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7)
- 2023(3969)
- 2022(3288)
- 2021(3056)
- 2020(2546)
- 2019(5921)
- 2018(5508)
- 2017(9588)
- 2016(5468)
- 2015(6093)
- 2014(5844)
- 2013(5610)
- 2012(5255)
- 2011(4860)
- 2010(5240)
- 2009(4514)
- 2008(4476)
- 2007(4220)
- 2006(3704)
- 2005(3663)
- 学科
- 济(17209)
- 经济(17190)
- 管理(11002)
- 业(10760)
- 企(8863)
- 企业(8863)
- 教育(8558)
- 中国(6761)
- 理论(6722)
- 教学(6082)
- 研究(5863)
- 制(5403)
- 农(5072)
- 方法(5008)
- 生(4619)
- 学(4235)
- 学法(4054)
- 教学法(4054)
- 研究生(4040)
- 贸(4040)
- 贸易(4035)
- 财(4020)
- 关系(3944)
- 易(3941)
- 数学(3931)
- 业经(3883)
- 数学方法(3774)
- 地方(3714)
- 学理(3670)
- 学理论(3670)
- 机构
- 大学(73255)
- 学院(70005)
- 研究(28526)
- 济(25208)
- 经济(24341)
- 管理(22036)
- 理学(18423)
- 理学院(18131)
- 中国(18103)
- 管理学(17560)
- 管理学院(17416)
- 京(16774)
- 科学(15706)
- 所(13975)
- 江(12764)
- 财(12660)
- 研究所(12445)
- 范(12444)
- 师范(12329)
- 农(12324)
- 教育(11862)
- 中心(11786)
- 北京(11044)
- 院(10959)
- 技术(10479)
- 业大(10015)
- 师范大学(9937)
- 州(9732)
- 财经(9336)
- 农业(9329)
- 基金
- 项目(44993)
- 研究(36318)
- 科学(34496)
- 基金(29761)
- 家(25983)
- 国家(25734)
- 科学基金(21443)
- 社会(20287)
- 教育(20196)
- 社会科(19120)
- 社会科学(19113)
- 省(18827)
- 编号(16174)
- 划(15760)
- 基金项目(14691)
- 成果(14368)
- 自然(13151)
- 课题(12990)
- 自然科(12902)
- 自然科学(12896)
- 自然科学基金(12641)
- 资助(12367)
- 重点(11038)
- 年(10815)
- 创(10008)
- 部(9967)
- 发(9755)
- 大学(9603)
- 项目编号(9425)
- 一(9317)
共检索到123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鑫 沈文钦 陈洪捷
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对全国22 382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效应大于单学科联合指导,且在不同学科领域均得到验证;第二,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无显著影响,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三,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积极作用更强,但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有效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促使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给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配套以多学科的导师指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则温 张君 陈智峰 赵张耀 周煦炎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推动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重要途径。作者探讨了开展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培育高水平跨学科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问题。
关键词:
跨学科培养博士生 促进学科交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沈文钦 高耀 赵世奎
利用博士质量调查数据及相关访谈资料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对不同指导方式的偏好,同时比较了单一导师制和联合指导制博士生对学术指导满意度的学科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普遍倾向于选择联合指导制度,但除医学博士生外,两种指导方式的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考虑到在一些学科中某些博士生尽管名义上受单一导师的指导,但事实上是导师联合指导,因此回归结果可能低估了联合指导制度的实际效果。此外,研究发现,如果博士生偏好的指导方式与实际指导方式一致,其满意度也更高。从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期望来看,我国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雨萌 白丽新
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是培育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2016—2017年全国第四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剖析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参与过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在发散思维、关联能力、论文应用性等方面显著高于仅参与单一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跨学科培养方式的质量和数量均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促进效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存在阈值效应。应结合不同高校和平台博士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配比投入跨学科教育资源和调整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把握质量数量的耦合协调度,同时构建全方位的动态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培养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
跨学科培养 博士生 创新能力 阈值效应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华军
MIT既抓跨学科博士生数量,同时又注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了MIT能始终活跃在科学领域的最前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指出社会、政府和大学这三股力量观念的转变是跨学科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外因,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培养博士生是跨学科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
MIT 跨学科博士生 CSBi 培养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付鸿飞 周文辉 贺随波
