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8)
2023(8854)
2022(7439)
2021(6779)
2020(5564)
2019(11805)
2018(11844)
2017(21197)
2016(10851)
2015(11490)
2014(10640)
2013(9965)
2012(8688)
2011(7485)
2010(7960)
2009(7838)
2008(6953)
2007(6003)
2006(5178)
2005(4644)
作者
(27050)
(22374)
(22242)
(21001)
(14388)
(10643)
(9887)
(8415)
(8268)
(7964)
(7522)
(7372)
(6972)
(6847)
(6750)
(6590)
(6574)
(6562)
(6459)
(6238)
(5372)
(5371)
(5237)
(5179)
(5060)
(5023)
(4822)
(4811)
(4361)
(4339)
学科
管理(36658)
(36074)
(34719)
经济(34695)
(32183)
企业(32183)
技术(17287)
中国(12957)
审计(12125)
方法(12066)
技术管理(12046)
业经(10390)
(10361)
(10336)
数学(8738)
数学方法(8596)
地方(8482)
(7767)
理论(7642)
农业(7232)
(7075)
银行(7067)
(7018)
(6981)
金融(6980)
(6960)
贸易(6944)
(6822)
(6738)
(6413)
机构
学院(137562)
大学(133799)
管理(55550)
(52622)
经济(51462)
理学(48055)
理学院(47556)
管理学(46830)
管理学院(46554)
研究(42046)
中国(33734)
(28263)
(26225)
科学(25150)
(21518)
财经(20408)
中心(20353)
(19625)
(18468)
(17562)
(17471)
师范(17406)
研究所(17112)
北京(16968)
业大(16824)
(16653)
技术(16200)
(15928)
商学(15633)
商学院(15458)
基金
项目(94241)
科学(76541)
研究(73755)
基金(67132)
(57511)
国家(57006)
科学基金(50761)
社会(47349)
社会科(45003)
社会科学(44991)
(39653)
基金项目(35541)
教育(33560)
(32251)
自然(31174)
自然科(30511)
自然科学(30504)
编号(30419)
自然科学基金(29965)
(27178)
资助(24723)
成果(24407)
创新(24248)
课题(21494)
重点(21284)
(21128)
项目编号(19823)
(19467)
国家社会(19351)
(19320)
期刊
(59562)
经济(59562)
研究(41794)
中国(37492)
管理(23278)
(21812)
教育(19745)
科学(17343)
学报(15743)
(15613)
技术(13079)
大学(12646)
(12109)
金融(12109)
学学(11572)
业经(11480)
科技(11225)
农业(10985)
经济研究(10535)
审计(9467)
财经(8922)
会计(8205)
(8192)
论坛(8192)
(7731)
财会(7637)
图书(7354)
技术经济(7254)
商业(6724)
(6500)
共检索到212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田冠军  王英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审计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地服务了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大局,但在新形势、新的复杂环境下需要改革科技创新审计模式,在更高的层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成效。文章借鉴了英国科技创新审计的经验,针对我国科技创新审计的定位、制度、主体、方法存在的问题,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实施层面构建了基于协同理念的科技创新审计体系,并探索了该体系的协同实现机制,最后从完善科技创新审计的基础建设、构建多元主体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涉审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审计人才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海海  孔莉霞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应对创新环境变化、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从人才、政府、产业及制度等方面,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四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构建由政府、军队、军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我国应破除军民融合制度藩篱,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新兴产业空间集聚;重视军民两用人才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拓宽科技研发融资渠道;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海海  孔莉霞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应对创新环境变化、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从人才、政府、产业及制度等方面,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四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构建由政府、军队、军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我国应破除军民融合制度藩篱,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新兴产业空间集聚;重视军民两用人才建设,推动科学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松强  陶娴婷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了占有一席之地,我国要加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深入开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综合服务体系研究。本文总结、归纳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资金、人才、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科技协同创新的先进经验,并以此提出了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科研层面、金融层面和中介层面共同激励我国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雷梅莉  李金成  张丽萍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来源于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协同理论视角下,初步探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体制保障不足、实践能力不足、协同作用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保障、注重实践、分层次培养、密切产学结合等解决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优质高效开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华   殷旭辉  
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协同作为提升审计绩效的重要途径,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审计工作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入阐释协同理念下资源环境审计的价值转向,指出其相较传统审计的五项优势;系统剖析协同理念下资源环境审计在目标、主体、过程、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治理难题;进而从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三个层面全面建构有助于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和持续改善的现实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冬武  陈迎红  
