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7)
2023(1817)
2022(1542)
2021(1325)
2020(954)
2019(2278)
2018(2133)
2017(3841)
2016(1983)
2015(2295)
2014(2299)
2013(2034)
2012(1772)
2011(1612)
2010(1628)
2009(1429)
2008(1357)
2007(1119)
2006(961)
2005(968)
作者
(4820)
(4050)
(3992)
(3840)
(2539)
(1942)
(1822)
(1591)
(1566)
(1515)
(1417)
(1411)
(1337)
(1304)
(1256)
(1255)
(1229)
(1227)
(1119)
(1111)
(1106)
(1054)
(1018)
(1004)
(910)
(906)
(903)
(898)
(897)
(875)
学科
(7752)
经济(7750)
管理(6078)
(5060)
(4505)
企业(4505)
(3559)
贸易(3559)
(3477)
地方(2918)
教学(2825)
方法(2507)
(2380)
供销(2378)
数学(2327)
电子(2274)
数学方法(2248)
网上(2233)
网上贸易(2233)
理论(2142)
中国(1923)
地方经济(1916)
业经(1795)
学法(1788)
教学法(1788)
(1743)
学理(1576)
学理论(1576)
教育(1440)
环境(1306)
机构
学院(27349)
大学(25466)
管理(10146)
(9711)
经济(9524)
理学(8925)
理学院(8844)
管理学(8672)
管理学院(8624)
研究(7763)
中国(5027)
(4942)
(4928)
师范(4910)
职业(4722)
技术(4560)
科学(4425)
(4055)
(3984)
师范大学(3972)
教育(3865)
(3643)
(3492)
技术学院(3369)
中心(3345)
职业技术(3344)
财经(3295)
研究所(3276)
北京(3092)
(2979)
基金
项目(18554)
研究(15383)
科学(14563)
基金(12096)
(9982)
国家(9898)
科学基金(9057)
社会(9030)
社会科(8592)
社会科学(8590)
(8511)
教育(8471)
编号(6950)
(6728)
基金项目(6247)
课题(5581)
自然(5499)
自然科(5401)
自然科学(5401)
自然科学基金(5302)
成果(5157)
(4887)
资助(4857)
(4470)
重点(4341)
规划(4310)
(4273)
项目编号(4049)
创新(3984)
(3813)
期刊
(10998)
经济(10998)
研究(8773)
教育(8601)
中国(7159)
技术(4330)
管理(4306)
职业(3059)
(2791)
业经(2738)
科学(2412)
经济研究(2398)
学报(2381)
技术教育(2189)
职业技术(2189)
职业技术教育(2189)
商业(2168)
大学(2082)
(2004)
学学(1797)
商业经济(1645)
农业(1536)
(1507)
论坛(1507)
(1493)
(1444)
财经(1431)
(1398)
金融(1398)
会计(1358)
共检索到40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宝庆  靳玉乐  
协商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它主张协商学习,将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者,并赋予学生以参与课程发展的权力。协商课程作为西方的一种课程思想,要实现本土化发展,就需要积极发掘我国古今丰富的商量教学思想并进行理论提升,立足于本国教育实际以寻求协商课程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海英  
课堂中的课程权力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重构课程的权力。人们一直认为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权力的获得是不言而喻的。但协商课程的代表人物布莫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课堂中的课程权力问题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应该在课程角色、课程活动、课程文本形式方面赋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权力,从而真正将课堂中的课程权力还给教师和学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宝庆  樊亚峤  
协商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课程权力,它以师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协商课程研究者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协商课程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了富有创意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后现代课程研究话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靳玉乐  
协商课程是一种实践性浓郁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它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协商学习而反对促动学习,库克与布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协商学习模式。批判教育学是协商课程的重要思想渊源。协商课程的后现代本质体现在:倡导动态的课程本质观,反对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反对二元对立的课程思维方式,彰显学生的课程主体角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兰  
目前有关教师课程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参与决策过程中的权利或专业能力等领域,却忽视了最终真正影响教师课程决策质量的并不是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被制度性赋予的权利或教师执行权利的能力,而是教师在决策过程中所争取到的包含政治和专业因素在内的综合性权力。合理的教师课程决策过程必须在教师与参与决策的各方权力主体的相互协商中得到落实,而协商过程的合理性在实践和批判这两种立场下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肖龙海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课题。协商课程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讨论确定学什么?怎样学?从满足学生主动和高效地学习的需要出发,协商课程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颖  郝德永  