对112个博士生培养单位12760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博士生的低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负相关,中度和高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负相关;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导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学习行为与科研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为提升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和导师在遴选跨学科博士生时要全面考察,博士生也要审慎对待跨学科学习,导师对跨学科博士生要加强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关键词:
博士生 跨学科 科研绩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覃丽君 谭菲
美国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以工程教育学为学科基础,遵循工程学与教育学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逻辑,其实质是技术与人文这两种价值取向的交融。在实践中,跨学科的逻辑表征在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的缘起、目标与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研究认为,工程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是美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我国可借鉴相关的做法,通过深化工程人才跨学科培养理念、组建跨学科培养组织等方式创新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我国"新工科"建设。
关键词:
工程教育学 研究生培养 跨学科逻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钟世镇 徐达传 刘大庸
探索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博士生模式钟世镇徐达传刘大庸科学发展的规律,既是高度分化又是高度综合。学科的发展总是走向边缘、走向交叉,不断出现新兴学科。近期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设置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规定中,充分表达了鼓励学科间横向联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的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思遥
通过分析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 37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围绕跨学科培养环境、跨学科投入和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博士生对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对导师跨学科培养的满意度较高,博士生自身的跨学科投入不足,其跨学科技能和反思性行为水平进步空间较大。跨学科投入在跨学科资源和博士生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能力之间以及导师跨学科培养与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跨学科背景增强了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跨学科资源及导师跨学科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预测效应。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适当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投入,并根据博士生的跨学科背景完善跨学科培养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岚
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进行的质性研究发现,博士生导师的指导风格可分为专制功利型、民主权威型、自由探索型和放任型;导师扮演的角色类型包括家长式的权威人物、亦师亦友的引导者、"老板-雇员式"的支配者和科研伙伴式的合作者。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改革导师聘任与考核评价制度,体现指导学生质量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建立博士生培养质量追踪调查机制,及时反馈和促进沟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谢梦 童颖之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
跨学科 博士生培养 研究型大学 社科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玲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岚
导师人格蕴含了指导行为倾向,体现在具体的师生关系之中。导师通过身教影响博士生的人格和社会化,身教是导师发挥育人功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案例高校50位博士研究生的质性访谈,提取出与导师人格、身教相关的关键性表征并将其聚类。研究发现:导师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指导质量,进而影响学生满意度,受学生欢迎和不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在人格和指导上分别体现出一些共性特点;导师身教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即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不滥用权力,为人正直、处世有原则。文章从导师修身、知行合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师德 人格 身教 师生关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嵩迪 文雯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已成为高校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而高校人才培养长期被固定在封闭孤立的学科组织内部,缺乏跨学科培养的组织制度基础,“跨界搭桥”构建学术组织间协同培养模式成为高校落实跨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对国内外顶尖研究型大学开展案例研究发现,存在“跨学院联合式”“学院主导-跨学科组织连接式”“跨学科组织主导-学院参与式”三种协同模式,不同模式下师资安排、课程科研设置、考核评价、学科文化等关键培养要素的协同运作呈现差异,在跨学科整合性上存在区别。高校可采取搭建学术组织间协同育人关系,赋予跨学科组织人才培养自主权;设置联合导师组制、重构跨学科课程科研与考核评价体系、营造跨学科学术文化等策略,以组织制度变革推进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真正落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志梅
对48所研究生院8 064名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原"985工程"高校招收的跨学科博士生比例高于原"211工程"(非"985工程")高校;人文社科类跨学科博士生比例较高,其次分别是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跨学科比例最低;院士、长江学者招收的跨学科博士生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教授和普通副教授;源于内部动机读博的学生跨学科比例要高于源自外部动机的读博生。跨学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前沿知识、跨学科知识、独立研究能力提升和入学前科研产出均显著高于非跨学科者,但在入学后科研产出上,跨学科与非跨学科博士生之间差异并不显著。研究认为,应基于跨学科博士生发展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充分考虑博士生与导师知识的匹配度,跨学科配置师资,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生的引导。
关键词:
跨学科 博士生 科研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