医教协同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医院双方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学校教学管理和医院行政管理不协调等。国际医学教育改革中,医教协同培养人才有很好的经验。温州医科大学借鉴国际医教协同理念,在院校合作基本路径、双赢共享基本准则、协同育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做出了共建医学教学基地、构建医教相长的有效机制的探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童荣  周岭  
针对高校专业实习基地功效有限、管理模式僵化、企业意愿低下、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校企协同建设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以及协同理念下高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和要求,进而提出了校企协同共建专业实习基地的新思路,即明确校企协调共建实习基地机制、优化协调合作环境、完善协调合作培养方案、强化实习与就业的关系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芳  郭扬  
文章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脉络与特征的分析,归纳出德国在统筹这三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包括基于法律制度体系和组织协调方式的动力机制、基于多级融通体系和融合调节方式的运行机制、基于质量监控体系和统筹管理模式的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在统筹三类教育协同创新中借鉴的基本思路: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价值认同、高质量改革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立足国情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技能型社会等。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悦  
审计业务管理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本文以联合国审计实践中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理念、机制、方式、方法为借鉴,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审计业务管理的创新谈几点粗浅认识。一、突出绩效,关注风险,创新审计计划管理联合国审计项目以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其最鲜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崔军  
英国政府2019年11月发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框架》,从预期目标、学习者的"旅程"、教师的角色和素质、学校的支持环境四个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该框架澄清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区别与衔接,揭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现了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设计思路,规划了模块化、校内外协同的学习进阶路径,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借鉴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框架的理念与思路,我国高校应树立"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厘清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回归"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本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经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大伟  山成英  
新加坡是全球金融创新发展的"高地"和金融监管最佳实践地区,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以下简称MAS)在重点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和监管科技的创新应用是新加坡创建全球智能金融中心的重要保障。MAS应用综合风险评估框架和技术,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监管类别;牵头制定"公平、守德、负责、透明"的原则,强化对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的管理;指导金融机构完善技术风险管理框架,防控线上金融服务面临的技术风险;发布数字咨询服务准则和外包准则,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和云服务发展;推出常规监管沙盒和快捷监管沙盒机制,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数据分析在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中的应用,提高识别效率和分析准确性;应用监管科技评估和监控金融业网络风险,增强网络安全。新加坡在金融科技监管领域开展的政策创新和监管实践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监管科技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我国应加强监管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规范科技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加强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推动监管科技在关键领域的应用落地;完善监管沙盒机制建设,有效防控新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刚  林源园  
金融创新导向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出现了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更加深切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关键的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章熙春  柳一超  
德国是世界创新大国之一,已在各项高科技战略的创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由联邦政府部门、学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组织及中介部门等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化国家创新系统。德国科学委员会对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制定了总体框架,四大研究机构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其下研究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同行评价。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则有不同机构发布的创新能力报告,每个指标体系都对德国总体、各地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做出分析,已达到为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目的。本文认为,应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国际性与综合性;兼顾评价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谢奉君  孙蓉  
专利保险是促进知识产权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专利保险可为科技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并可望具有促进科技创新的效应。我国专利保险已试点近6年时间,对科技创新产生了一定促进效应,但还存在总体参保率较低、保费相对较高、保障低、险种少、保险业者参与度低等问题。本文选择美国、欧盟、英国、德国、丹麦、日本这6个专利保险发展相对较成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从险种设置、运营模式、配套制度、市场研究等方面对专利保险促进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有益于中国提升专利保险科技创新效应的启示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