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0)
2023(6248)
2022(5088)
2021(4740)
2020(3645)
2019(8078)
2018(8122)
2017(13735)
2016(8163)
2015(9375)
2014(9561)
2013(8688)
2012(7873)
2011(7103)
2010(7233)
2009(6436)
2008(6268)
2007(6055)
2006(5286)
2005(4530)
作者
(23114)
(19301)
(19207)
(18297)
(12018)
(9097)
(8742)
(7466)
(7384)
(6962)
(6530)
(6502)
(6241)
(6151)
(6109)
(5826)
(5806)
(5706)
(5692)
(5340)
(4990)
(4974)
(4769)
(4537)
(4424)
(4356)
(4352)
(4261)
(4062)
(3993)
学科
(21551)
经济(21518)
管理(19477)
(15586)
(12196)
企业(12196)
(9470)
中国(9338)
理论(8453)
教育(8076)
(7470)
教学(7432)
(6683)
业经(6525)
(6463)
(6193)
地方(6032)
农业(6005)
方法(5415)
(5175)
银行(5156)
(5018)
学法(4959)
教学法(4959)
(4816)
金融(4809)
学理(4328)
学理论(4328)
(4030)
体制(4001)
机构
学院(105205)
大学(100867)
研究(38194)
管理(33665)
(32624)
经济(31478)
中国(27839)
理学(27471)
理学院(27121)
管理学(26411)
管理学院(26230)
科学(24363)
(22620)
(20859)
(19846)
(18867)
技术(17882)
研究所(17816)
(17627)
中心(17243)
业大(16787)
(16284)
农业(16241)
师范(16043)
(14938)
(14771)
职业(14677)
北京(14355)
(13920)
教育(12835)
基金
项目(69307)
研究(55385)
科学(52068)
基金(43741)
(38660)
国家(38240)
科学基金(31021)
(30899)
社会(30264)
社会科(28286)
社会科学(28276)
教育(28136)
编号(25724)
(25427)
基金项目(22479)
成果(22360)
课题(20096)
自然(18602)
自然科(18116)
自然科学(18106)
自然科学基金(17711)
资助(17342)
(17229)
重点(16600)
(15711)
项目编号(15326)
(15005)
(14109)
(13963)
创新(13843)
期刊
(44863)
经济(44863)
中国(32158)
研究(31498)
教育(27302)
(20724)
学报(19455)
科学(15102)
大学(14682)
(14401)
农业(14077)
学学(13456)
管理(13400)
技术(12500)
职业(9974)
(8808)
金融(8808)
业经(8685)
(7051)
图书(6710)
经济研究(6387)
技术教育(6339)
职业技术(6339)
职业技术教育(6339)
(6292)
论坛(6292)
(6161)
财经(6046)
业大(5511)
(5316)
共检索到173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扬   刘景超   赵沁平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组织学视角,从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交流三个核心要素剖析其构建机理、构建原则和实现路径。为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共同目标,需要政府部门做好政策指导、高校和企业深化双向融合、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提供社会支持,并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区域布局、多领域整合的资源共享平台巩固强化成员间协作意愿,同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治理机制、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成员间信息交流,保障培养联合体的长效稳定运行和功能实现,推动构建我国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新范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不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论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瑞东  孙晓燕  王香婷  
在教学过程中,慕课以其独特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从工程到理论再到工程的慕课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慕课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提高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印生  王瑞  张强  
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考试为杠杆,推动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素质提升。通过建立导师制度,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生指导与就业创业服务机制。
关键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本刊讯  
本刊讯3月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深入研究部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宣布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并讲话。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德鑫   逄丹丹   顾佩华  
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夯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型组织。基于我国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的范例,解析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兴起动因与建设目标、建构逻辑与融合策略、未来行动路径。研究显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工程教育组织形式,深化新工科建设;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共同形塑现代产业学院的兴起动因与建设目标。进一步,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构逻辑与融合策略集中在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混合式组织架构;注重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创建浸润真实工程环境的项目式教学范式。最后,指出未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婷婷  李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产教脱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系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价值一致性对协同育人效果和知识整合能力影响不显著。战略互补性通过知识交互与知识融合对协同育人效果影响显著,是产教融合主体关系匹配的主要动机来源。协同育人路径以知识交互为基础,知识融合为“纽带”,知识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桥梁”中介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飞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对高层次的技术本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还属于新生教育类型,面临诸多生态短板。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力量,构建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健康生态环境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操作模式,这为思考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外部生态保障体系和内部生态发展体系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子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易受到企业、专业、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不足;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实习岗位多向高年级倾斜;"N+1"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针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的实际,应从各角度全面推动校企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铭之  
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等六个方面。校企联合是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构建形成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应用导向的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应用,促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伦理的文化熏陶,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优势潜能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卓越人才的素质提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工程师培养怎样才能算得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万云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有效途径,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身份多重化、教育内容多样化等新变化。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适应新的形势,从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向考评体制、校企文化融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积极探讨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作者] 王维博  王海滨  
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分析了当前高校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文章认为,要提高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升学生牢固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内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