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8)
- 2023(12354)
- 2022(10866)
- 2021(10171)
- 2020(8471)
- 2019(19693)
- 2018(19612)
- 2017(36978)
- 2016(20337)
- 2015(22741)
- 2014(22604)
- 2013(22175)
- 2012(20189)
- 2011(17994)
- 2010(17973)
- 2009(16008)
- 2008(15429)
- 2007(13556)
- 2006(11638)
- 2005(9873)
- 学科
- 济(74260)
- 经济(74186)
- 管理(60767)
- 业(58947)
- 企(50517)
- 企业(50517)
- 方法(35961)
- 数学(30650)
- 数学方法(30311)
- 农(20392)
- 中国(20328)
- 技术(19492)
- 业经(18107)
- 财(17390)
- 学(16624)
- 理论(15980)
- 地方(15498)
- 农业(13793)
- 技术管理(13085)
- 教育(12891)
- 和(12732)
- 贸(12709)
- 贸易(12700)
- 制(12380)
- 易(12307)
- 环境(12099)
- 划(11858)
- 务(11235)
- 财务(11174)
- 财务管理(11158)
- 机构
- 大学(278982)
- 学院(278598)
- 管理(115281)
- 济(104837)
- 经济(102379)
- 理学(100664)
- 理学院(99565)
- 管理学(97880)
- 管理学院(97379)
- 研究(89014)
- 中国(63666)
- 京(59307)
- 科学(57363)
- 财(45226)
- 农(44777)
- 业大(44047)
- 所(43719)
- 江(40335)
- 中心(40328)
- 研究所(40306)
- 范(37921)
- 师范(37561)
- 北京(37138)
- 财经(37011)
- 农业(35108)
- 经(33737)
- 州(32792)
- 院(32677)
- 技术(32342)
- 师范大学(30124)
- 基金
- 项目(198336)
- 科学(156178)
- 研究(146672)
- 基金(141668)
- 家(123302)
- 国家(122228)
- 科学基金(105741)
- 社会(90101)
- 社会科(85304)
- 社会科学(85281)
- 省(80277)
- 基金项目(76641)
- 自然(69603)
- 教育(68879)
- 自然科(68014)
- 自然科学(67999)
- 划(66869)
- 自然科学基金(66791)
- 编号(60402)
- 资助(57004)
- 成果(48305)
- 创(45547)
- 重点(44256)
- 部(42904)
- 课题(42225)
- 发(42040)
- 创新(41682)
- 科研(37420)
- 项目编号(37324)
- 大学(37132)
- 期刊
- 济(112154)
- 经济(112154)
- 研究(78946)
- 中国(55709)
- 学报(44557)
- 管理(42909)
- 科学(41097)
- 教育(40588)
- 农(39814)
- 大学(33801)
- 财(32544)
- 学学(31404)
- 农业(28356)
- 技术(27225)
- 业经(18969)
- 融(18911)
- 金融(18911)
- 财经(16989)
- 经济研究(16788)
- 科技(16767)
- 图书(16277)
- 业(15336)
- 技术经济(14478)
- 经(14441)
- 问题(13904)
- 理论(13494)
- 实践(12582)
- 践(12582)
- 现代(12461)
- 版(12456)
共检索到396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余建星 徐斌 靳楠 纪颖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使之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即毕业后一生的事业生涯中都具有创新能力,这是大学需要深入研究,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天津大学作为培养工程人才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把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作为最核心的素质内容,对其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力求学生在学期间于素质和能力成长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并在今后的几十年里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进明 陈新民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我们面对着传统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等各种挑战;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基于上述背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层面相继制订出台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曹国永
坚持"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走内涵交叉发展的道路,培养能够应对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不懈探索科研、学科、人才相融合的实验平台建设机制和模式。轨道交通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在轨道交通的发展中,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重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成祯 钟蓉戎
当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如招生过程过分强调高荣誉、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高难度、滚动机制过分强调高分数、学生价值理想过分功利化、校园文化过分追求形式化等"不实的卓越"。"有灵魂的卓越"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所谓"有灵魂的卓越"主要是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使之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者。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兴趣和创新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机制;以自由和人文为导向,设置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以理性和个性为导向,建立人性化的流动机制;以理想和责任为导向,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以德性和审美性为导向,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有灵魂的卓越"。
关键词:
灵魂 卓越 拔尖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卫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浙江大学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综合型、研究型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将因材施教与强化培养相结合,将知识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成祯 钟蓉戎
当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了如招生过程过分强调高荣誉、课程设置过分强调高难度、滚动机制过分强调高分数、学生价值理想过分功利化、校园文化过分追求形式化等"不实的卓越"。"有灵魂的卓越"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终极诉求。所谓"有灵魂的卓越"主要是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使之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者。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兴趣和创新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学生选拔机制;以自由和人文为导向,设置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以理性和个性为导向,建立人性化的流动机制;以理想和责任为导向,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以德性和审美性为导向,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有灵魂的卓越"。
关键词:
灵魂 卓越 拔尖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以一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已经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面对新世纪、新挑战,同济大学从2007年起成为教育部和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的10所试点高校之一,2009年又加入了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最根本的就是"面向工业界",培养出能干事、善创新的卓越工程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法文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近日正式启动。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同时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第一个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门计划。这项计划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共同组织实施,旨在通过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合作,顶层构架人才培养蓝图,整合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维仲 关晓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改革举措。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不足,要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搭建工程能力培养框架。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与目标并重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内生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格局。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创新人才 质量评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催生了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的"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这一计划紧密地契合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为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高校要积极争取、联合政校企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等多维支持结构,形成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协同模型和策略。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协同创新 模型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徐姝 李益 杨堃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核心素养研究的相关成果还较少。笔者在广泛深入研究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与办学特点,以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三维度,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依据,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中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6C核心素养",即专业尖端性(Competence of Profession),指卓越会计人才的专业水准;职业判断性(Critical
关键词:
会计人才 核心素养 中外合作办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通过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侯世旺 向儒先 李思寰 刘利猛 胡丽辉 张晶
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素质体系的方案,方案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提取校内实践环节以及企业实习环节培养锻炼的学生业务能力点,在比较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并细化现有培养模式的素质体系,从而建立全面合理、切实可行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体系,为制定面向卓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核心素质体系 物流管理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子辉
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突出建筑类专业特点,从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布局设计、制度建设5个方面对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中心+平台、学校+企业"的建设模式,突出建筑、水、暖、电等学科专业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资源共享,建设交叉实训项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专业融合 学科界限 资源共享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蒋建兰 赵广荣 朱宏吉 夏淑倩 白鹏 元英进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修订本科生培养计划,实施"3+1"学程模式,增加实践类课程权重、加强设计类课程建设、组织参加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进行多元化实践培养,明显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 制药工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