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5)
2023(7599)
2022(6371)
2021(5669)
2020(4589)
2019(10350)
2018(9765)
2017(18814)
2016(10164)
2015(10418)
2014(10052)
2013(9850)
2012(8891)
2011(7892)
2010(7853)
2009(6990)
2008(6656)
2007(5595)
2006(4849)
2005(4027)
作者
(30970)
(25957)
(25701)
(24301)
(16399)
(12624)
(11489)
(10092)
(9943)
(8896)
(8698)
(8608)
(8299)
(8048)
(7972)
(7893)
(7820)
(7728)
(7491)
(7320)
(6564)
(6197)
(6102)
(5888)
(5879)
(5623)
(5549)
(5427)
(5169)
(5109)
学科
(43316)
经济(43273)
管理(27000)
(25261)
(19249)
企业(19249)
方法(18867)
数学(17414)
数学方法(17251)
中国(14060)
地方(10859)
(10529)
(10039)
(9278)
业经(8495)
(8371)
贸易(8369)
(8073)
环境(7503)
产业(7483)
农业(7274)
(7187)
城市(7094)
(6121)
财务(6115)
财务管理(6107)
结构(6008)
技术(5919)
企业财务(5873)
(5687)
机构
大学(143880)
学院(142617)
(59592)
经济(58391)
管理(54591)
研究(51128)
理学(48881)
理学院(48196)
管理学(47315)
管理学院(47072)
中国(35462)
科学(34576)
(30346)
(30074)
业大(26711)
(25795)
农业(24477)
研究所(24192)
(23690)
中心(22700)
财经(20176)
(19487)
(19123)
经济学(18997)
(18588)
(18242)
北京(17915)
师范(17900)
经济学院(17421)
农业大学(16925)
基金
项目(109193)
科学(86981)
基金(82996)
(76126)
国家(75586)
研究(69639)
科学基金(64841)
社会(48100)
社会科(45943)
社会科学(45931)
基金项目(45609)
自然(45015)
自然科(44104)
自然科学(44089)
自然科学基金(43307)
(41805)
(36639)
资助(32125)
教育(30827)
重点(25074)
编号(24011)
(23450)
(23349)
(22884)
计划(22734)
创新(21597)
科研(21591)
国家社会(21197)
教育部(19502)
科技(19437)
期刊
(56887)
经济(56887)
研究(37913)
学报(29486)
科学(26144)
(25229)
中国(21820)
大学(21171)
学学(20672)
管理(17565)
农业(16825)
(16311)
经济研究(10346)
问题(9783)
财经(9627)
(9492)
金融(9492)
业经(9273)
技术(9264)
(9081)
(8333)
业大(8325)
城市(7846)
(7778)
科技(7655)
资源(7580)
商业(7242)
(7021)
农业大学(7017)
现代(6659)
共检索到189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石敏俊  张瑜  郑丹  
本文运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对微观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并确定出这种影响下中心城市的门槛规模。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微观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中心城市规模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中心城市规模低于门槛值时,强调要素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中心城市规模超过门槛值以后,适度疏解并及时形成多中心化结构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华杰媛  李琬  张婷麟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导致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联合国数据对结果进行佐证。以已有文献采用客观标准界定的13个城市群为样本,使用规模-位序法则测度城市群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程度,探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高安刚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制度力量嵌入城市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演化究竟起到何种作用需要检验。本文运用2003—2016年中国13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显著推动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演进,且显著通过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强化了这一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群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为国家制度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基于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的国家高新区战略优化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通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来疏解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历来的理想,但这种理想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关于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否节省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分析表明,两种截然相反的实证结论源于两种不同形成机制的多中心结构,改善交通出行的多中心结构是以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为前提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彩艳  刘修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区县面板数据和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乡村振兴,集聚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扩散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2)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19个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其中,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具有抑制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多中心化对乡村振兴5个子系统的影响发现,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通过提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指数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型城市群通过抑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制约了乡村振兴,培育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对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指数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城市群多中心化空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群发展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吴康  
多中心空间结构作为谋求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尚有争论。通过分别采用城市人口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流数据来测度八大城市群2000—2016年形态多中心和知识多中心程度变化。其次,利用我国八大城市群143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和考虑双重差分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形态和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虽然形态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于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作用效果不显著,但知识多中心空间结构却能通过借用规模行为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间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代明  张杭  饶小琦  
基于区位、地租、增长极、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等经典理论,通过构建描述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并以深圳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已有城市出现由一个以上主中心、多个副中心及潜在中心以及非中心组成的多层级、多功能城区体系。据此,国内相关城市需赋予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以足够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以因应后工业时代多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并推动其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郑建锋  陈千虎  
本文以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特征、分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体呈多中心化发展态势,且遵循:东部-中部-西部、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梯次演变规律,但其间穿插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一般地级市、中小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转换、加速等阶段性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发展分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这主要缘于中东部地区城市、中小型城市内部多中心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及不同行政等级间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水平的分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陈浩  
对于实践中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新经济地理学给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地价等集聚不经济的理论解释,基于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假说。多中心结构对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作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尤其如此,对于地价高的城市作用更是明显。此外,反映需求的人均储蓄和人口规模对于城市地价具有较为稳健的拉高效应;当年的土地供给对于降低综合地价尤其是工业地价具有显著效应;较好的城市设施质量能够提高综合地价尤其是中等地价城市的综合地价水平。因此,在城市空间政策中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抑制过高的地价水平,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绩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成日  
首先介绍了在西方城市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静态模型。然后,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分析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为模型的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对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价格和房屋消费量为模型的内生变量(endogenousvariable))的影响。最后,理论模型通过引进一般住房生产函数,推导出土地价格及资本密度(即建筑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对城市经济模型进一步分析(对极值条件或解的微分解析分析)得出地价(地租),资本密度(或称容积率),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些规律对城市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城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由阿朗索、米尔斯和穆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该模型建立以来的实证研究进展的分析,可以认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假设既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从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发展,而且提出的相应建议措施也越来越符合实际。通过对该模型的修订和补充,该模型也已经在诸如最优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价和房价等城市问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和借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豆建民  王光丽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部分城市呈现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过程,社会与经济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本文基于2008年至2018年全国2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越呈现多中心,土地价格越高。(2)经济空间结构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以及时间滞后性。(3)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对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的影响机制,首先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二产业集聚度进而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其次伴随人口流入的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显著提高住宅用地价格;最后多中心经济空间结构有利于拉动城市消费能力进而提高商服用地价格。本文研究内容对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古   张珂涵   安虎森  
推动城市群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是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思想,本文构建用于分析中心城市极化对城市群消费潜力影响的理论模型,选取十大城市群内17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程度与城市群消费潜力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极化结构通过产业布局的横向和纵向效应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且中心城市存在一个最优产业结构,而无序的产业集聚不利于整体需求增加;削减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流入作为间接影响机制,能够促使中心城市拉动城市群消费潜力;中心城市定位与城市群发展阶段也会影响消费潜力释放。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影响城市群内部分工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反映在产业和劳动力需求扩张上。因此,培育城市群中心城市向超大、特大城市成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和要素的流通效率,都有助于释放城市群的消费潜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立平  穆桂松  
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了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通过威尔逊模型、空间关联模型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的全局Moran I指数、局部G*统计分析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研究得出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特征,对中原城市群进行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空间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