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86)
2023(15149)
2022(13139)
2021(12251)
2020(10115)
2019(22708)
2018(22488)
2017(43389)
2016(23560)
2015(25954)
2014(25460)
2013(24845)
2012(22565)
2011(20079)
2010(19954)
2009(18292)
2008(17422)
2007(14968)
2006(12793)
2005(10914)
作者
(64832)
(53687)
(53330)
(50915)
(34017)
(25784)
(24246)
(21058)
(20280)
(19126)
(18238)
(17899)
(16873)
(16637)
(16570)
(16504)
(16139)
(15970)
(15332)
(15158)
(13258)
(13025)
(12884)
(12218)
(11978)
(11932)
(11786)
(11721)
(10787)
(10690)
学科
(90727)
经济(90626)
管理(67645)
(64357)
(54652)
企业(54652)
方法(40922)
数学(34851)
数学方法(34458)
(24573)
中国(23023)
(22920)
业经(22286)
(19550)
地方(19442)
(16736)
(16228)
贸易(16221)
农业(16057)
理论(15804)
(15740)
技术(15365)
(15120)
财务(15053)
财务管理(15026)
(14618)
环境(14340)
企业财务(14280)
产业(13772)
(13311)
机构
学院(321659)
大学(320573)
管理(129187)
(125144)
经济(122479)
理学(113161)
理学院(111946)
管理学(110053)
管理学院(109468)
研究(104289)
中国(75334)
(66591)
科学(65475)
(56739)
(50836)
(49845)
业大(48054)
中心(47123)
研究所(46626)
财经(46375)
(45038)
(42640)
(42280)
师范(42248)
北京(41263)
农业(39149)
(38576)
经济学(37563)
(37188)
财经大学(34809)
基金
项目(228402)
科学(180370)
研究(168659)
基金(165491)
(143754)
国家(142578)
科学基金(123111)
社会(106643)
社会科(101049)
社会科学(101027)
(90159)
基金项目(88147)
自然(79612)
自然科(77732)
自然科学(77715)
教育(77057)
自然科学基金(76308)
(75424)
编号(68896)
资助(66831)
成果(55231)
重点(50923)
(49855)
(49136)
(48452)
课题(47129)
创新(45083)
国家社会(43516)
科研(43408)
项目编号(43078)
期刊
(133340)
经济(133340)
研究(90997)
中国(57047)
学报(50808)
科学(46789)
管理(46328)
(45721)
(42243)
大学(38428)
教育(36829)
学学(36294)
农业(32311)
技术(26696)
(24137)
金融(24137)
业经(24059)
经济研究(21917)
财经(21862)
(18792)
问题(17367)
科技(16240)
图书(16234)
(16184)
(15044)
理论(15010)
商业(14766)
技术经济(14749)
现代(14545)
实践(13844)
共检索到450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黎平  
基于组织间关系协同治理视角,通过对产业集群韧性及其过程进行分解,可以构建起一个研究如何提升产业集群韧性问题的整体分析框架。集群韧性即为集群抵御风险冲击与恢复更新的能力,包括冲击吸收能力、冲击适应能力以及恢复更新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进行量化测度;冲击吸收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出现集群组织间关系应急性调整"失灵"和结构"故障",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与焦点企业治理须发挥主导作用;冲击适应阶段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有效阻滞冲击的进一步传导与扩散,此阶段社会网络治理、焦点企业治理继续发挥作用,但第三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治理的及时参与尤为关键;恢复更新阶段组织间关系治理主要由焦点企业治理以及第三方治理发挥主导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荣   魏明珠   高志豪   王晓宇  
[目的/意义]在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产业危机情境和次生危机事件频发,我国产业正逐渐陷入外部不正当国际竞争导致的发展囹圄之中。产业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协同应急恢复成为避免产业次生危机、保障产业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面向产业危机事件协同应急恢复的智慧情报服务成为研究重点。[方法/过程]文章以“韧性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明确了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需求,分析韧性治理理论与产业协同应急恢复智慧情报服务的适切性;其次,基于韧性治理理论,从韧性技术、韧性组织和韧性环境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模式;最后,以我国半导体产业为例,阐释该模式的运行流程,分析该模式的价值。[结果/结论]文章系统性地提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需求,构建产业协同应急恢复阶段的智慧情报服务模式,明确其运行流程,利用Vensim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剖析该模式的实际价值,为我国产业面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恢复及治理提供了智慧情报服务模式的支持,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造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鹏  钟敏  
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动荡的背景下,产业集群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2008~2018年332个城市基础数据,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产业集群韧性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韧性测度指标,并运用MGWR模型对集群韧性提升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产业集群相较于一般经济体,因集群企业间的网络结构,产业集群应对冲击的吸收能力弱、适应能力强,恢复更新的能力较强;(2)在吸收期起正向作用的因素为产业相关多样性,在适应期与恢复更新期起正向作用的因素为产业结构多样性,冲击发生后的适应期是政府、社会援助的关键时期;(3)发展程度较低的产业集群应着重加强产业间的关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应从提高产业结构多样性入手,完善新产业的进入机制、加强创新并控制风险传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小荣  
在多维复合型风险不断激增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新的视角和机制是提升公共危机治理水平的核心诉求。韧性治理蕴含着独有的适应、抵御、复原特质,为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实现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路径。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是韧性治理的重要构件,因而,韧性治理与协同治理存在多重的内在契合点,二者互构融合形成的新机制也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新选择。为此,通过构建主体框架、信任重塑协同、互动增量韧性三个阶段建构韧性—协同的危机治理新机制,不仅能够实现公共危机的可持续治理,还能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由志星  周静海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都在不断革新,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自然资源部的机构改革方案成功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的来临,也是城市规划作为空间治理与发展的关键学科及时响应国家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文章根据当前规划体系变革、空间建设质量不高和空间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的背景,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空间规划实施的创新对策,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探寻未来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栾楚婷  
