的高品质商品,发挥单人户家庭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重视非单人户家庭在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结构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婚育。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杨在顺   丁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人户家庭规模扩大是我国家庭结构的潜在变化趋势,但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是否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基于2014—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探讨了单人户家庭对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人户家庭的人均消费水平比非单人户家庭提高39.96%,并且呈现出消费品质升级、消费结构降级的特征。从作用机制来看,规模不经济效应以及较高的消费倾向是促进单人户家庭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品质升级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总收入较低则会导致消费结构降级。异质性分析发现,未婚单人户家庭实现了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品质升级,而离异和丧偶单人户家庭则表现为消费品质降级。单人户家庭对人均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消费品质升级仅存在于40岁以下的单人户家庭,超过60岁则呈现消费品质降级特征。此外,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单人户家庭实现了消费品质升级。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当提供满足单人户家庭消费需求的高品质商品,发挥单人户家庭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重视非单人户家庭在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消费结构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婚育。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书宇  赵昕东  
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家庭问卷微观数据库(CLDS)探究收入分配差距如何影响城镇家庭消费结构及优化升级。研究表明,(1)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家庭分别对于医疗、生存型、发展型、享乐型消费的平均消费倾向最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消费层次逐渐上升。(2)收入差距对家庭不同消费类型存在不同的非线性影响。除去少数极高收入家庭,收入差距整体上对消费升级系数的作用体现为一个平缓的非对称倒"U型",当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逐渐增大时,该负向收入差距对其家庭消费升级呈现下拉式影响;而正向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消费升级系数先缓慢上升后下降。(3)收入差距对于医疗支出无显著非线性作用,而对于教育支出作用显著。总之,在社会资源财富有限的前提下,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家庭消费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冀  张彦泽  曹杨  
收入总量是影响家庭消费升级的重要因素,但不同收入来源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文基于收入结构视角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和家庭消费价格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收入结构对中国家庭消费升级具有很强的影响,收入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还能加快家庭消费价格的升级。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的家庭中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工资性收入占比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提高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日常消费的价格升级,且财产性收入对两种消费升级的作用都更大,反映出财产性收入可以在消费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中、低收入家庭对当期的工资性收入依赖程度较高;相比城市家庭而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更有助于农村家庭消费升级,且财产性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红凤  黄璐  
在新发展格局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升级是实现供需两侧有效协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07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和地级市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具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家庭文娱教育和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比而抑制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随分位数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对家庭消费水平的边际效应呈倒U型,而对家庭消费结构的边际效应呈逐步增加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仅对东中部地区家庭消费结构具有积极作用,且该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高收入家庭更为突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增长的中介渠道促进家庭消费水平提高,并通过互联网发展效应、文化传播效应和健康服务效应间接促进家庭消费结构升级。据此提出发挥需求侧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居民消费升级渠道,以供需两侧协同发展助推新发展格局构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新华  孙海波  
消费经济理论在解释我国农户家庭消费行为方面具有局限性,应借鉴农民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及其成果来分析我国农户家庭经济行为特征。农户家庭经济具有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统一、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统一以及经济行为具有社会属性等特征,这也是正确理解农户家庭消费行为的出发点。因此,不但要基于消费经济理论、传统消费伦理,还需要从基于村庄共同体的社会性消费和基于血缘关系的人情消费等方面,多角度解析农户家庭消费行为特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梦霞  黄凯祥  
本文将省际数据与微观家庭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基于OLS模型分析产业数智化对家庭消费升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数智化对家庭消费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产业数智化通过劳动力收入效应、产品质量效应和供需匹配效应影响家庭消费升级;产业数智化通过收入效应对中高技能劳动力家庭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智化对东部地区家庭消费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数智化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大于农村居民;家庭互联网使用程度能够帮助产业数智化发挥供需匹配效应促进家庭消费升级,但对于低技能劳动力家庭存在一定门槛。本文为解决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有益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景瑞祥  汪娜  侯现慧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和2018年两期数据,实证分析了赡养负担对农户消费结构升级及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赡养负担显著地抑制了农户消费结构升级,并扩大了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分开来看,赡养老人所担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均对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的扩大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家庭收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时间成本主要通过抑制家庭收入从而扩大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赡养负担对大规模家庭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具有显著影响,对小规模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禀赋方面,赡养负担显著扩大了高年龄组和低教育组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对高教育组则无显著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户内部的消费结构差距会因赡养负担的加重而显著扩大。本文结论对缩小农户内部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农村内需以及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世胜  