 民主的课堂学习模式,是西方学校教育的普遍追求与特点,也是今后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依据之一。本文通过对协商课程与协商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民主课堂的蕴含与路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亚晖  薛国凤  
介绍了协商课程的基本特征,指出小型讨论会、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学主意愿以及指定性作业的选择是协商课程的主要实践模式,探讨了协商课程对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丽琴  
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系统梳理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价值。文章认为,从协商建国开始,人民政协的协商实践在中国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人们从平台载体、核心主体、内容议题、体制机制等方面界定政协协商的内涵。同时,政协协商具有人民性、界别性、专门性和团结性等特征。文章最后对政协协商的实践价值进行了探讨。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库洪锋  吴清烈  
由于协商信息的不完备性以及为了协商双方的联合效用最大,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算法的双边多议题智能协商模型。在协商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妥协让步。在保证自身效用的前提下,利用TOPSIS算法搜索出最优的提议发送给对方,从而最大化双方效用。通过算例模拟了该方法并比较了在完备信息与不完备信息两种情形下联合效用的差距,据此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强彬  
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中西方有其各自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诉求。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的阐述极大地推动了民主理论的发展,为改善和提升政治与政策过程的品质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价值和定位还存在不少争论。但可以肯定,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现实的实践需求和理论需要。面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背景,协商民主的发展特别需要开掘其"治理"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蕊  
推进人大协商需要从理论上厘清其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基本要素。文章指出,就其概念内涵而言,人大协商指协商民主机制在人大制度框架及人大具体工作中的嵌入和运用,它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立法协商。就其理论基础而言,人民主权理论、代议制理论、参与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分别奠定和阐释了它的价值原则、制度前提、现实诉求和理念程序。就其基本要素而言,其主体包括人大相关机构及人大代表等主要参与主体、政协各参加单位及政协委员等基本参与主体以及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等重要参与主体;其内容包括人大立法、人大决策监督、人大人事任免、人大代表选举及其汇通民意中的协商等;其形式包括听证会、协商会、辩论会等,实践中需要统一规范、综合运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继龙  
学院学术治理是大学学术治理体系的基础层级和关键环节,当前学院学术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术权力的等级化。引入协商民主理念推进学院学术治理改革具有可行性。实施协商民主的基本着力点在于壮大学术力量,搭建协商平台,规范协商程序,积淀协商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秋苹  
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在于改变抽象的、符号化的、从书本到书本、远离事物本身、强调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的教育现状,改变忽视学生活动,参与、探究、体验等身体缺场的教育状况。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超越身心二元论哲学认识论的局限,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理性与经验、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唤醒学生对世界的基本经验、认识和情感,获得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学习方式变革呼唤身体在场的教育,呼唤身心俱在的完整的人的教育。而身体在场的教育又要求学生身心整体投入学习过程,达致逻辑与直觉互补、理智与情感交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活动学习是身体在场教育的基本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简·图瑞尔  万晓宏  
早期为党内民主辩护的尝试已经失败。要么是因为这些尝试与民主的前提不一致,要么是因为那些前提本身存在缺陷。文章以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为党内民主派别的可行性进行辩护。为了在不同的协商领域之间建立纵向联系,在竞争性议题之间建立横向联系,政党应该实行内部民主。此外,党内民主有义务向公众解释制定政策的议事日程,在认为必要时提供二级原则,证明党内民主实践出现例外是正常的。文章最后认为,为了实现党内协商民主的理想,政党应该采取一些制度上的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