共享经济的发展导致一系列共享产业的出现,共享单车也是其中之一。共享单车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但在共享单车发展期间也出现了类似于乱停乱放、监管不力等治理问题。文章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共享单车的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出共享单车治理的有效方式,以此推动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果  陈文裕  
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构建税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协同治理框架,促进了包括银税互动在内的依法诚信纳税机制建立。目前银税互动面临信息共享、征信互认和协同治理三大挑战,亟须将银税互动协同治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体现协同治理的基本理念,规范协同治理的运作方式。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陈果  陈文裕  
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构建税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协同治理框架,促进了包括银税互动在内的依法诚信纳税机制建立。目前银税互动面临信息共享、征信互认和协同治理三大挑战,亟须将银税互动协同治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体现协同治理的基本理念,规范协同治理的运作方式。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伍婉华  苏日娜  王蕾  
目前,作为非遗开发基础的非遗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相对成熟的非遗建档理论基础上探讨非遗档案管理具有现实必要性。基于此,以广东省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档案管理工作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调查和分析广东省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档案及非遗档案的管理情况和开发进程,结合协同治理理论和档案管理方法,对非遗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推动非遗数据库建设进程;突出省非遗保护中心统筹主导地位,落实非遗档案管理标准的实施;提高非遗传承人参与积极性,承担传承教学的责任;组建专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实现规范管理抢救性记录档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宋俊  
高校审计监督质效事关高校的发展大局,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的研究现状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面临的新变化,探析协同治理理论与高校审计监督的契合性,从高校审计监督的现实情况出发,总结分析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所面临的困境,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支撑体系三个维度提出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的策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巩灿娟  张晓青  徐成龙  
利用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的差分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2018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逐年加剧,表明协同提升能力较弱。(2)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呈现出“中心城市最高、地理相邻城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也应注重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3)整体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以及市场潜力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分城市群来看,交通区位、信息沟通、市场潜力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在未来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协同提升的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群应从缩小城市群间差距、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制定经济韧性的协同提升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必胜  
2021年春节期间,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叠加态势,防控形势变得严峻复杂,为做好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提出引导职工群众"就地过年"的倡议通知,据此各级地方政府和机构纷纷响应,各地职工群众积极配合。文章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视角,探究协同治理理论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契合关系,从党和国家的号召力、地方政府采取配套措施与服务、用人单位监督把关、职工群众理解配合等多元主体协同和客观技术有效支持方面,分析政府倡议有效实施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优化政府倡议实施的相关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徐志惠  
行动者网络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契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为了进一步整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特征,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动者网络构建面临诸如角色界定不清、行动价值与社会发展冲突以及治理数据分散等困境。提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的构成、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转译”过程以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的策略图景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策略。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镇   胡怡雯   叶邦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而交通建设资金监管是全面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交通建设资金监管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交通建设资金具有需求量大、周期长、多元化等特点,需要多方协同监管。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介绍了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与某商业银行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共同研发的CBS平台,剖析该平台的主体协同、目标协同及信息协同功能,并针对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在主体层面与流程层面遇到的困境,从资金预算管理端、资金控制管理端、资金考核管理端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该平台完成交通建设资金监管全方位立体式协同治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可为新时代交通资金监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芳   徐志惠  
行动者网络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平等、信任的合作关系,契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为了进一步整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在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特征,发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行动者网络构建面临诸如角色界定不清、行动价值与社会发展冲突以及治理数据分散等困境。提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的构成、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转译”过程以及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行动者网络的策略图景的行动者网络构建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