代际特征与代际传递等代际因素能够影响消费行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下,扩大内需、健全国内消费市场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家庭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整体而言,我国家庭消费结构呈现出对改善性消费的偏移。本文关注基于代际视角的父辈特征解释微观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所取得的核心结论为:当父辈学历水平越高,家庭消费结构向享乐型消费偏移,造成对发展型消费的挤占;父辈具备政治身份和较高的工作职位也导致享乐型消费的偏向,但当父亲具有具备政治身份和较高的工作职位时,会显著促进家庭的发展型消费。此外,本文亦发现,母亲个人特征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父辈之间的个人特征对家庭消费结构不存在显著交互影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向飞  尹碧波  
本文基于CHIP2013城镇家庭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户主对家庭人均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户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受教育程度对所有地区家庭消费都存在正影响,而其他的变量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除收入以外,东部地区户主的特征变量对家庭人均消费的总影响为11401.86元,贡献率为53.41%;中部地区户主的总影响为8086.55元,贡献率为57.16%;西部地区户主的总影响为4764.89元,贡献率为31.35%。最后,从收入分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向飞  尹碧波  
本文基于CHIP2013城镇家庭数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家庭户主对家庭人均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户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受教育程度对所有地区家庭消费都存在正影响,而其他的变量随着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除收入以外,东部地区户主的特征变量对家庭人均消费的总影响为11401.86元,贡献率为53.41%;中部地区户主的总影响为8086.55元,贡献率为57.16%;西部地区户主的总影响为4764.89元,贡献率为31.35%。最后,从收入分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原  高晨曦  赵凯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县安徽金寨的651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分析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口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消费总量来看,宅基地退出对家庭总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消费结构来看,宅基地退出对生产性消费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生活性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家庭人口结构在宅基地退出影响家庭消费中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家庭少儿抚养比在宅基地退出对家庭总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的提升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家庭老年抚养比的增大加强了宅基地退出对生产性消费的降低作用。最后,提出积极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流转政策的联动促进、注重保障农户家庭基础消费和加强对宅基地退出农户的再就业支持等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原  高晨曦  赵凯  
基于宅基地退出试点县安徽金寨的651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分析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家庭人口结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消费总量来看,宅基地退出对家庭总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消费结构来看,宅基地退出对生产性消费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生活性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家庭人口结构在宅基地退出影响家庭消费中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家庭少儿抚养比在宅基地退出对家庭总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的提升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家庭老年抚养比的增大加强了宅基地退出对生产性消费的降低作用。最后,提出积极完善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流转政策的联动促进、注重保障农户家庭基础消费和加强对宅基地退出农户的再就业支持等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柯   方时姣   张振华  
【目的】从心理账户视角探讨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家庭收入增加与低能源消费水平、高能源贫困共存的矛盾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CFPS2016—2018年数据,对中国能源贫困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探讨了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1)当前中国能源贫困较为严重。家庭收入的增加能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以及降低能源贫困。(2)中国家庭存在心理账户效应,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主要是受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的影响。(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能通过增加家庭能源消费的意愿与完善家庭能源设施的意愿,从而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与降低能源贫困。(4)异质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阈值线越高、收入越低及处于东部地区的家庭,收入心理账户对能源消费与能源能源贫困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对于当前中国低能源消费与高能源贫困现象,应当重视家庭收入来源差异,侧重增加家庭的工资性与经营性收入,并进一步降低家庭的用能成本及增加家庭的能源消费意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侠  
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公布以后,使用其有关数据,探索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对于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对于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新旧社会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的差异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把握其特点和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理论上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