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79)
- 2023(21608)
- 2022(18418)
- 2021(17134)
- 2020(14222)
- 2019(32386)
- 2018(31808)
- 2017(59952)
- 2016(32425)
- 2015(36298)
- 2014(35882)
- 2013(35370)
- 2012(32552)
- 2011(29203)
- 2010(29230)
- 2009(27191)
- 2008(26609)
- 2007(23109)
- 2006(20454)
- 2005(18460)
- 学科
- 济(136405)
- 经济(136269)
- 业(106246)
- 管理(101174)
- 企(91740)
- 企业(91740)
- 方法(57286)
- 数学(46801)
- 数学方法(46172)
- 农(40112)
- 中国(38759)
- 业经(37423)
- 财(36891)
- 地方(31930)
- 农业(27727)
- 制(25927)
- 学(25684)
- 务(25006)
- 财务(24921)
- 财务管理(24879)
- 贸(24809)
- 贸易(24789)
- 技术(24066)
- 易(24029)
- 和(23567)
- 企业财务(23550)
- 理论(23441)
- 银(21112)
- 银行(21068)
- 环境(20923)
- 机构
- 学院(451488)
- 大学(449071)
- 济(182280)
- 管理(180177)
- 经济(178327)
- 理学(154519)
- 理学院(152820)
- 研究(152065)
- 管理学(150123)
- 管理学院(149279)
- 中国(118242)
- 京(96439)
- 科学(93496)
- 财(84019)
- 所(75815)
- 农(74350)
- 中心(70826)
- 江(68835)
- 研究所(68486)
- 财经(66168)
- 业大(65731)
- 北京(60922)
- 经(60203)
- 范(60066)
- 师范(59515)
- 农业(57646)
- 院(56067)
- 州(55819)
- 经济学(53665)
- 财经大学(48992)
- 基金
- 项目(305501)
- 科学(241323)
- 研究(225781)
- 基金(220681)
- 家(191796)
- 国家(190107)
- 科学基金(164412)
- 社会(142373)
- 社会科(134921)
- 社会科学(134888)
- 省(120279)
- 基金项目(116312)
- 自然(106093)
- 自然科(103672)
- 自然科学(103648)
- 教育(103163)
- 自然科学基金(101762)
- 划(100478)
- 编号(93243)
- 资助(90231)
- 成果(75016)
- 重点(68461)
- 发(67984)
- 部(66277)
- 创(64883)
- 课题(63546)
- 创新(60160)
- 国家社会(58592)
- 科研(58123)
- 项目编号(57646)
- 期刊
- 济(206838)
- 经济(206838)
- 研究(133555)
- 中国(94110)
- 管理(70460)
- 农(68073)
- 学报(67745)
- 财(66213)
- 科学(64260)
- 教育(52121)
- 大学(51937)
- 学学(48435)
- 农业(47066)
- 技术(42517)
- 融(42126)
- 金融(42126)
- 业经(36230)
- 经济研究(32214)
- 财经(31825)
- 图书(27882)
- 经(27438)
- 业(26600)
- 问题(26352)
- 技术经济(23251)
- 科技(22323)
- 理论(21333)
- 现代(21074)
- 商业(20882)
- 贸(20842)
- 统计(20583)
共检索到690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巫孝君
通过调查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发展数据,选取2012—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行业体量、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分析2016年数据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在业态结构、区域分布、资本结构、产业支撑等方面缺乏协同性。针对集聚发展初期出现的协同偏差,构建协同视域下的"政策-区域-产业-资源"四位一体的四川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协同 集聚 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李国平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提供技术和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之一。但现阶段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不高,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高。而集聚发展模式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等优势,可促使科技服务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提高中国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使其在新常态下新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明晰和识别中国各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能为不同区域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协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在详细阐述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征、趋势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基础,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视角,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在空间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和动态分析了规模经济、科技实力、知识溢出及政府行为等对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在分析集聚发展问题基础上,未来应从制定差别化政策、强化区域间合作、培育高端人才、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知识溢出等方面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邹弈星 周华强 刘洋露 冯文帅 王敬东
农业科技服务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服务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潜力,但还存在产业化水平较低、人才资源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供需结构有待调整、行业结构有待优化、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要注重培育服务主体、整合服务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和推动行业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孟卫军 林刚 刘名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寒旭 刘沁欣
基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深入剖析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发挥港澳专业服务优势、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促进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小平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机制可分解为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前者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集聚租,后者提供政策租。集聚租和政策租都能显著地促进科技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集聚租和政策租在产业集聚的不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于市场机制的集聚租能够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产生长久效应,而基于政策机制以获得政策租是促进科技服务企业进驻集群的短期诱因。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产业集聚 集聚租 政策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清正
利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域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有关数据,通过全局空间相关分析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基于ESDA方法考察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结合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过程,深入探究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发展、政府行为、知识溢出、科技实力、规模经济、交易费用六大影响因素体系,进一步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力 刘敦虎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产业升级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王文军 骆志刚 赵黛青
低碳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在低碳领域的拓展,旨在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将低碳科技"潜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低碳科技服务业有不同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低碳科技服务产业分为低碳实体产业和低碳虚拟产业两类。发达国家的低碳科技服务业以市场驱动为主,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从不同层面发挥着促进作用。广东具备发展低碳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优势和经济基础,但其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培养低碳科技服务意识和提升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从欣 李国柱
通过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比较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绿色经济效率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钱福良 刘蔚然 张斌
近年来,江苏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且拥有较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和缺乏相关人才等问题。推进科技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应成为近期江苏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产业化发展 江苏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玮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提高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文章认为,高新区应把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来推进。在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结合高新区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立和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于淳馨 陈红喜 侯召兰 朱跃钊
选取我国27个城区,结合城区的独特性,设计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出提升我国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廖晓东 邱丹逸 林映华
从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出发,采用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3个指标指数对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并基于1997—2013年各省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及特征,全面分析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从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定位、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大财政科研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空间集聚 测度分析 区位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